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产业发展需要原动力
2009-05-22杨祖茹
杨祖茹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动漫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据统计,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达220亿美元,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21世纪全球最具商业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朝阳产业。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人才优势明显,发展动漫文化创意产业得天独厚。北京市委第九届十一次全会明确提出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首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进行重点扶持和发展。
《中关村》杂志以其“新经济,新文化,新科技”的媒体发展宗旨,积极响应报道新兴行业的发展。不久前在稻香湖景酒店举行了“动漫文化产业论坛”,邀请了动漫业内专家和企业家共同探讨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
肖永亮教授作为“奥斯卡(动画片类)中国第一人”参加了会议,并接受了杂志的专访,结合国外动漫行业的发展和国内现状,发表了他的看法。
培养动漫创意人才
动漫创意产业的发展势不可挡,然而,在这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企业中,却找不到能领跑这个行业的“龙头老大”。国际上,“中国制造”的创意产品似乎也无那么好的走势,一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功夫熊猫》席卷世界,让很多中国人出乎意料之外。
这些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国家投入了相当多的人力和物力去培养专业人才。一时间,办了动画学院、成立了动画系、开了专门的动画专业,好不热闹。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造校运动”并没有带来多大的效应。
一切产业的问题最后归结为人的问题,完善教育体制,加强对原创人才的培养是产业发展的关键。
根据我们对全美排名前三百名学校的调查,美国只有几所院校开设了纯动画专业,大部分只在相近的专业提供相关的课程,却不见有一个单独的动画院系。动画电影最大的出口国美国在这方面与我国形成了巨大“反差”,好像与产业发展规模难以“匹配”。但是,正因为美国能够把握产业与教育的本质,他们才能更冷静地分析产业自身的发展和遵循人才培养规律。
据悉,电影大国美国培养领军人物走少而精的发展模式,正是这很少的几个人引领,打造国际领先水平的动画。其他的所需之人,得益于美国一贯推崇的以人为本、创新思维的教育理念,利用多学科优势,遵循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的规律来培养。学科体系的发展,必须按照传统学科领域的方阵,循序渐进地推出新兴学科,进行切合实际的教学。
那么,我们不得不思考,怎样才能顺应市场的需要办教育,“打造”出业界认可的“优质产品”。
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对专业人才的认定和培养过于“世俗”和“功利”,不是把学生自身发展作为培养的出发点,一味强调“量身定做”,事事讲究“标准化”,人人都做同样的梦,既无创意更无创新。结果反而出现了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得不到业界的认可,而业界培养的“脱产生”又专业套路过窄,使用寿命不长,不容易改行做别的。结果,四年视窗苦学一技,个把项目用废一批,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为了保证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在制定“游戏规则”时,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深思熟虑的。
在高端人才的培养上,很多专家在国家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级联席会议上呼吁走“少而精”的道路,集中国家优质的资源,培养特殊人才。
在中国只要政府能下定决心去做,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相信地大物博的中国有能力引领世界潮流,像拍动画片,如果拿出当年做八个样板戏的劲头,关起门好好做,集中国家的优势,一定能够做出国家的精品,即代表国家意志的产品。
打造出这样高端的领军人才,不一定非要局限于某个“专业”学校,无端被贴上标签。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不管是学电影的、美术的、技术的、还是艺术创作的,这些人组成一个优化团队,就能够把产业做好!
