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学科特点 培养学生完美人格
2009-05-22安莹
安 莹
[摘 要]21世纪充满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才。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素质教育贯穿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本文就地理素质的培养问题提出了自己几点看法。
[关键词]地理素材 过程 内容 方式 合作 人格
21世纪对于中国来说,充满机遇和挑战,我们能不能在综合国力上有大幅度的提高,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才的素质和技术。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必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把素质教育贯穿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地理素质呢?
首先,把握地理学科的特点,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全球意识。爱国情感和全球意识的养成因素不只限于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教学,而是贯穿在地理教学全过程中。既要充分肯定我国发展的成就,又要实事求是地揭示存在的问题;既要与发达国家比较,又要与发展中国家比较;既要看到国外的经验和优势,也要看到国外的教训和劣势。要辩证地分析当代并存的全球化趋势与区域化趋势,揭示二者的关系。在讲解“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时,通过分析各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数据,使学生了解我国的经济水平及发展情况,了解世界全球化和区域化情况,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全球意识。
第二,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在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观指导下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在系统地理教学以及区域地理教学中,结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点,将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相互结合起来,着重分析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使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建立在正确的环境观念之上的,而科学发展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不能将环境与发展对立起来,造成二者不可兼得的假象。在讲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时,绝大多数学生想到的是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此时教师可及时引导:那谁来养活这里的人们呢?经过激烈讨论,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合理利用土地,精耕细作,发展生态农业才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根本。同时环境意识和科学发展观的培养要与法治意识培养相结合,在地理教学中可引用各种环境法律法规以及一些典型的事例,让学生参加各种环境节日和环境法治宣传活动。
第三,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坚强意志。新课标强调学习过程要交往、互动,突显了地理学习的社会化特征。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全面地分析事物,让学生在参与分析评价的过程中体会、理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围绕“沙尘暴现象”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拥有的关于沙尘暴现象的资料,通过阅读这些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试图说明其正确性。然后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观点正确的依据,在辩论中他们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及证据,发现与自己认识相矛盾的事实,学生之间的认识冲突激发他们调整完善自己的认识。在交流过程中,不仅发展了辨证思维能力,而且达到群体性学习的效果。
第四,积极开展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在开展地理合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应给每个组员明确分工与职责,小组中有组长、资料搜集员、电脑操作员、资料整理与分析员等,使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使他们懂得一项成果的完成往往是集体劳动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例如:选修6“环境保护”的活动建议中,要求配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节水周”、“爱鸟周”等编辑地理小报。完成小报的制作,学生之间要进行分工以完成材料收集、稿件撰写、筛选、排版等一系列工作。每一份任务由不同的学生去完成,在内容、完成时间、版式设计中既要通力合作,又要统筹规划。在这一活动中,只有良好默契的合作才能完成。这种方式显然有助于集体知识水平的共同提高,尤其有利于后进生的学习。
总之,学生完美人格的培养应利用学科自身特点,以及和其它学科的关系,满足学生认知与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正确的地理价值观及科学的人口、资源观及可持续发展观;注重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观念、精神和素质。使他们成为新一代活跃的、对下一代负责的合格公民,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生活和决策中,运用地理观念善待环境、处理好人地关系,形成科学的人地观和良好的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
[2]《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钟启全、崔允漷、吴刚平主编.
作者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蒲城校区陕西蒲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