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如何构建生活化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

2009-05-22陈立群

学周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生活化

陈立群

摘要:“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历史与社会”教育的生命之泉,而要做到“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就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地去思考和探索,努力做到课前准备、课堂活动、课后拓展各个教学环节生活化。

关键词:生活化 历史与社会课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这给我深刻的启迪——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去体味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这将极大地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反观我们以往历史与社会课堂的教学,往往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科学知识的灌输和训练,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许多学生认为历史与社会课内容空洞、抽象、不切实际,难以认同;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历史与社会课内容只是说教,这严重影响了历史与社会课的实效性。

美国学者杜威也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就给我们的历史与社会教学指明了一个方向。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地认识到:一堂历史与社会课要鲜活,要优化,教学的生活化是关键。只有贴近生活的历史与社会才是有生命力的,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共鸣。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从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入手,着重论述了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运用和实践。

一、教学准备——整合生活化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标准是这样阐述课程资源的: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师生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参与者、操作者和开发者,我们要顺应新课标的理念,以教材为框架、以课标为指导,做生活的有心人,适时地把生活中蕴含的社会信息搬进课堂教学。因此教师的备课应考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把学生关心的事和身边的事引入课堂,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教学的内容。

在准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世界大家庭》的“国家和地区,关爱世界大家庭”的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对国家和地区了解较少,对世界是个大家庭的认识较浅薄,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情境,以缩小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不陌生,学生普遍关注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中就涉及国家和地区,在观看比赛过程中,学生经常关注颁奖仪式,教师也可以根据这个情境设计“国旗和国歌是一个国家的象征”的教学点,并且在整个奥运会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世界是个大家庭。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可以为学生准备奥运会的相关情境以及与课本相关的奥运知识,使学生既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又能有效地掌握知识,使原先远离学生生活的枯燥的教材内容变得鲜活起来。

还应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结合课文中需要共同研究的内容观察生活,亲历过程,以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为课堂学习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酝酿有助于该课学习的感情基调,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能更容易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课前向学生布置好下一堂课的任务,让学生有一个时间作充分的准备,有的放矢才会有好的收效。如学习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家住平原》一课中,一个教学难点是水稻生产所具备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由于水稻生产对现在孩子来说是很少接触到的环境,所以我要求学生课前向农民了解水稻生产的过程,到田野观察,拍摄农民田间劳作的照片。通过展示学生收集的第一手资料,结合教材内容,突破了教学难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导入——让学生从生活中走入课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导入法,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无意记忆,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发掘学生自主学习潜力,从而使他们更容易接受课堂教学知识。因此,我针对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精心组织,巧妙构思,创设良好的导入情境。

针对现在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对歌曲特别喜爱的特点,可用与课堂知识有关的歌来导入,既新颖又易接受, 如在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时,引导学生听或者唱《国歌》是很好的导入法。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学了不少的古诗文、名言、名句及文学常识。充分利用学过的知识导入学习情境是十分自然的。如在讲到《王安石变法》时,先以王安石的一首诗来引出作者,从而开始学习变法的过程与内容、影响。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时,从学生所学过的唐诗宋词引发,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如:在教学《“冷战”后的和平主题》时,我先播放了美国 9·11事件、美伊冲突、美军军事打击伊拉克等短片,学生充分感受了它们带来的严重危害后,我马上发问:“这些事件说明当时世界存在着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可以用哪些办法或途径来解决?”我引导阅读课文,结合刚播放的短片进行思考,学生们都进入了积极的思考状态。“未成曲调先有情”,由此引出新课,为整堂课的教学顺利奠定了基础。这些贴近生活的课堂引入,能创设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氛围,使学生的心很快地收回到课堂上来,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展开作好充分的准备。

三、课堂活动——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重塑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让师生的互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对生活的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机械的、沉闷和程式化的空气产生勃勃的生机和乐趣。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彻底开放,使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学生的世界。在开放的过程中,显示人的创造和自由发展,关注人在课堂生活中的生长,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本上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但是离生活还是有相当的距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如:《历史与社会》第八单元《走向富足的文明生活》第一课时,主要讲述我们的生活从消费开始和最常见的消费行为是在市场上购物。教学目标只需明确:消费就是享用物品和服务的过程,了解我们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是如何提供的,感受市场的作用。所以我设想通过一个完整的、贴进学生生活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实践、体验、探究,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在新课部分,我创设了举办元旦晚会的情境活动。为营造节日氛围,我请学生帮班长订一个购物清单,要求六人一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晚会所购物品的名称和购买地点。课上学生对这一活动很感兴趣,真的像自己过节日一样。有的学生想到买气球、彩带来打扮教室,有的学生想到了买胶卷拍照片,有的学生想买水果等。在学生体验了购物是最常见的消费活动后,我就进一步引导探究:“这些购物的场所又称为什么?”“这些物品又称为什么?”在学生回答了“市场”和“商品”后,我马上趁热打铁地问:“那么市场上的商品又是从哪里来的?”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归纳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我又创设了第二个情境活动:想给朋友送一束花,可以有几种方式?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当一个学生回答用网络订购鲜花时,我就及时引到了电子商务,并让学生讨论电子商务的利弊。这种生活化课堂教学能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四、课堂拓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是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不只是完成书本的教学任务,还应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必要的知识拓展,使学生在课堂中能领略知识运用的无穷乐趣和运用之后的成就感。如在学完帝国新政——唐太宗的治国方略后提问:唐太宗的这些措施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畅所欲言,谈到了以下多个方面:①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②要知人善用。③要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④要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负担等等。其中的一些做法恰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正在实施的,一些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正需强化的。学生很多精彩的回答让老师赞叹不已。学生也在回答中获得了充分的满足感,感觉历史就在身边,了解了以史为鉴的现实意义,改变了一些学生觉得学习历史知识毫无用处的错误看法。这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巩固,更是过程的体验和能力的发展。这些都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必须把课堂定位为人的活动场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使生命得到不断的成长,使学生的生命潜能从沉睡中被唤醒,真正迸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最终实现教育与生活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期

[2]《初中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

[3]楼江红主编,《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新课程的理念和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陶行知著,《陶行知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6]《希望月报》,2008年4月上半月

猜你喜欢

历史与社会生活化
初中写作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生活化练笔为小学生写作插上翅膀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浅析历史与社会微课制作中电子地图的使用
如何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提高学生大局意识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