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及其对策
2009-05-22蒋晓敏文雯
蒋晓敏 文 雯
[摘 要]随着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在这个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跨文化交际障碍现象。本文以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一篇留学生的作文为例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方法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障碍 对策
作者简介:蒋晓敏(1987-),女,汉族,四川泸州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6级对外汉语专业,在读本科;文雯(1989-),女,汉族,四川资阳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006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读本科。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1]跨越不同文化时常常产生障碍,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往往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
文化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现实,由于文化的差异,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读。人们总是习惯于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也就是说,人们只能按照自身的思维模式去认识世界。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不见”和“洞见”,决定了他将如何对另一种文化进行抉择、切割,然后又决定他将如何对其加以认知和解释。[2]当跨文化交际产生沟通障碍、冲突、和误读时,通常都会将原因归结为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出了问题。其实并不是发音正确、懂得语法、掌握相当数量词汇的非本族语者在同本族语者交谈时就不会产生故障,引起误解。非本族语者在跨文化的交际中常常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的时候可能会缺乏对方所期待的反应或传达出一种负面信息。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常常会发现,高级班的写作课总是不受学生欢迎,学生们觉得不需要这样的技能。在写作课刚开始时,会讲授一些申请书、请假条、写信等应用文方面的写作,学生出于应用的需要还可以有一些关注,但是随着写作课的进一步深入,学生们越发地不感兴趣。下面是一篇韩国留学生高级班综合课上的一篇作文,老师在课堂上的要求是写一篇关于面试的作文,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可以发挥想象来描述。《面试》:虽然已经过了3年的时间,那次的面试仍然历历在目,仿佛发生在昨天一样。那个面试招收时装营销系的优秀学生 。那天是出去游玩的好天气。校园里的花草好像画家刚刚画出来的一样。蝴蝶在花草周围飞来飞去,好像在跟花草捉迷藏。我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好像幸运的女神对我微笑。我相信所有的事情将会很顺利,我迈开步伐,大步走向面试楼。但那时候我感到幸运的女神消失了一股冷风袭来。走进面试楼的时候,我发现这里与校园的春天不同,而是感到像是冬天。那儿的“冬天”像是我过得最冷的一个冬天。候客室安静得吓人,铅笔的笔芯掉在地上也可以听见,大家都好像变成了冰冻人,散发出一种阴森森的气氛。在候客室等待的短短的几分钟,却是如此地漫长,像是我一生中等待的最漫长的时间。时间之神安东尼.丹佛顽皮地把时间从一分钟变成了一个小时。我的心一直忐忑不安,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并且速度越来越快,连旁人也可以听到我的心跳。那次面试的形式是团体面试,我跟我的朋友一起进去面试。走进面试的地方,我感觉我的步伐越来越沉重,像是盒子里的棉花浸透了水一样。面试的时候我的前面坐着几个面试官,他们像阴差一样让我感到害怕。面试时,我的心脏产生了故障,发狂般地跳动。我的手一直在颤抖以至于出汗了, 我的身体像感冒了一样一直在发颤。相反的是,我的脑袋一直在冒热气。每当面试官文问题的时候,别人都可以流利地回答。在我紧张的瞬间,我觉得他们的嘴像一个马达。他们的回答很精妙让我觉得我跟他们不是一个层次。让我觉得有人用石头重重地击了我的脑袋。面试完了之后我才松了一口气。我之前好像是太紧张,把之前的准备忘得一干二净……
观看这个学生的写作过程,可以发现,她先使用韩语将这篇文章写出,然后再一字一句将韩文译成中文,这样一篇文章出炉后我们可以发现母语文化思维的痕迹。其实,在我们写英语作文的时候,我们何尝不是先在脑中有一个中文表达思维,再将其通过英文转换写出一篇英语作文,因此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Chinglish。仔细看这位学生的文章,基本上每句中都存在有比喻句,可以推测学生在遣词造句时尽量使用修辞手法以使文章多一些文采,这个写作过程对于她来说可谓是绞尽脑汁,因此写出的句子不免让人感觉有些僵化。“面试时,我的心脏产生了故障,发狂般地跳动”,在写作这句话的时候,学生思考了很长时间,想在汉语中找到一个合适的表达方法,她请教笔者,在韩国形容心跳很快时,常常会说像一个主人牵小狗的绳子在颈项上,绳子取掉了小狗的喉咙仍然很紧张换成汉语怎么表达。笔者告诉她汉语中我们形容心跳时就直接说“忐忑不安”或者“心扑通扑通地跳”,学生犹豫了很久最终很不情愿地采用了“心扑通扑通地跳”汉语的表达。事后,笔者突然想起她想要的这个表达是不是类似于汉语中的“心像一个活蹦乱跳的小鹿”。这又让我们想到在让欧美学生使用中文写信时,他们总是会先写一堆感谢、思念的话语,然后再进入正题,而且不像中国人在写信时一开始便是直截了当。
一般学术界都将跨文化中的沟通障碍归结为:思维模式不同、价值观不同、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不能正确解读对方的非言语行为。从以上的写作中我们认为还可以归纳出一点,那就是非本族语者在跨文化过程中潜意识对本族文化的抵制与不接受,喜好使用本族文化的标准和观点去理解和衡量他国文化。我们既不能要求外国人那样“地道”地理解中国文化,也不能要求中国人像外国人那样理解外国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而“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特质,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替代另一种文化本身的功能”[3]。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我们一味地介绍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学是不实际也是不符合我们的教学目的的。对于文化的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与中国人进行交际,在教学中就应突出实用性。应当鼓励学生多与中国人交际,千方百计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在自然语言环境和真实交际中学习汉语。交际即是语言学习得最终目的,也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手段。鼓励学生在交际中多锻炼自己,培养自身跨文化的敏感性。同时,让学生阅读大量中国报刊读物,感受中国原滋原味的文化,这样才能在使用汉语时不自觉间用“中国化”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总之,要取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不仅要认识其重要性,培养跨文化意识;还需落实到行动中,即结合语境学好目标语、熟悉目标语文化,克服文化定势观念。
参考文献
[1]杨平泽,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国外外语教学,1995(6):29-31
[2]乐黛云,跨文化之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66-67
[3]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