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评论的新形势与“新华时评”的新突起

2009-05-22赵振宇

新闻爱好者 2009年3期
关键词:时评新华灾区

赵振宇

新闻传播面临的新形势

全球化加速民主化和信息化。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国将在更广泛更深入的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面对六个方面的挑战:(1)低关税降低了海外传媒进入中国的门槛;(2)最惠国待遇给了所有成员国(地区)准入中国的机会;(3)国民待遇和跨境服务保障中国公民有权接触获准进入的海外媒介:(4)人员自由流动可使国内传媒人进入进驻中国的海外传媒业就业;(5)对知识产权的尊重要求中国新闻传媒有偿使用他人的知识产品,并加大打击盗版行为的力度;(6)信息透明原则对中国新闻报道的透明度和政府监管传媒法规的透明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经8个年头了,随着中国与世界交往的扩大与深入。经济的全球化必将促进我国的民主化和信息化。新闻传媒将会和必须采取一些与时俱进的新举措,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推动全球化和民主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知情权和表达权的更加广阔的天地。党和国家领导人已经充分认识到这种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的“两会”记者招待会,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的开场白都是以网络作导语。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又与网友对话22分钟。胡锦涛说,抽时间尽量上网。希望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有些什么意见和建议。网友们的建议、意见,我们非常关注,发给我的一些帖子,我会认真地去阅读去研究。这是一个标志,更是一个开端。信息产业的发展,必定会促使我国的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

民主化促进全球化和信息化。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虽然慢了一点,但总是在与经济的发展结伴稳步前进。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政治文明建设”写进了党的报告,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和谐社会“四位一体”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近几年来出现的孙志刚事件、抗击非典、“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和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不仅向世界展示了我们的经济文化实力。更展示了新一届领导集体临危不乱;充满自信,运筹帷幄,同舟共济的高超执政能力。从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的“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到今天中央相继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我们党和政府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坚持拨乱反正。继续思想解放的结果。在这种形势下。我们需要将前面两句话改为:“重大情况向人民报告,重大问题由人民决定。”这是国家性质所决定的。自然。执行的过程必须遵循科学有序的原则。

新形势下,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网络的交互性使网民掌握了传递信息的主动权。网民可以和新闻工作者共享新闻事件第一手资料和背景资料(采制权出让);二是传统传媒对舆论的控制权和主导权大大削弱(发布权削弱);三是经济的全球化使人们的交往更加广泛和频繁(交流领域扩大)。由此,重新认识新闻评论的新功能是十分必要的。从新闻学视野解读新闻评论:新闻评论传播的是一种观点信息。在新闻传播中。新闻评论和消息报道一起。向受众提供最新最快最多的观点新闻。它的对象是传播受众,它的作用是满足对象获取观点信息的欲望:从社会发展视野解读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在民主化进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社会发展中。新闻评论是公民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直接方式。它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特别是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民主进程。它的对象是社会公民。它的作用是培养和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更好更有效地参与和管理国家及社会事务;从认识论视野解读新闻评论: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升为理性认识。在人们认识的过程中,新闻评论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理性认识的一种反映,它与感性认识结伴而行。它的对象是普通意义上的人。它的作用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性地深刻把握世界,处理好主体人与客观世界(包括人、自然、社会)的关系。

“新华时评”的新突起

“新华时评”作为一个评论栏目,在全国众多的评论栏目中特别是与报纸相比,是一个后起之秀。但是,该栏目自2001年开办以来。已有多篇作品获中国新闻奖,该栏目也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新华时评”专栏的突起。不仅受到媒体用户的欢迎。也受到新闻学院师生的关注。近些年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已有本科、硕士和博士生跟踪调查该专栏,在《中国记者》等杂志上发表对该专栏进行研究的文章。该栏目负责人应邀在新闻评论高层论坛上介绍栏目的做法,受到与会者的好评。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强烈地震,从地震当日到6月11日,一个月的时间,“新华时评”就发稿133篇,发稿量相当于往常3个月的发稿总量。被100家以上媒体采用的稿件有5篇,平均采用家数超过47家。这个时期,“新华时评”取得了两个新突破:一是发稿数量创新高,每天发稿4-5篇,最多的一天发稿10篇:二是稿件总体质量创新高,平均采用家数高于往常。中宣部新闻局《新闻阅评》对这一阶段的“新华时评”予以高度评价,新华社营销总平台收集的用户反馈意见表明,这一阶段的“新华时评”广受媒体欢迎。

笔者在对该栏目调查以后,发现其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第一,第一时间发表评论。增强新闻评论的附加值。现在大家都在讲“第一时间”,那么什么是“第一时间”呢?我的理解是,所谓“第一时间”,它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不为人知的时刻。在这一时刻。新闻记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文字、声音、图像等方式,描述该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受众了解事实的经过。二是不为人识的时刻。在这一时刻,评论员(也称评论记者)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揭示蕴藏于事实中的真谛,以有形意见的形式来表现,告诉受众该事物发生的性质、原因、意义及发展的趋势。新形势下的媒体竞争。大家都在争第一时间发布新闻事实,这是很重要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这一点相对容易做到,同时,当大家都掌握此手段时。又难以争先了;但是,在第一时间发表新闻评论,却不是每一家媒体都能做到或做好的。在第一时间发表相对独特的、权威的、有影响力的评论,相对于发布新闻事实来说,却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可以这么说,媒体的竞争,不仅要争第一时间发布新闻事实,更要争第一时间发表新闻评论。随着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公民素质的日渐提高,这种需求将会越来越强,竞争力也会越来越激烈。

