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鲜活的创业档案
2009-05-22霍鑫
霍 鑫
第一次会面:2006年10月,北京凯宾斯基酒店
刚刚回国的陈亮在朋友的介绍下,带着创业遇到的困惑,参加了“欧美同学2006北京论坛暨第三届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发展与交流大会”。在“海归创业探讨与经验分享”的圆桌论坛上,他向论坛嘉宾,也是他的创业前辈张朝阳提出了如何适应创业环境的问题。张朝阳告诉陈亮“Just Do It”,要尽快从海归变成“土鳖”。
会后,陈亮因为新新海归的身份被几家媒体的记者团团围住,笔者也是其中的一个。这样的阵势令陈亮有些措手不及。他没有想到,自己只是提了一个普通的问题,会引来这么多的记者;他也没有想到,国内的舆论对于海归创业会如此关注。陈亮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新闻价值,在庞大的海归群体中,刚刚回国创业的陈亮实在是一个颇具典型意义的样本。于是,记者开始对陈亮进行追踪采访。这也得到了陈亮的认可,他说,即使创业不成功,也愿意把创业过程的种种经历记录下来。陈亮的开朗和坦诚是这个创业故事能够讲下去的前提。
第二次会面:2006年11月,学院桥附近某茶楼
陈亮将见面的地点约在了距离他家不远的一个茶楼,这里离中关村不远。陈亮从小生长在中关村,他的父母都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可以说,他的学业和职业路径选择深受成长环境的影响,他的成长历程打着深深的中关村烙印。
学生时代的陈亮非常贪玩,甚至高考临近他还坚持每天和院里一群大学生热火朝天地踢球,这一点即使到了现在也没有改变。但是如同许多优秀的理科男生一样,丰富的业余活动并没有影响他的成绩。陈亮1988年考进清华附中,1991年参加高考,陈亮毫不犹豫地报考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这是他的理想,但他的班主任认为这个志愿报得太冒险了。对于高考,陈亮的父母并没有给他什么压力,而陈亮的心态也比较轻松,又是一个善于临场发挥的考生,因此他如愿进入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陈亮自认为在清华算不上个好学生,除了贪玩、喜欢体育和音乐之外,还总想做点生意,可惜一直没遇到真正的机会。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一些看上去不切实际的想法和爱好对于陈亮后来在事业上的发展很有帮助。
在清华氛围下度过的8年对陈亮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很多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即使离开学校这么多年,他也依然把母校的校训当作自己行动的参照系。
大学之前,陈亮并没有出国留学的打算。在读大学时,陈亮觉得自己英语不太好,为了提高英语水平就去学习TOFEL、GRE,结果顺利地通过了考试,随后又申请到了美国坦普尔大学的全额奖学金,陈亮就和很多清华校友一样,走上了出国留学之路。
现在,经历了10年的异国求学与工作之后,陈亮又回到了中关村,在这个曾经培育他、影响他的地方,开创自己的事业。
陈亮打算做一家网络增值服务类的企业。他给自己定的时间表是在2006年年内组建团队,将公司建立起来,2007年做产品开发并进行融资,到2008年公司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
回国前,陈亮想得更多的是公司在内部管理上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但真正开始创业后,他发现外部创业环境方面的问题才真正使他措手不及。他想要做的网络增值服务,在国内的入门条件是有1000万元的注册资本,企业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并在全国设有3家以上的分公司,这对于创业企业来说几乎是妄谈。而且即使达到这些条件,拿到SP行业准入资质证书也是很困难的,因为这一年国内对SP市场进行整顿,据传相关证书已“暂缓办理”。
事实上,这就是许多海归回国后面临的适应创业环境问题。对于张朝阳给他提出的“海归”需要变成“土鳖”这一建议,陈亮非常认同。由于在美国生活了10年,陈亮坦言自己“对于美国的了解程度甚于对中国的了解”,为了尽快适应国内的环境,“我现在每天都骑着自行车到处转。”陈亮半开玩笑地说。然而“海归”变的“土鳖”毕竟不能等同于“土鳖”,陈亮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到海里游过泳的‘土鳖”。陈亮想把国外一些好的管理理念和做法带回来,在国际化视野方面保持海归应有的水平。
第三次会面:2007年1月,清华创业园创业广场
“现在我能看到后面的路还很漫长,只能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地走。”寒暄之后,聊天开始,陈亮说了这样一句话。
这次见面的地点是在海淀区学院路创业广场,这幢楼属于清华创业园的一块“飞地”,离陈亮的家也不太远,陈亮的公司——爱动摩杰就落户在这里。谈到对办公地点的选择,陈亮说,首选肯定是清华创业园,因为毕竟在清华呆了8年,有一种清华情结,觉得清华的人做事情特别认真、敬业。陈亮的清华情结不仅体现在对办公地点的选择上,连公司办公用的计算机都出自清华同方。
