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新课程不能忽略民族智慧
2009-05-22达万吉
达万吉
少数民族在源远流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之中,建构着特有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规则,创造着自身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诸民族文化又反作用于人们的行为和习惯,影响着少数民族的生存和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把握民族知识和民族智慧的关系,如何超越民族知识层面、把握民族智慧层面的课程资源,是建构新课程和重构传统课程中需要正确处理的问题之一。
一、民族知识与民族智慧的思辨
在少数民族各自的“陶杯”中,寓于其中的少数民族自身特有的语言、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等丰富内容调控着人们的生活和生存。对于这些,我们可以归之为“民族知识”。“民族智慧”包括以民族知识为沃土,以民族社会为根基,在发展演进中建构的特有价值观念和伦理规则,是少数民族在面对特定情境中求得更好的生活、生存状态的智谋和策略。例如,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讲求不杀生,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讲究与人为善,这无论是否表现为宗教信仰,都属于“民族知识”的内容;而这些举措背后所展现出的生态观念与伦理情怀,则属于“民族智慧”。又如少数民族丰富的谚语、寓言等文学艺术,属于民族文学知识,其中无不闪耀着民族智慧的火花。各民族成员正是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在看似朴实的人生中,践行着这些大智慧。
简言之,民族知识是民族智慧的基石,民族智慧是民族知识的升华。民族知识表之于外,是少数民族对事物的认识和意会;民族智慧形之于内,直接关于少数民族的生活整体。
二、民族地区新课程不能忽略民族智慧
教育部于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体系。这将使少数民族学生更多地接触和学习到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对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同时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学生也能进一步了解该地区主体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可以提高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继而促进和加强民族间的团结,有效提高课程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适应性。
为了更好实现这一目标,少数民族新课程改革应正确处理好民族知识与民族智慧之间的关系。英国著名课程社会学家M·扬曾区分了两种课程观:“事实的课程观”和“实践的课程观”。前者视知识为客观性存在,后者则把知识当作人自主构造的结果。显然,“事实的课程观”对知识持静止式观点,将“知识与人的相遇”终止于知识本身。可以想象,如果我们仅仅将知识当知识来占有,智慧的创生便无从谈起,“当把事物和自然终结于其自身之时,它们与我们的活生生的有机联系就失去了,就不再是象征性的、形象的、多义的东西,而变成一义的、浅显的东西了。”如果我们仅仅将知识当知识来占有,智慧的创生便无从谈起。由知识达到智慧,关键在于对知识的内化提升,使其与人的生命建立整体的意义联系。而教育过程理应成为知识“发挥作用”、“体现价值”、成就智慧的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少数民族地区新课程若只有民族知识的拼凑堆积,它必定是死的。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灵魂的教育”必定要指向人的智慧。然而,不少地方课程与教材更多地倾向于对民族生活、民族习俗片断的介绍,却看不到蕴藏于其中的民族智慧,这种现象有失偏颇。导致这种现象的潜在原因在于对新课程倡导的“地方性知识”、“教育内容生活化”等理论的肤面理解,从而使得课程的新建迷失在表面化、片面化的素材之中,丧失了对文化内容背后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智慧层面的理解。此类课程资源处理方式表面上生活化,却恰恰未能触及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世界,更无法到达他们的内在精神领域。一旦在教授过程中流于直白介绍和说明,则更容易导致学生的表面认识和记忆,最终导致的是肤浅的、缺乏内在动力的课程改革。
少数民族地区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在于对民族知识的认知理解和对民族智慧的认同把握。其生命力在于怀持宽容态度和平等意识,将民族智慧有机融入新课程的建构中。基于此,要处理好少数民族地区课程中民族知识与民族智慧的关系,应该从自身的意识出发,着力于课程内涵。
“从自身意识出发”,即深入洞察和理解民族成员的行为观念、价值追求与审美情趣,感受其中的民族智慧。在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系统中,人们展现出独特的行为观念,维系着特有的民风民俗,恪守着相应的宗教信仰。只有坚持宽容态度与平等意识,切身体会各民族平淡生活之中的智慧内涵,才有可能突破支离破碎的文化片断。
“着力于课程内涵”,指地方课程应当立足于蕴于民族文化中的民族智慧。无论是重构还是创设,课程主题、角度的选取都应当克服片面性和随意性,针对当地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差异,在课程内容上尽可能全面透彻地介绍各少数民族的悠久历史及其优秀文化,如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建筑艺术、服饰、音乐、舞蹈、戏尉、绘喷、医学、生活方式、体育、节日庆典等,使之融入现有的学科内容,成为新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以藏区新课程建设为例: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类共享的文化。在藏区新课程建设中,一方面要使教材内容具有科学性和适用性,反映整个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要结合藏族地区的现实生活,准确把握藏族文化中的智慧精粹,达成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民族和国家的统一,科学和道德的统一。藏族的自然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人际观、劳动观、思维方式、意志品质、情感特征以及悠久的历史、艺术、建筑、医学、历算、体育、故事、传说等等光辉点,都是新课程建设中可传承发扬的内容。藏文化源远流长,历史典籍浩如烟海,新课程从中吸取精华为今天的学校教育所用,方能使藏族教育真正立足于藏区,面向未来,使藏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放射出更美丽、更灿烂的光辉。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