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稳定 提高效能
2009-05-22黄俊祺
黄俊祺
2008年,有人称之为“师德风暴年”。年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对于该意见的解读,如果我们承认这是对“师德”的关注,进而引起对“绩效”的重视的话,那么,或许可以这么说,该意见是对义务教育中教育的理想与现实的教育之间寻求平衡的一次协调,也可以说是对义务教育进程中突破瓶颈发展的一次落实深化。
早在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向全党、全社会提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随后,国务院相关部门经过一年调研论证、广泛听取意见后起草了该意见。它的通过,意味着在2007年底西部“两基”攻坚基本完成的形势下,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前一阶段的关键词是“普及”与“扫除”,新一阶段的关键词则应该是“稳定”与“发展”。它已不仅仅聚焦在学生、学校的权利维护层面上,而是提升到关注教育资源、学校发展的效能追求层面上。
当前,不少地区出现了令人揪心的情况:义务教育经费“上增下减”,教师的福利得不到保障;学校内部行政人事制度滞后,教师的权益得不到维护;区域内教育资源闲置浪费,学校的发展得不到指引。由此产生了优秀教师人才大量流失、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局面。于是,“当不当教师”“培养一个,走一个”便成了当地教师地位尴尬、学校发展无奈的真实写照。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逐渐成为义务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成为一大难题。
解决这一难题,关键在两点:一是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二是倡导学校发展的效能。这一意见正是对此作出了有力的诠释。
“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这是对教师地位尊重的时代体现,对教育经费保障的政策指导。在同一区域内,它可以尽量缩小教师工资的城乡差距,是留住当地教育人才的有力措施,从而避免郊区村镇教育的进一步边缘化,促使该区域内教师的流动趋向合理,教师资源达到有效调配。令人感动的是,“对义务教育学校离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这一条体现了政府对教师资源的珍惜爱护。要知道,前辈同行的今天往往影响着我们今天的从业心态,影响着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同。这一举动,已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教师伦理的关注,更是对教师生态的保护。“美国教育部从2002年到2005年,连续4年向美国国会递交报告《迎接优质教师的挑战:关于教师质量的部长年度报告》。2005年6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25国教育政策议题的报告《教师问题:吸引、发展和留住优质教师》。”(《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中国教育报》12月27日)所以,该意见正是政府针对义务教育现状,顺应国际形势的为稳定教师队伍所作出的进一步举措。
“坚持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和骨干教师倾斜”,这是对学校内部激励措施的认同。更是对建立“效能”学校的倡导。因为“绩效”的提出,势必促使学校建立一种绩效预算制度,透明公开的学校经费运作有利于维护学校的和谐。在管理上,它也势必促使学校建立一套绩效指标体系,合理公正的业绩目标制定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热情。在考核上。它也势必促使学校建立一个绩效评价办法,科学公平的实绩考核测评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质量。应该说,该意见实际上是在促使学校的发展,要追求“效能”,对学校发展作出了科学的指引。朱永新在2008年11月16日《新京报》上撰文认为,“办好每一所学校”应成为对正在制定的我国2020年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的战略主题。(《我们该有什么样的教育战略主题》,《教育文摘周报》第50期)所以,该意见正是政府通过建立教师与学校共发展的联系来突破发展瓶颈所作出的进一步深化。
总之,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对该意见是抱着感激之情的。在对该意见的解读中,身处义务教育学校的我也同样深刻理解到,政府正为改善教师教育生态、提高学校发展效能作出努力。衷心地希望,从2009年开始,教师越来越享受到这份神圣职业所带来的幸福。而这份幸福多少要归功于该意见实施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