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好 功能性胃肠病也会好
2009-05-22罗照春
罗照春
大学即将毕业的秦丹阳,因吃凉面拉了两天肚子,从此就反复出现饭后腹胀、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他到处求治,中西药物吃了不少,效果却不大。做了各项化验和B超、胃镜等检查,也没有发现器质性疾病。最后,专家诊断他是功能性胃肠病,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后,症状很快消失了。
功能性胃肠病在人群中发生率为20%~70%,好发于20~50岁之间,女性多于男性,尤以白领阶层居多。其症状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有的长达几个月或数年,甚至数十年;可出现的症状近百种,最常见的有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胃食管反流病等。其临床表现也复杂多样,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有上腹胀满、早饱、腹痛、恶心等;肠易激综合征常伴有大便性状、次数异常,或腹部不适、疼痛症状。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博士生导师、全国著名消化内科专家于皆平教授指出,功能性胃肠病的病因较复杂,与遗传、饮食、感染等因素有关,但精神和心理因素占首位。许多人对此缺乏认识,当作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等病长期诊治,不仅花了冤枉钱,更加重了心理负担。本病症状发作或加重均与患者情绪有关联,焦虑、抑郁、激动、恐惧等情绪不安因素刺激机体,导致植物神经紊乱,引起胃肠等消化器官运动功能改变及分泌功能失调。在消化内科门诊,约40%~60%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存在心理障碍;但喜爱运动、豁达乐观的人很少发生此病,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心理和精神因素对功能性胃肠病的影响。
药物治疗效果不大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检查不出胃炎、肠炎等器质性疾病,一般都可能是受心理和精神因素的影响所致。焦虑和抑郁在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中最常见。患者往往对自己正常身体感觉的关注,警觉程度较高而敏感(即所谓躯体化)。这是另一种异常 心理状态,躯体化程度与该病症状和损伤程度有关。
象秦丹阳这样临近大学毕业,即将走向社会,面临着今后工作或前途问题,很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对这类患者要因人而异,身心兼治,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外,应以加强心理治疗为主,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办法给予心理调适,让病人消除各种精神障碍,恢复心理健康。病人心态变好了,功能性胃肠病会不治而愈。
1解除患者对躯体疾病的思想顾虑,帮助患者分析可能发生疾病的因素,消除不必要的紧张、担心、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尽量让患者精神得到放松,保持乐观情绪。
2对于有明显抑郁、焦虑障碍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必要时请精神心理医师会诊,辅以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应当注意,虽然精神心理是疾病的重要诱发因素,直接影响患者的医疗行为、生活质量和药物疗效,但有别于精神心理疾患,不能滥用抗抑郁和抗焦虑药。
3患者应注意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科学安排作息时间,劳逸结合,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学会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让自己的精神振奋,心情愉快,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要注意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对不适合自己食用的粗糙、油腻、刺激性食物和冷饮、凉面等食物,要尽量避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