公司的办公面积有110平方米,刚刚装修完毕,都是陈亮自己设计的,他显得很兴奋。装修和基础办公条件的准备花去了半个月的时间,公司的营业执照也马上就能办下来了。虽然公司注册的事情是委托给清华创业园办的,但陈亮依然觉得手续比较繁琐,在国内建立一个公司的成本比美国要高,这也似乎在告诉他,在国内创业还是不太容易的。
在陈亮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张摩托罗拉科技创新奖的奖状,诉说着他在美国曾经经历的辉煌。
在美国坦普尔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陈亮在美国一个中等规模的软件公司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他有意没有选择一家大公司,因为他觉得在一个小公司可以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技术和业务,不会一下就被束缚在某一个很窄的领域内。这家公司的老板会提出自己对于产品的设想,至于具体的实现方式没有限制,陈亮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同事一起设定技术路线,寻求解决方案,做出了很多有创新意识的产品。这家公司2007年被惠普收购,也说明了他们曾经的工作成效。在这家小公司,陈亮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升。
随后,陈亮进入了摩托罗拉公司,6年的跨国大企业工作历练,使他成长为一名有全球性产品开发和管理经验的人才。
进入摩托罗拉仅半年的时间,陈亮就得到了一次提升,这次提升源于领导将一个比较麻烦的任务交给了陈亮。陈亮在摩托罗拉负责大规模的无线通讯软件研发,有一部分和手机上网有关的程序存在很多bug,以前因为用手机上网的人少,问题不是特别明显,但是随着用户的增加,这些bug开始暴露出来,客户的抱怨也随之增多。而当时写这段程序的人早就离开了,所以没有一个特别懂这一块儿的人。陈亮的老板对他比较信任,也许是知道清华的人做事情比较认真,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陈亮。陈亮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一天到晚琢磨这个问题,他勤于思考同时也善于请教,再加上口语很棒,可以把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讲得比较清楚,因此受到了领导的注意。另外在这项工作中陈亮还认识了不少经理级的同事,他们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陈亮的能力和为人,后来和他成为很好的朋友。
总结在大企业工作的经历,陈亮特别认可的一句话是“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他说,机会是不会少的,关键看是否有足够的准备,在机会来的时候能够充分表现出能力,让别人注意到你,并且能够信任你。大企业内部竞争非常激烈,必须能够独立完成任务,滥竽充数是绝对不可能的,但同时也要有很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辉煌属于过去,陈亮现在要面对的,是如何让爱动摩杰存活下去,并按照他的设想,一步步发展起来。“我创业的观念还是比较传统的,先要做一个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出来,让人们都来用,然后再考虑如何发展,如何做大。”陈亮第一步要做一个基于Web2.0的业务,类似于一种互动的游戏。“对于视频类网站我在短期内看不到盈利模式。我要做一个比网上视频简单点的东西,收入来源也更加清晰一些。”他说。
陈亮的计划是,在2007年下半年把设想的业务开发出来,但他同时也意识到,如果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做不出来,就要考虑能不能支撑开销的问题了。因此,在做主业的同时,陈亮也在寻求一些在短期内能带来收益的项目,如利用在国外的关系进行合作外包。陈亮认识到,他的企业可以跳过天使投资的环节,但不可能跳过风险投资,他要确保公司在拿到风投前不被饿死。
现在对于陈亮来说,组建完整的创业团队是最重要的事情。他原本的计划是请一位股东来负责公司的对外联络,自己负责技术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成功,他不得不自己负责对外联络,另找一人进行技术开发。当然,一个创业企业要找到一名有3-4年行业经验、动手能力比较强的技术人才并不太容易。
用一句话来概括之前一段时间的创业感悟,陈亮说,创业是持久战。这与第二次会面时他的态度相比有了微妙的变化,也许他意识到,原来的估计有些乐观了。
第N次会面:2008年10月,中关村西区广场立方亭
最近的一次会面,地点变换到了立方亭,这是一座位于中关村西区广场的酒店式公寓,属于中关村的核心地带,规划中微软中国总部的大楼就在旁边,西区广场在某种程度上承载着中关村的未来。陈亮和他的公司刚刚完成第一次迁徙,“这里环境不错,位置也好,最重要的是,它比原来的地方要便宜。”面对源起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风暴导致的不断恶化的经济环境,陈亮不得不作出更现实的选择。这也许是MBA学习带给他的益处。
