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09-05-22张卫巍
张卫巍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教育,正如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的,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接班人。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一环节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政治课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教学本身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创新。以下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谈谈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情求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通常表现为创新理念、自主意识、变革态度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勤奋努力,才能克服一切障碍,才会有创新的意识和欲望。从心理学角度讲,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因素,它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感色彩的倾向,随着这种情感体验的深化,便会对哪门课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哪门课感兴趣,便会对哪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萌发积极的思维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自己就要在勤于积累资料素材的基础上,巧于设计问题情景,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铙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都会诱发学生细致的观察、独立的思维、深入的分析、广阔的想像,使学生兴趣浓郁、思维活跃。在此基础上置疑启发,便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设疑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学实际上就是设疑,于无疑处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思维的波澜,这正如古人所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在解疑、释疑的过程中培育起来的。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用固定的方式培育循规蹈矩、听话顺从的“乖孩子”,学生很少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学生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逐渐被抹杀。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成才之道,无不是从求异开始的。科学史表明,思维的求异往往是创新的开始。因此,我们必须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胡思乱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创新精神。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或其他活动中,要突出学生这个主体,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每一个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问题,即使是一些不应疑而疑的问题,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首先应该加以肯定,而后引导学生正确思维。
政治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奉民,让学生懂得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现成的方法与答案;要鼓励学生去怀疑、去超越、去创新、去做具有创新思维的创造型人才。
三、异学求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权利,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教师教学还要注重学法和学法的指导。著名教育学家奥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因此,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在于满足学生“学会”,而在于引导学生“会学”,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放弃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法,着力引导学生参与和体验新知识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灵活驾驭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启发式教学,进而向参与式教学、探索学习过渡,这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能较好的适应创造教育的教学模式。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曾经饱尝“因落后而挨打”的我们,在聆听着知识经济时代清脆的脚步声和睿智者激起的呐喊时,不能不猛醒:除了创新教育,我们别无选择。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重视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应该毫不犹豫地走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前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为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竞争与挑战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