发展动漫创意事业
事业的起步总是离不开钱,当专家们为创意的发展奔走时,同时也在呼吁“创意和资本的结合。”产学研的结合是国家制定产业战略的一个很重要指标。目前中国有很多动画专家,但是缺少资金,而这个问题正好可以由有志发展创意产业的公司弥补,两者联合起来是双赢。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个“结合”难以实现,制约了创意产业的发展。就目前中国的情况来看,更多的人都是拿动漫作为一个商业概念来炒作,很少有人关心动漫产业的前途和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金钱的诱惑比“文化事业”的发展更具魅力。
要用创意产业的发展引领市场,而不是盲目地跟市场风,找到好的切入点,这是一门智慧。如何发展文化创意,是当成产业只盯着市场,还是当成一生的事业,这个问题直接关系着文化创意到底能走多远、走多久。
中国把文化创意定位为产业,就需要尊重市场规律才能做大做强。但是,国内的有些情况却不利于产业的发展,要纯做产业,还是看成事业,如果任意混淆,最后的结局很令人担忧。
美影厂出过一批能人,在年老时依然能发挥作用,但是他们都退出了产业和市场。这些人虽然年老体弱,却还有宝贵的经验,就被各个培训机构聘请,可见在这个产业里,可能教育培训还能赚点钱。
文化创意产业链缺少专属发行渠道,企业参与不进去。要把创意产业当成国家的事业、民族的事业,还是国家的产业,集群的产业?出发点不同,发展模式就不同。不要把事业和产业混为一谈,否则容易出现政策冲突,企业受挫,最后吃亏的还是整个产业。
遵从市场规律,市场才能养活产业。产业发展的另一瓶颈是成本倒挂,投入和产出直接关系着企业是否能正常运转。但是,在现阶段,真正拿动画当成事业来做的,亏本经常可见,一万块钱做出来一分钟的东西,怎么卖也卖不出去几千块钱。
今年这个领域的专家正在向政府进言,希冀促进文化创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也十分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财政拨款逐年增多,批准地方搞基地,加快产业的发展。政府的财政投入,应当明确地放到文化事业的扶持上而不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产业的扶持主要靠稳定的扶持政策来培育良性的市场环境,无论直接给部分企业无偿发放多少资金,恐怕都是杯水车薪,徒劳无功,甚至是事与愿违,扰乱市场。
而且,任何产业都不能停留在“圈地运动”中发展,国家投入扶持动漫的钱没有真正发挥起主要作用,大部分都用在活动、基地上。假如召集行业的领军人物,把这钱都用在实际的动画制作方面,一年哪怕出一部精良的制作总是可以的。这就是所谓的钱要用在刀刃上吧。
从1999年我回国,至今已快有十年了,也看到了中国数字技术的发展,经过这些年的磨炼,业界从不知道什么是动画特技三维技术,发展到现在很多产品都做得像模像样。
然而,企业投入成本超低依然是制约着优秀影视作品的关键因素,最后做出来的产品可能不伦不类。国家完全可以集中所有精英和财力,做出一两部好的作品和产品。不仅能产生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能弘扬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事实上,专家们谁都大脑清醒,但是没有决策话语权。我一直期待着决策层某天能突然醒悟,认同这个观点。
虽然外包企业日子过得悠然自得,但是他们却没有看到,真正受益的还是技术输出国。
投放外包的原则是哪里便宜就去哪儿,但是这只能维持一小部分企业的存活。我们目前的主旨是维持国家产业可持续的发展,以中国现在的制作能力,早已不需要靠做外包提高技术。外包赚钱只能作为产业进程的小调剂,而不是产业的全部。
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中国经济的发展,外包在中国是做不了多久的,因为资本能在其他国家找寻到了更廉价的劳动力,原来的竞争优势在逐年削减。这就是原创的重要性,原创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当然,现在有一些外包企业也开始接触原创,在项目启动之前,最关键的是做受众调查。这是中国动画企业成功的第一步,不要为动画而做动画,做出动画再卖动画,要用营销的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己任,以原创形成差异,以独特树立品牌,在挑战中生存,更能显现出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链接:
肖永亮担任美国新闻集团FOX影业蓝天制片厂总工程师和技术总监期间,带领团队参与了《蟑螂总动员》、《泰坦尼克号》、《星舰迷航记》、《小小愿望》、《异形4:浴火重生》、《邦尼》等电脑特技。1999年,《邦尼》一片荣获了第7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肖永亮成了捧得奥斯卡金像奖(动画片类)的第一位中国人。
肖永亮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数字媒体研究所所长、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