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009-05-22盛晓庆
盛晓庆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让幽默伴随着语文课。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效率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
语文课堂效率低已成为现在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现在,许多学生对语文有“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叹。听到这些话,对语文教育者来说,是痛心的、悲哀的,然而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代呼唤改革,教育需要创新。语文,尤其如此。我认为语文教育须改变教法,提高认识,重新思考“语文是什么”这个问题,真正设计好自己的每一节课,让学生不仅从这一课学到了应会的知识,而且还要让他们兴趣盎然地沉浸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真正地对语文课产生兴趣并且郑重地去学习祖国的语言。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首先应该注意的问题。那么,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借助绘画,激起学生兴趣,加强知识的巩固
在教《锁忆》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印象,给鲁迅先生画像,好多学生都画的是他“满头是倔强的一蔟蔟直竖起来的头发”且“目光如炬,脸上棱角分明,”给人一种“斗士”的形象。画完后,我先让学生讨论是否鲁迅先生真的只有这一面,并带着这个问题看课文。当课文学完之后,学生自然明白鲁迅先生还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此时,我又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绪,画两幅图,分别表现他的两个方面。学生有了文字的帮助,不但画得快,而且质量较高,这就完成了对鲁迅整体形象的勾勒。
(二)利用顺口溜、组织小品等形式引起兴趣,帮助学生学习
绘画教学,直观性较强,不但让学生动手、动口,更让他们动脑,不但巩固了新学的知识,而且对旧知识有迁移作用,对学生的潜能有开发的功效,进而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季氏将伐颛臾》时,我提前让学生每四人为一组把课文内容变成小品的形式,在课前认真排练。当然在排练时,对文章内容我适当地作了指点,特别是孔子那一段话,让他们可以不拘泥于课文,不管哪种方式只要能把孔子的意思讲出来就行了。然后进行课堂表演,在表演时,好多小组能推陈出新,活用课文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性格时,我组织了一场辩论赛,以“孰为英雄”为主题,让他们各抒己见,只要能自圆其说,不必拘泥于历史上的定论。并提醒他们参考《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尽量全面了解这两位人物,进而准确地去分析。在上课时,他们自动分成两组,按照一般辩论的形式由辩手阐明自己的观点,自由论辩时,其他学生均可自由发言,最后各组分别推荐一名学生总结自己的观点并写在黑板上。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在适当时候加以点拨,起到“导”的作用。
总之,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但要注意让学生亲自参加,变被动为主动,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挖掘他们的潜能,真正的把素质教育贯彻执行,为培养新型的创造型人才而努力。
二、在语文教学中还需要寓教于乐,让语文课充满幽默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语文课文里本身也有许多幽默的内容,比如契诃夫、欧·享利西方式幽默,“荷花淀”式的中国幽默。人物形象的幽默更是多见,像阿Q、葛朗台、王熙凤等等都有滑稽可笑的一面。对课文中已有的幽默,语文教师只需吃透课文,稍加点染,即可使教学幽默神情毕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很多灵活的办法:
(一)夸张。有时故意把大事化小,把小事夸大,从而造成反差,产生幽默。
(二)衬跌。衬的部分列举事物使听者的印象逐渐逐渐加强时,忽然一“跌”。使听者期待的心一下子滑到意料之外,笑便由此而生。
(三)歧义。把意思连贯的一句话分开来说,先说一半,停顿一下,暗示语意向某个方向发展使听众产生误会,随后把后半句说出来,造成恍然大悟的笑。
(四)歪解。就是歪曲、荒诞的解释。它不求正正当当的原因,寻求的是不是原因的原因,弄出似是而非的原因,甚至驴头不对马嘴的原因,才能与对方共享幽默之趣。
(五)降用。故意用一些重大庄严的词或专业化术语来说一些细小的事、次要的事情。
(六)别解。对词做另外的解释。使之偏离常规的含义,故意望文生义或望字生义。
(七)对比。利用不和谐的事物比照来构造幽默。
其它还可以采用谐音双关、插说故事、制造矛盾、形象描述等等方法,渲染课堂气氛,变呆板、枯燥的分析解说为风趣、诙谐的启迪智慧。但是,幽默也需注意时机、场合、对象,还要注意格调,一般应高雅、不粗俗。
总之,语文课的教学幽默融教育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教育的内涵,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恰当灵活地运用教学幽默进行教学,使语文课堂上有了笑声,使语文课更增添了艺术的魅力,学生语文学习活动有了欢快的情趣,生动活泼,真正达到寓教于乐。
综上所述,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寓教于乐,让幽默伴随着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