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教师专业成长的“三重门”
2009-05-22王献章
王献章
教师专业成长的路还很长,路上也许会有荆棘、会有路障、会有道道无形之“门”。但任何困难和坎坷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因为我们坚信,只要在路上。我们就会离教育理想越来越近。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教师的各种能力、个性、情感等逐步成熟、提升的过程,是走向未来的持续发展过程。目前,教师如何实现自我蜕变,扩展专业成长的内涵,设计自我专业成长的行为策略,承担自我专业成长的主要责任,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
当然,也许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充分认识到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都在为自身的专业成长而努力。但问题是,新课改推行至今,不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仍然是制约新课改全面推进的重要因素。看来,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会是那么容易的,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笔者认为,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路上,要注重打破阻挡我们前进的“三重门”。
打破关住自己的“门”
教师都是“研究者”和“思考者”。在教育实践中,许多教师经过长期的学习、反思、提升,积累和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育方法和教学经验,这些理念和经验无疑是教师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但也不能否认,有时,它们也会成为关住教师继续前进的无形的“门”。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一个木匠做得一手好门。他给自家做了一扇门,他认为这门用料实在、做工精良,一定会经久耐用。
过了一段时间,门上的钉子锈了,掉下一块板,木匠找出一颗钉子补上,门又完好如初。不久,又掉一下一颗钉子,木匠就换上一颗钉子。后来,又有一块板坏了,木匠就又找出一块板换上。再后来,门闩损坏了,木匠又换了一个门闩……
若干年后,这扇门虽经无数次破损,但经过木匠的精心修理,仍坚固耐用。木匠对此甚是自豪:多亏有了这门手艺,不然门坏了还不知如何是好。
忽然有一天,邻居对他说:“你是木匠,你看看你家这门?”木匠仔细一看,才发觉邻居家的门一扇扇样式新颖、质地优良,而自己家的门却又老又破,满是补丁。木匠明白了,是自己的这门手艺阻碍了自家“门”的发展。于是,木匠一阵叹息:学一门手艺很重要,但换一种思维也很重要,行业上的造诣是一笔财富,但也是一扇门,会关住自己。
这个故事,的确应该引起教师的思考。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广大一线教师才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任何好的理念和想法,都要通过教师的实践才能变成现实。教师要真正担负起新课改实践的伟大使命,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革新教学方法。传统教育观念和方法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已经形成了教师有特色的“手艺”,不少教师对自己的“手艺”,还敝帚自珍、引以为自豪。殊不知,在新课改的大潮中,也许我们原有的思想、经验和“手艺”,恰恰成为阻挡我们前进的“门”乃至障碍。所以,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坚持修师能、炼师艺,及时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手艺”,面对新课改,要有勇气、有决心打破关住自己的“门”,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手艺”。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传承性,新课改也并非是让我们完全否定自己的一切,但是不打破那扇关住自己的“门”,我们就难以看到外面的美丽风景。
拨开迷人的“漂亮门”
新课程的实施,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拓展了我们的思维,许多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模式,让我们耳目一新。正如买门不能只注重表面的漂亮一样,因为新,所以才要考虑其适应性和针对性,才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对新的东西,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被一些所谓新的名词、新的说法迷住了自己的眼睛、迷茫了教学的目标。
近日,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在很久以前,太平洋上有一座美丽的无人小岛。有两个国家都想把这个小岛据为己有,但是这两个国家实力相当,为了一座小岛进行你死我活的战争有些得不偿失。于是,两国商定,各派一支船队向小岛进发,谁先把本国的国旗插在小岛的最高峰,这座小岛就归谁。两国的船队同时出发了。很不幸,他们遭遇了暴风雨。但是甲国的士兵凭借船上稍好一些的设备,提前到达了小岛。刚到小岛的士兵被小岛的美丽惊呆了,队长和士兵被一群群漂亮的蝴蝶迷住了,他们开始追逐这些飞舞的蝴蝶,而忘记了来小岛的目的。
不久,乙国的士兵也登上了小岛,他们看到了甲国的船只,但他们没有发现最高峰上插有甲国的国旗。于是队长带领士兵们迅速行动,把本国的国旗插在了小岛的最高峰。当甲国的队长带领士兵回来时,一切已经晚了。
实行新课程以来,很多新的理念如潮水般涌来,如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等,让广大一线教师目不暇接。很多新的观念、新的经验,是让人叹服、令人神往。但是新课改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为其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新课改必须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方向,任何新的理念也都应当坚持这个方向、服务新课改的目标。对有些所谓的新理念,不能被表面现象、有时甚至是假象所迷惑,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一些所谓的新经验,我们要考虑其适应性和特殊性。实际上,某些未经实践检验的新观念和新经验,就如同我们眼前飞来飞去的“蝴蝶”,会干扰我们的视线、扰乱我们的目标。所以,新课改需要我们看清方向、排除干扰、矢志不渝,只有咬定目标不放松,不被“漂亮的蝴蝶”迷住眼,打破迷人的“漂亮门”,才能坚持新课改的方向不偏离,目标不走偏。
不能丢弃“教训门”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习,离不开对经验的借鉴,先进经验是我们前进的阶梯,是我们发展的宝贵财富。然而。光有经验还是不够的,教师的成长也要有对教训的汲取,我们不能丢弃“教训门”。
有这样一个哲理故事。
一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凡。于是他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如此平庸!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渔王的失败说明,教训和经验一样,都是通向成功的阶梯。二者缺一不可,推开“教训门”同样可以看到美丽的景色。
为了促进专业化的发展,我们参加过专业培训,有专家指导、名师引领、校本培训……但在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常常注重了学习借鉴名师大家的成功经验、先进做法,而往往忽视了对他人失败的教训、操作失误的记取和吸收。学习先进经验固然重要,但教训也是不能忽视的。其实。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名师大家也不例外,都要品尝几多失败的苦涩,经历多次失败的教训,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吸取了别人的教训,可以使我们引以为戒,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何乐而不为呢?
看来,对教训不必讳疾忌医,只要我们正确面对,科学应对,教训完全可以转化为前进的催化剂、成功的助推器。文学大师沈从文在第一次登上讲台时,也挂了黑板,引起学生的哄笑。但他善于总结教训,才有后来的巨大成就。实际上,教训常常蕴涵积极的因素、孕育成功的种子,也可能是经验的另一种呈现方式。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教训,要换一种眼光看教训,教训和经验就像是促使我们腾飞的两翼,缺少了教训,我们很难“飞”得起来,更不会“飞”得远、“飞”得高。
总之,教师专业成长的路还很长,路上也许会有荆棘、会有路障、会有道道无形之“门”,但任何困难和坎坷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因为我们坚信,只要在路上,我们就会离教育理想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