毕业很多年后,陈亮在大学期间对于商业那份浓厚的兴趣依然存留。为了完成从技术向管理的转变,在美国工作期间,陈亮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完成了MBA的学业,在摩托罗拉也做了四年的技术和产品管理工作,并最终选择了创业这条路。陈亮说,他想在40岁之前退休,希望能尽早实现“Financial Freedom”。要实现这个目标,创业这一步必不可少,虽然它的风险非常大。
回国创业整整两年之后,陈亮说,他的创业历程“可以当作一个MBA案例了”。可见最近他的公司又经历了很多事情。
创业的核心团队始终是困扰陈亮的大问题。按照陈亮的设想,公司的核心团队应该是3个人,一个人负责技术,一个人负责市场,另一个人负责策略和融资。然而很多事情事与愿违,他设想中那个适合做市场的人选最终没能到他的公司来,而另外一个负责技术的暂时只能兼职,因此,2007年3-4月,陈亮的核心团队曾经只剩下1.5个人。但直到现在,核心团队依然没有稳固,陈亮也许又要病一场了(创业过程中每遇到一次打击,陈亮就会生病,特别是核心团队的变动)。
为了生存,公司一直继续着外包业务,但陈亮非常清楚,外包只能算个“副业”,公司必须发展好自己的主打业务。人民币的升值使外包的利润大幅缩水,于是陈亮决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公司的主打业务。
曾经在网上偶然看到了陈亮申请的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的名称是“安全、高效、基于流媒体的网络协同会议系统”,与他最初设想的Web2.0互动业务离得有点远。就此询问陈亮,才知道Web2.0互动业务已经被搁置了下来,并不是技术方面的原因,而是随着对国内市场的了解逐步深入,陈亮发现这个项目成功的希望并不大。回国后,陈亮接触了一些“80后”,对他们的一些习惯很不能理解,而他们正是Web业务的主要用户,也许,陈亮和Web业务的主力用户已经产生了代沟。比照人气最旺的网络社区开心网的创业团队,陈亮意识到自己做Web业务可能有些老了,如果年轻10岁或许还可以。
在做外包业务的过程中,一个客户要求做一个教育培训方面的产品,这给了陈亮启示,也让他看到了大企业在培训,特别是文化和语言培训方面的市场需求。陈亮一直认为,把高科技附加在传统领域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凭借单纯的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公司是很少的。在一位投资人的建议下,陈亮的公司开始转型,把远程教育作为主营业务,同时把基于网络开发的一些工具都集成到远程教育的平台上。就是这个平台,为陈亮的公司赢得了创新基金45万元的无偿资助。
目前,爱动摩杰正和另外一家培训类的企业展开合作。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培训行业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反而会有增长,这是陈亮对行业前景的判断。他希望爱动摩杰能借助技术优势,培养出一些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大客户,通过基于网络技术的培训,给客户带来成本上的大幅节约,最终成为客户的培训供应商。
从公司业务的转型可以看出来,陈亮现在创业的想法与刚回国时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要实际得多”。他现在承认,当初给公司设定的发展目标是过于乐观了,也许要5-10年才能有初步的成绩。但是陈亮乐观的创业心态还是没有变,不会轻言放弃。陈亮现在会感慨地说“创业真是很难”,但脸上却一直是乐呵呵的。他笑着说:“也有愁眉苦脸的时候,只不过碰巧你没看到。”在“过冬”期间,他不准备扩大规模,也不打算裁员。陈亮已经开始接触一些投资商,商谈融资事宜,他希望投资能带来更多的资源,而不仅仅是钱。
2007年年中,陈亮买了车,自行车已经很少骑了,但是毫无疑问,他对国内的创业环境更了解,也更适应了。陈亮正在完成由海归向“土鳖”的蜕变。
链接:
陈亮,1973年5月生于北京。1996年7月获得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软件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98年获得美国坦普尔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硕士学位,2005年获得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98—2000年任美国上市公司Tangram Enterprise Solutions软件开发工程师,2000—2006年在摩托罗拉公司全球总部历任资深软件工程师、软件架构师和资深项目经理。2006年9月回国,在清华科技园创业广场创办爱动摩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