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探析

2009-05-22张卓筠梁战平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校园生活大学生

张卓筠 梁战平

[摘 要]本文主要借鉴了组织行为学中广泛应用的社会化过程模型及相关理论,紧密结合周边同学的经历以及实际感受,从校园生活的微观角度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纵向进程做了一些探讨,希望这些思考能够对正在或即将跨入大学校园的学生起到一些指导,引起对自身社会化的重视,继而更好地实现与社会的融合。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化过程 校园生活

大学作为人生的重要阶段,是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里程碑。虽然社会把大学生当作成年人而赋予公民权利并要求履行公民义务,但在现代社会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很多大学毕业生表现得信心不足,专业面、知识面狭窄。社会高要求与大学生低素质之间的矛盾,使得毕业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大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的专门化机构,被称作第一位的社会化组织。”探讨大学社会化的具体作用过程,研究各阶段的关键内容和现存问题,对大学生加强自身规划具有现实意义。

组织社会化的基本机理

对社会化的涵义,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都提出了不同解释。不管组织在人员的甄选和选拔录用方面工作做得多好,新员工都不可能完全适应组织文化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由于新员工对组织文化尚不熟悉可能会干扰组织中已有的观念和习惯。因此组织要帮助员工适应组织文化,这种适应过程称为社会化(Socialization)(斯蒂芬·P·罗宾斯,2004)。本文主要借鉴组织行为学中社会化过程模型,认为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1.原有状态,包括新成员进入组织之前的所有学习活动,可以清晰地看到个体所带来的那套价值观、态度和期望。

2.碰撞阶段,新成员看到了组织真实面貌,可能面对与期望相脱节的问题,实际上经常如此。因此必须用组织期望的另一套价值体系代替他们过去的假设。

3.调整阶段,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新成员掌握了工作所需技能,调整自己以适应工作群体的价值观和规范。

本文以大学校园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为分析角度。根据一般情况,将学校这个组织分为硬件即学校资源、软件即学校文化两方面。前者包括师资力量、设备设施、课程教学、后勤保障等;校园文化包括校园媒体(如校报、校广播台、校园网)、社团、社会实践、个人朋友圈(班级、宿舍、老乡)等。

大学生社会化过程

根据上述理论,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可将大学生社会化过程描述如下:

图1.1 大学生社会化过程及结果

1.被动接受阶段

由于刚入校门,大部分学生依赖和服从学校,对新环境充满好奇。学校一般会采取正式的、集体的、固定的和序列的方法塑造、教化新生,如学生手册考试、让高年级学生做辅导员、各种辅导课程、军训等。新生主要是被动地吸纳社会文化和规范,选择性很弱,客观上形成了对社会发展和规范的肯定态度。

在硬件方面,一般来说大一课程相对较松,专业知识的收获相对要少。软件方面,校园文化各方面均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大家积极参与社团、交友等,尝试各种经历并获得很多经验。当然也有部分学生由于个体人格特点等原因选择不参与。

2.否定碰撞阶段

大二年级,社会化水平和方向开始出现多元分化。硬件方面,学生开始专业课的学习。从大一就开始勤恳学习的同学在课程上逐渐占据优势;一部分继续在学习外徘徊并影响了其他一些学校资源的取得,如奖学金、入党及一些参与活动的机会等,对今后职业生涯选择也产生一定影响。软件方面,一部分学生退出社团,但参与社团时所结交的朋友还在生活圈内,师兄师姐、同班同学、宿舍文化等因素显著影响着个体思想观念,对今后社会化的成败有很大影响;部分学生网络内交际增多,外界活动减少;少部分学生能够担任社团核心职务,处理复杂事务并接触更广泛人群。

这一时期的社会化呈现出两个鲜明特点:

(1)学生普遍重视社会实践。除了学校规定的社会实践,大多学生都做过兼职。社会实践是增强学生与社会联系的重要途径,这一点学校和社会都给予了高度重视。

(2)网络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人际交往、价值体系的形成。几乎每个大学生都乐于上网并有上网经历,互联网为大学生认识社会提供大量鱼龙混杂的信息。调查显示,51.5%的学生表示对于“网上的信息不辨好坏什么都看”。

3.平衡调整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表现在大三、大四年级。经过前两阶段,理性思维已趋成熟的大学生开始对社会化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反思和否定,保留积极因素、克服片面性。

大三年级专业课最多,专业知识的吸取成为学生的首要任务,校园文化活动的时间逐渐减少。学生对自己的成长发展方向和未来也较有打算,个体之间差异有所显现;大四年级,学生开始为各自的前途奔忙,根据个人之前积累确定了不同的方向,社会化过程的结果即社会化水平的作用凸显。

大学生社会化各阶段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1.被动接受阶段

大一年级学习课程轻松,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未必是好事。一方面,大学没有诸如高中阶段的考试、竞赛及老师监督等频繁的积极强化或消极强化方式,而倾向于主要采用忽视的行为塑造方法,即取消维持某一行为的强化物。学生经过了紧张的高考,在大学中继续放松,这显著削弱了学习行为,形成自傲心理并强化了惰性,不利于适应社会化第三阶段紧张却关键的专业课程学习。一些高年级学生屡次参加英语四级考试却无法通过,而造成延迟毕业就是一个例证,且这一人数在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学生对自身专业未必很了解,第一年正是培养专业兴趣的重要时间,兴趣不足的学生应尽早确定学习方向。

2.否定碰撞阶段

对于社团活动,不同个性的学生褒贬不一。一些学生感觉校园社团形式化、官僚化过于严重,时间与精力浪费较多,没多久便退出;部分学生一直在社团内寻求发展,得到了极大锻炼。

对校园社团应从两方面来看:社团实践使学生的接触面相对扩展,丰富了思想观念;但由于校园社团活动尚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同时受到一些制度形式的限制,大多学生只能参与一些浅层、重复性工作。本文认为,这一阶段有选择性地参加一些优秀社团是较为恰当的选择,也可以自己创建兴趣社团。具备积极心态和善于主动思考的学生能够学到很多经验,形成了立体化的社会联系和多元化的社会角色,为适应更加复杂的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3.平衡调整阶段

这一时期,大学生应掌握社会对相关专业要求的知识技能,发生质变。然而在总结大学收获时,就身边的同学来说大都谈到的是价值观的形成、思维模式的建立、适应新环境能力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尚未认识到步入社会后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大多维持在过得去的水平;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一些专业的课程设置确实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有的内容过于枯燥,难以激发学习兴趣,教师队伍也良莠不齐。而硬件方面如图书馆、教学资源等,目前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作用不是很大,一些学生错失了今后成才必需的知识技能。

参考文献:

[1]史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孙健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宋秦年.大学生社会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4]胡琦.大学生社会化过程问题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11).

[5]王敏,廖济忠,池慧灵.当代大学生社会化问题调查与分析[J].引进与咨询,2004(6).

作者单位:

张卓筠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梁战平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猜你喜欢

校园生活大学生
校园生活里的尴尬事
缅桂花树下的校园生活
精彩的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的幸福密码
爱上劳动,开启幸福校园生活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欢乐的校园生活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