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培养语文创新潜能
2009-05-22秦金华
秦金华
[摘 要]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端是限制了青年学生的自由发展空间,影响他们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潜力的发挥。新时代呼唤科学的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时代赋予人民教师的天职。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多解性、模糊性之特点,为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提供了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强化主体性教学,坚持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潜能。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潜能培养
从哲学角度看,教育理念是一所大学的教育精神和价值取向。从实践层面看,教育理念具有激励人、教育人、塑造人、规范人、指导人的作用。新世纪的教育理念应当尊重教育规律,培养全面发展和创新型人才,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时代赋予人民教师的重任。语文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也同其他学科一道肩负着探索未知、发现真理的重担。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新思维。语文课是学生创新思维产生的沃土,是创新思维绽放异彩的百花园。教师对作品的讲解就如同神灵的手拨动学生的脑纤维的琴弦和灵魂的音板,使之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以为:
把握作品内涵,奠定创新基础
文学作品内容和意义的丰富性、多解性、模糊性是文学作品独有的属性,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条件。文学作品的全部意义并不是作者在完成作品时就已产生的,而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完成的。正是在生生不息的阅读过程中,不同的读者总用富有时代个性的理解赋予文章全新的意义,从而使文章的意涵得到不断地开拓和构建,形成了永恒的艺术生命力。高职院校语文教材的大部分内容都是选用历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人们总是想把文学作品的含义固定为一成不变的思想模型,让所有的学生都认同这一模型,追求纯粹的统一性,显然这是一种善良的误解。
语文教学涉及方方面面,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的时空涵盖历史的时空,范围何其广阔,语文教学更应该既具体、但也应模糊。模糊就是承认作品意义的多解性。多解性是由作品的开放性所造成的,对所有读者来说,每篇作品都是开放性的“召唤式”结构,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是一个不断开放和生成的过程。这样就出现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结果。形象思维不同于逻辑思维,它是从直觉、情感的角度把握世界,由此导致作品的答案绝不会是唯一的。文学艺术形象不是一种精确的和定型的形象,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因为塑造形象的语言不是绝对、精确性的语言,语言概括和提炼,常常导致意义上的丰富性、多解性和模糊性,这就为学生领会文学作品时充分发挥创新思维提供了条件。
体现教育主体,搭建创新平台
二十一世纪呼唤科学的教育理念和语文教学艺术,强化学生主体功能,发起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如果说以前是“太阳每天照样升起”,那么在当今时代,“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从现代观念来看,教师传授的知识终究只能是无限中的有限,仅仅拥有较多知识的符号,并不算什么优势,重要的是拥有准确地运用这些符号的能力。况且,学生也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要冲破自我中心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到学生手里,变教师教授为师生互动,变注重知识为提高能力,引导学生做可充电的电池,而不是一次性的,有意识地营造一种主体意识,实现主体精神。主体性理念的核心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始终围绕“学”来开展,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和中心,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主体性教学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主要内容有: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主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学校、教师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就应该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体悟作品,把作品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结构按照自己的理解组织起来,从而得出对作品的自我理解。这里所说的“空白”,是指作品中未实写出来,或未明写出来的部分。一部作品的有限词句不可能穷尽对所有内涵的确定性质。教师的主要任务也不只是滔滔不绝地讲解,而是帮助学生自己去把握作品,让学生在融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于一身的语文学习中,充分诵读、咀嚼、讨论、欣赏、感悟、整合,培养学生的求同、求异的思辨能力。《荷塘月色》是文学大师朱自清写景抒情美文中的典范之作,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作者对某大学校园美景的描写。我们能否可以这样理解,作者是在借此营造一片仙境,一幻荷塘月色,再幻江南采莲,用来逃避尘世的烦恼,更有一种不满与抗争的真实心态。前面分析的这一复杂过程,是兴趣生发的温床,想象力驰骋的天宇,创造力萌发的摇篮。
坚持启发诱导,激活创新潜能
高明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方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语文教学贵在激活,即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热情、求知欲望为前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启发诱导的原则,巧妙地提问、设疑,使学生踊跃尝试,兴趣大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处于积极兴奋的情境氛围中,从而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促进智能的发展。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科学上的实验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放下架子,少一些训诫,多一些点拨,鼓励学生多一些质疑、发问。在学习莫泊桑的《项链》时,同学们可能会对女主人公——路瓦栽夫人,提出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老师不要急忙一锤定言,而应该充分肯定同学们的不同声音乃至创新精神。从原小说字面上理解,路瓦栽夫人由爱慕虚荣——受到爱慕虚荣的惩罚。但也可以理解为路瓦栽夫人牺牲十年青春,绝不失信于朋友,这是主人公的涅槃,回归了自我。退一步说,即是学生的质疑、发问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同样要以饱满的热情,认真倾听,给予关注,找出其中的闪光点。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创新思维才有可能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迸发出来。
拓展联想空间,强化创新能力
联想和想象都属于人的高级心理活动,需要以大脑贮存的知识信息、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为基础,对记忆材料进行魔术般的重新组合。文学作品是形象思维的结晶,语文课教学应引导学生与艺术形象进行“对话”,帮助学生体会、把握作品内容的真正含义。教师要指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想象是创新的基础,一切发明创造源于想象,一切文学作品成功于想象。优秀文学作品都有许多艺术空白,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人生体验,依靠联想和想象去填充它,因为作品的最终完成是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可见,我们的语文课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弄懂课文词句,了解作品表面上所反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会到文字以外的东西。这种形象地再创造往往是逻辑推理无法完成的,它需要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而现实情况是,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以真理的化身出现,这是偏颇的。作家都无法用逻辑概念讲明的东西,教师总想自圆其说,这无疑是对作家形象思维的蔑视,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比海洋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青年学生最富于创新思维,教师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启者和引导者。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技巧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把学生引入艺术的殿堂,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人文素质,提高他们的鉴赏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唯有如此,未来祖国建设的创新型、开拓型人才才能在这里起步,无止境的追求之路将在脚下延伸。
参考文献:
[1]胡君辰,郑邵源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2]邵瑞珍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
[3]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4]施良方编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5]《高等教育学》陕西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编写组,2007年7月.
[6]《教育心理学》陕西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编写组,2007年7月.
作者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陕西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