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木版年画与美育教育

2009-05-22

新闻爱好者 2009年3期
关键词:朱仙镇木版民族民间

王 莉

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河南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资源,它们鲜明地记载着中原文明的发展进程,真实地反映了中原大地民俗、民风、民情。是中原人民勤劳智慧的生动体现。

我国历来有贴年画的风俗,特别在农村更为讲究。每到年关临近,生活再困难的人家。也要买些年画贴到门上。年画不仅增加了过年的气氛。而且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朴素意愿。像五谷丰登、宅院安全、子孙繁盛、避邪驱灾等信念,都在年画中表现出来。不同的人对年画的欣赏角度也不相同,选择内容差异很大。就门神来说,老年人多选福禄寿;媳妇们多选麒麟送子、和合二仙;孩子们童趣十足,会把五子夺魁作为自己的理想之物;而家中的一家之主,一般都要选些钟馗、尉迟敬德、秦琼像贴在宅院的大门上。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和特点

提起年画,当推河南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了。朱仙镇木版年画起源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历来为国内外美术界重视和敬慕。其制作采用木版与镂版相结合,水印套色,种类繁多,所用原料为炮制工序,用纸讲究,色彩艳丽,庄重深厚,题材和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年画乡土气息浓郁,民间情趣强烈。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淳朴古老的民族风格,是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成立了年画社,形成了具有现代规模的作坊、销售批发市场。不仅有传统的手工套色,而且有胶版印刷,并创作出了一大批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富有时代精神的年画新作,使这一民间古老艺术瑰宝。在百花园中结出丰硕之果。

在用色方面。朱仙镇木版年画非常注意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多用青、黄、红三原色,用色总数可达9~10种。民间常说:“黄见紫,难看死。”而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黄紫两色的搭配,颜色厚重,对比强烈,不仅没有难看之嫌,反而色彩鲜艳,与民间过年的欢乐气氛协调一致。朱仙镇门神,从版面上看,表达正面英雄人物、英雄形象画面较多,塑造的英雄人物一身正气、忠诚、朴实。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英雄人物的真实形象。

朱仙镇木版年画多为人物画,表达的是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表现出一身正义、纯正无私的精神,看后给人以正义感。版面的图案、线条雕刻的有阴有阳。粗细对比性强,采用古代人物画的技法,尤其在衣纹等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线条粗实纯厚。富有野味,具有北方民族地方独有的淳朴、厚实、健壮风度。

现在,坐落在开封御街上的朱仙镇木版年画陈列室。向人们展示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琳琅满目的新年画以新的构图、新的内容记载了一个新的时代。这种被鲁迅先生称赞为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独有特色的民间艺术之花。将带着中原浓郁的乡土气息,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民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我们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精神资源和物质基础。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视与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进地区文化、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民间艺术是我国广大民众长期生活的智慧和艺术的结晶,是我国艺术的瑰宝。它来自民间。服务于人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保护民族文化不仅是保护几台戏曲、几幅剪纸、几栋古建筑,更是保留民族走过的痕迹。从而唤起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通过整合文化资源。传承民间文化精华,提升传统文化魅力,让饱含着中国人独特智慧的民间文化艺术找到永留后世的归宿。

中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中原文化更是绚丽斑斓。河南民间艺术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原大地独放异彩。豫东地区有朱仙镇木版年画、淮阳泥泥狗、沈丘花馍;豫西有灵宝刺绣、布老虎、葫芦面具:豫南地区有罗山皮影、桐柏皮影、社旗木版年画、方城石猴、鲁山泥塑:豫北有浚县泥咕咕、获嘉布玩具、木版年画;郑州地区有剪纸、黄河澄泥砚、黄河泥人等民间艺术形式。这些民间艺术历百年而不衰,传古今而芬芳!

这一切,足以证实了中原大地的泱泱文化遗产是如此的丰富。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的核心组成部分,河南的民间艺术可以说代表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的概况,拥有着无穷尽的艺术魅力和人文特征,在新时代的中国国情和文化市场化的潮流中,河南民间艺术将会绽放出别样的风采,并最终征服所有人。

民间艺术与学校美育教育的关系

培养好年轻的民间艺术接班人是一项具有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在当代的学校美育教育中。教师要发掘、搜集和整理民间文化艺术。培养年轻艺人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从而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奠定基础。让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工作走进校园,在学校举办民族民间艺术培训班,采用课堂讲授、函授、实施排练教育等多种形式,分级、分期、分批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有关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行教育培训,鼓励和支持大学开设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业,大力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研究专门的人才。特别要培养一批懂专业、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让更多的人走进民间艺术,发扬民族之魂。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魂宝流传千秋。

这些传统艺术是本土文化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精神内涵深刻。需要我们去研究、发掘、弘扬。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艺术缺乏充分的理论研究和理论说明。这种状况,在50年后的今天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创作比较重视。但对传统艺术的理论研究则不够重视。有些门类,如昆曲、京剧,我们有培养表演人才的学校。但没有培养研究人才的机构。对于传统艺术,我们往往只限于叫好,至于究竟好在哪里,我们还是说不明白。我们也很少看到既具有国际视野同时又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著作。在有些艺术门类,我们的研究水平还不如国外的学者。历史上还有极其丰富的艺术理论遗产(画论、书论、乐论、曲论、舞论、造园理论等),但至今我们还没有一本《中国艺术批评史》的著作。

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在这一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更具有一种紧迫性。江泽民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需要先进的精神文明。”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青少年乃至全民的文化素质教育,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在这方面。中国传统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传统艺术向来都讲究体现艺术家的人格追求,并十分重视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经过新的阐释,它们可以成为新时代的精神文化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可能会出现全球文化单一化的危险。在西方的文化艺术、生活方式、价值观审美观犹如潮水般涌进的情况下,加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就成为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

此外,在新的世纪,我们要采取更积极、更开放的姿态。大力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成果。另外,我们也要把中华民族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成果介绍给全世界。这才是全面的开放和全面的交流。要这样做。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我们自己应该在国际视野下,对中国传统艺术作出深刻的理论阐释。

除了艺术院校和艺术研究院之外,在国内若干一流综合大学建立研究机构,围绕一些重大课题对中国传统艺术开展研究,同时培养高级研究人才。这也是国际惯例,因为对传统艺术的研究徭要深厚的文化基础,需要国际视野,需要多学科的支持,只有一流综合大学才具备这些条件。这样做也有利于培养全体大学生对我国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并深化他们的民族文化根基。

猜你喜欢

朱仙镇木版民族民间
滩头木版年画
跟着总书记看桃花坞木版年画
民族民间音乐之于民族声乐演唱及教学
在朱仙镇,与诸仙相遇(组章选二)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信息技术视域下小学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改革
关于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视觉艺术符号分析与解读
次仁罗布小说的民族民间立场
论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的建立与开发——兼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