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两个困惑来信的回复
2009-05-22刘小兵等
刘小兵等
编辑老师:
笔者一直从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觉得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越来越难教,困惑也越来越多。
困惑之一 笔者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在总结课文时,提了这样的问题: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喜欢他什么?有的学生说喜欢蔺相如,喜欢他足智多谋、不畏艰难、维护国家尊严;有的学生说喜欢廉颇,喜欢他的英勇善战,知错就改的品质。这些人文内容,在文本中有些体现,是课文的主导价值。然而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他喜欢秦王的文韬武略。这就与课文中秦王的失信、侍强欺弱的性格相矛盾。给予肯定,显然有偏离文本之嫌,不肯定吧,而这位学生并非说错,并且与新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相违背。是肯定,还是……
困惑之二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可期末考试形式单一,考题内容“广”“深”“活”,有的试卷甚至连课本的影子都没有了。为了提高学生的考分,或美其名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不去钻研考试题型,搞题海战术行吗?那些不作为考试内容的查字典、词语解释、修辞等,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还要关注吗?那些一张试卷无法评价的朗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教师还要下大力气去训练吗?教师处于新课程改革与应试教育的矛盾之中,最后还是被考试的指挥棒牵着走。
新课程给了我们太高的期望,也给了太多的困惑。这些困惑让我们担忧会在改革中迷失方向。笔者也努力寻求解决办法,有时也感到无所适从。■
江西省瑞昌市武蛟中心小学 李来生
李来生老师:
读了你由《江西教育》编辑部转来的信,觉得信中谈到的“两个困惑”反映了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心声,因为它们也曾是他们的困惑。
对于困惑一,我们认为首先教师不急于下结论,不要轻易对答案进行评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不妨先让他们说说这样说的理由。接下来引入文本,找出课文中写秦王的词句,分析人物特点。通过这些词句,学生自己会评判秦王是个怎样的人、理解作者写这些内容的意图。这样处理既能使学生了解文中的秦王是个恃强凌弱、虚伪无信的人,又能理解这样写反衬出蔺相如忠贞、正义、勇敢的正面形象。
此外,还可以对比文学作品中对秦王的两种评价,一种是褒奖,一种是批判,提升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应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功与过,形成对秦王性格特点的立体印象。
采取上述方法,一是尊重了学生对文本的个人体验,二是认同了文章的中心主旨,三是提升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对于困惑二,我们认为根据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而语文学习的千里沃野也正是广博而深厚的现实生活。在这种认识的前提下,我们的教学和应试应该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最终目标。命题者既要注重考题的“广”“深”“活”,更要关注对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考查,既要努力避免形式单一、内容空泛的考题出现,又要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而教师钻研考题、研究题型也是对考试的一种积极态度,因为在目前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尊重考试(比如高考)的权威性,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在这一点上,我们作为教师别无选择。
您提到的不作为考试内容的查字典、朗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问题,我们认为这的确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从近年来语文阅读教学中过度淡化文体知识、忽略语法修辞知识传授等现象来看,这其实是对学生语文学习基础的一种忽视。我们也深感忧虑,长此以往,学生语文学习中词不达意、用词不当、语法混乱等现象将日益严重,这必将造成语文综合素养及能力的下降。因此,我们认为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不应该放弃对基础知识的夯实和巩固。
我们的教师处于新课程改革与应试教育的矛盾之中,困惑和质疑是不可避免的,但在传统与创新的交织过程中我们也强烈地意识到,没有改革就没有进步与发展。因此,广大教师应该端正心态,客观而冷静地看待课程改革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积极主动地践行新的理念和方法,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共同而唯一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教研室 刘小兵 曲青亚 顾 红 梁 凤)
□本栏责任编辑罗贤良
E-mail:jxjylxl@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