2008年5月12日,地震发生的当天20:29,新华网就发出了第一篇评论《善用手机短信传播安民信息》,20:54发出

第二篇评论《党和政府与震区人民心连心》,23:41发出第三篇评论《及时披露权威信息是消除恐慌的定心丸》。这组评论不仅在第一时间传播了党中央、国务院及全国各地的积极行动。给人民以安定和鼓舞,而且在第一和第三篇评论中都介绍了相关的背景资料。给受众更多的评论附加值。如在第一和第三篇评论中分别介绍了我国截至2008年2月底的网民数,说明在灾害危机时刻运用手机和网络等方式及时传达信息是十分重要的;2008年5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法》,此法要求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强调了此刻运用手机、网络等是大力提倡的好形式。评论不仅要求提供理性的分析和判断,而且给大家提供了有利于认识深化的事实材料。“新华时评”努力将“不为人知”的事实和“不为人识”的判断融为一体,是值得称道的。

第二,将指导性和服务性结合,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发表评论自然要有指导性,特别在这个灾害危机时刻,所发表的评论一定要传达中央的精神,强调国家的法令,指出存在的问题,明确发展的方向。这是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一丝一毫都不可马虎和松懈。让我们看看这些评论的标题:《慷慨解囊之后,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很多》、《灾后重建要走科学发展之路》、《救灾捐赠不需要仪式》、《加强救灾款物监管需要制度创新》、《灾后重建要有长效、灵活的政策机制》、《企业要在抗震救灾中实现自我超越》、《受灾群众住房建设不要搞“一刀切”》、《全民节约支援灾区豪华粽子要不得》、《防灾减灾需要科技支撑》,等等。写评论时,我们常讲少用“要”或“不要”,但是,在这个危机时刻,根据灾区和各地出现的问题。一家有权威的通讯社就必须用“要”或“不要”了。正是这些“要”或“不要”的评论对于抗震救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评论除了强调指导性外,还要体现服务性,只有将服务性做好了,才有利于指导性的落实。2008年6月16日“新华时评”《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抗震救灾的每个细节》,以甘肃省陇南地震灾区公安部门日前发出《通告》规定,除执行紧急公务外,警车和特种车辆不得乱鸣警笛、乱拉警报、超速行驶,以免扰民为由头发表了评论。评论指出:“当前,抗震救灾处在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阶段,任务重,工作量大,许多工作要直接与群众面对面。这个时候,我们不但要抢时间,重实效,而且要注意工作方式、方法,关注细节。甘肃省陇南地震灾区要求加大特种车辆管理。值得广大灾区借鉴,要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抗震救灾的每个细节。”

这一时期的评论关注孩子的较多,如《孩子,我们都是你们的亲人》、《孩子,你要挺住》、《让地震孤儿感受“大家”之爱》、《致敬。为四川汶川地震灾难中的孩子们》、《孩子,你会有一个温暖的新家》、《小朗铮的敬礼告诉我们什么》、《孩子,你要记住》、《祝愿灾区孩子在磨砺中健康成长》、《活着,就让孩子多一些快乐》、《让持久爱心催生灾区孩子的坚强》、《为了灾区考生公平参与竞争》、《祝福你们,灾区考生》、《1%的考生,事关100%的公平》,等等。这些评论大都写得很好,表达了海内外华夏儿女和世界友好人士对灾区儿童的关爱。略有不足的是,对灾区孤寡老人和伤残人士的评论少了一些,以后似应加强为好。

第三,坚持一线采写评论,突现新华社记者的过硬素质。2008年5月24日,来自高校、科研单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央及首都新闻单位的代表聚会中国记协,对嘉兴日报实施的评论记者工作机制予以肯定,新华社及有关媒体作了报道。这一机制强调的评论员首先是新闻记者,即“评论记者”,要求他们深入新闻一线,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第一时间发表评论”。其实,“新华时评”从一开始创办就体现了这一思路。在抗震救灾的评论写作中,新华社记者到一线采访评论的过硬素质得到了更好的体现。据调查,这个时期发表的“新华时评”有20多个省、区、市的新华社记者参与。既有总社派下去的记者,也有各分社的记者,既有对灾区情况的采访评论,也有对本地参与救援的采访评论,还有不少分社的领导带头采写评论。这次抗震救灾中采用超过100家的“新华时评”稿件,有90%是记者采写的。新华社发挥其新闻采集网络庞大、覆盖面广的资源优势,有别于其他媒体基本上靠评论部少数人写评论的传统做法,可以说带了一个好头,值得各地各媒体学习。

“新华时评”作为后起之秀。受到媒体的普遍关注和好评,与总社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近年来,他们先后召开“新华时评”的研讨会,邀请大学和平面媒体的人士做讲座、搞培训。在遵循“缘事而发、寓理于事、目光四射、动人心弦”的专栏原则和“生动犀利、深入浅出、平等交流、以理服人”的写作特色及风格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新华社总编辑何平在研讨会上指出:既然评论是新闻媒体的一面旗帜,我们就应当把它高高举起,在形成主流舆论的强势中发挥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唱得更响。(注:2008年7月28日笔者应邀参加“新华时评”研讨会。此文根据会议发言稿修改而成,文中相关数据见研讨会纪要。)

猜你喜欢

时评新华灾区
踔厉奋进续写新华章
50万升汽柴油保供河南灾区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时评的一般思路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乱发脾气的小熊
党建时评
漫画·时评
灾区笑脸
赴灾区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