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民族平等看文化相对观

2009-05-22商文莉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文化多样性

商文莉

[摘 要]中国宪法中对民族平等作了立法,在法律和文化相对理论的支撑下,民族间文化的相互认可和交流成为主流,这不仅对于我国甚至世界现在及未来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多样性,以及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都进行了推动和促进。

[关键词]民族平等 文化相对观 文化多样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迄今为止,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有五十六个,由于汉族以外的五十五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中国各民族相互依存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使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有着共同的命运和利益,产生了强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民族平等

1.民族平等的基本含义

马列主义所主张的民族平等,首先是指一切民族的平等,是全世界所有民族的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方面完全平等,并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力,不容许一个民族享有任何特权。对于原先处在压迫或统治地位的民族的无产阶级,不仅要遵守形式上的民族平等,而且要采取各种措施给予照顾、帮助去保证和实现少数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

在我国,民族平等是指各个人们共同体,不论其人口多少,居住地域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是否相同,其社会地位一律平等,享受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汉族和少数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一律平等;没有给任何民族以特权,也没有对任何民族的权利设定限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各民族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一视同仁。

2.发展的民族平等观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由于中国政府采取了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努力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权利在社会生活和政府行为中得到落实和保障,因此形成了目前各民族平等相待、团结和睦、友好互助的良好社会环境。

民族平等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它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而且随着历史潮流向前发展。它从国家最初的政治领域的平等,发展到经济领域、文化领域乃至社会生活各领域里的实际的平等,使得民族平等的含义不断被拓展和延伸。在我国由于各民族进入新中国的时候,社会形态的起点很不相同,各个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差异,造成了他们在平等权利上行为能力的巨大差别。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居住区域如何,文化背景、历史进程有何不同,他们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创造着历史和文明。

3.民族平等下的少数民族文化

我国的宪法上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民族平等是必然的、合理的选择。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一直倡导和坚持各民族平等,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是少数民族和汉族共同创造和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正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方面。

我国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并且以法律形式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中国还通过一系列特殊的政策措施保护和发展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促进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想,强调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对话与文化包容,是民族平等下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最好例证。

文化相对观

1.从民族平等看文化相对观

我国宪法还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根据宪法的原则,我国又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是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法律依据,也是各民族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法律保障,它贯穿着平等、和睦、独立、自由的伟大精神,体现了我们国家以人为本、以民为主的社会性质,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以赫斯科维茨为代表的文化相对观认为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任何一种行为,只能用它本身所从属的价值体系来评价,没有一个对一切社会都适用的绝对价值标准,它更强调的是文化的平等、多元和相互尊重。人们的信仰和行为准则也都是来自特定的社会环境,各民族文化特征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本质是共同的,其价值是相同的,即它们都能起到对内团结本民族,对外表现为一个整体的作用。任何社会或文化,只要其正常运作,便应视为合理的。

2.文化相对观下的文化多样性

自从20世纪的文化人类学家倡导文化相对主义以来,关注和发掘异文化、亚文化、边缘文化等方面,大大拓展了文化相对主义的空间。而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文化整合效应,已经导致许多传统文化的消亡,许多文明形态的边缘化。人类的共同遗产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就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在世界文化背景下,一种文化都是相对于另一种文化而存在,文化的冲突与共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交往”中主体间性的互动作用。只有通过不同文化的主体间性的互动作用,它们的话语力量才能得以在不同层面上在交往形式的不断发展中,进行对话和沟通,从而形成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这也是地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树立文化多样性的观念,建立信仰之间的互相尊重,成为实现民族平等的必要条件。

3.民族平等视角下文化相对观的负面效应

文化相对论对每个文化价值的肯定,有力地批评了欧美文化中心主义和民族中心主义的错误,推动了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实施。但它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文化看作是有同等价值的,忽视社会的发展水平,实际上是对文化进步的否定和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它不主张帮助落后民族提高文化,又起了遏制落后地区人民觉醒,使不发达地区继续处于被支配的落后状态的作用。

一方面不能否认,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历史地理环境不同,会产生出差异非常明显的文化,按照文化人类学中文化相对论学派的看法,任何文明都是独特自然环境下产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产物,文化之间并无高下之分。但随着文化相对论学派在文化人类学思想领域的渐趋式微,人们最终认同文明之间,毕竟还是存在科学和蒙昧的不同;文化之间,仍有进步与落后的差别。就像没有人认为“女体盛”是饮食文化精神的极致,也从没有听说过哪个国家曾引进过国人的“留辫子”和“裹小脚”,蛮族中流传的“食人”之俗更为现代文明社会所严厉禁止。

另外一方面,在文化相对论的支撑下,学界和社会上弥漫着一种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倾向。近年来,从“保卫端午”到“保卫春节”所掀起的媒体炒作和网民激辩,实质上都反映出人们对多元文化缺乏正确的理解。多样性应该建立在认可他文化以及开展对话的基础上,欣赏和了解他文化,更要尊重其文化的选择权和自主权。

中图书分类:C95-05

参考文献:

[1]刘锷,何润.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纲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P159.

[2]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p302.

[3]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p202.

[4]赵旭东.在文化对立与文化自觉之间,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3期.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青海西宁

猜你喜欢

文化多样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学评估的三个标准
基于文化多样性的陕西省体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基于文化多样性的管理沟通技巧构建
基于文化多样性的管理沟通技巧构建
论文化多样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对策
如何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网络自制剧及其文化多样性缺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