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国标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办法
2009-05-22韦斌
韦 斌
背景
为了保护各地有线电视运营商的利益,我国的国标数字地面电视发展非常迟缓,标准迟迟未定,各大城市广电部门面对各种地面数字电视方案的选用犹豫不决。至2006年,奥运临近了,广电总局总算将标准确认下来,即采用融合了清华凌汛DMB-T多载波方案和上海交大ADTB-T单载波方案的TDMB-T方案。这是一个给机顶盒增加生产成本与复杂性的方案,虽然让人不好理解,但好歹是定下来了。之前各地试验采用的欧洲标准的DVB-T多载波数字地面电视方案面临淘汰,率先试验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广电单位和生产厂家为此自酿苦酒,血本无归。国标数字地面电视标准虽然定下来了,但推动并不顺利,广电行业内对采用那一种方案仍有很大争议。就在这时,香港广电行业在当地做了几次测试后,即宣布采用国标地面数字电视多载波DMB-T调制方式播出数字电视。
香港广电以香港人特有的高效率,在2007年底正式在慈云山转播台播出了三个频道的数字地面电视,播出两套高清及十一套标清数字电视节目。随后深圳广电也不甘落后,在北京奥运之前开播了两个频道的数字电视广播,播出一套高清和八套标清节目。由于深圳、香港地区信号相互覆盖,这两地及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成为我国地面数字电视接收的福地,能接收到多达22套免费的高清、标清数字电视节目。从广播的效果及影响来看,深港两地走在全国广电前列,他们成功的经验无疑可以给各地广电部门开展数字电视广播提供宝贵的参考意见和示范作用。
由于未见官方公开的资料,我根据个人实践经验整理此文,有错漏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香港选用国标地面数字电视标准的影响
香港以前作为英国多年的殖民地,在广播电视制式上自然也追随英国标准。在模拟电视时代时采用英国彩色电视标准PAL-I制式,与大陆的PAL-D/K制式在伴音载波上是不同的。这也导致后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电视基本都要兼容PAL-I制式,否则无法解调香港电视伴音。香港电视的NICAM立体声/多语音电视伴音标准也采用英国标准而非大陆标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大陆NICAM立体声/多语音电视伴音标准从诞生到淘汰就没有一家电视台真正采用过)。香港电视广播行业此前受大陆影响甚小,相反,倒是大陆电视受香港相对先进的技术影响颇深,如珠江三角洲的电视机都要兼容香港的PAL-I制式的伴音,深圳地区当年很多人购买彩色电视机时都选购能接收香港立体声/多语音电视伴音(NICAM)的电视机,深圳有线电视台(天威视讯)为了保持香港立体声/多语音电视伴音的正常播放,不得不以PAL-I制式进行转播,同时为了保证有线电视网络中的制式统一,减少观众设置的麻烦,干脆将网络中的全部电视频道改成PAL-I制式而非采用国家标准的PAL-D/K制式。深圳当地的地面开路电视广播,为了照顾香港电视观众的接收,也采用PAL-I制式进行广播。
香港回归后,在很多方面在逐步摆脱和淡化以前的殖民影响。在广播电视方面,虽然欧美的地面数字电视发展很快,但香港方面考虑数字电视要与国家标准适应,故放弃选用已在多个国家成功采用、并经过大量测试后改进定型的欧洲地面数字电视DVB-T标准。因大陆迟迟未推出国家标准,使香港方面也一直处于等待中。
2006年国标融合方案出台以后,香港方面根据清华DMB-T多载波、上海交大ADTB-T单载波在香港的测试结果对比,认为清华DMB-T多载波方案有更好的抗多径反射与支持移动接收的作用,更适合香港多山多楼宇的恶劣环境,遂决定采用清华DMB-T多载波广播标准播出数字地面电视。而认为上海交大ADTB-T单载波标准在适合邻频传输、兼容原有模拟发射机、性价比高等方面的优势对香港吸引力不大。实际上上海交大ADTB-T单载波标准经多次改进后也完全拥有上述多载波广播的优点,但还是被香港广电部门否决了。
本来在内地单载波与多载波推广上,上海交大的方案有很大的性价比优势,但随着香港采用多载波广播,使清华凌汛的多载波方案一下子前景光明。由于香港的示范作用,深圳也不得不跟着采用多载波广播,可以预料,澳门、珠海、东莞等地也很有可能向香港看齐。一时间,在珠三角似乎变成清华DMB-T多载波方案独占鳌头。
香港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发展很快。继慈云山转播台以后,在奥运会之前,九龙坑山、青山等发射台也同步转发了13套高清、标清电视节目,信号基本覆盖全香港与深圳大部地区,在深港两地掀起了地面数字电视接收热潮。
深港各电视发射站简介
目前香港、深圳几个广播电视大功率发射站位置示意图见图1:
香港弹丸之地,却拥有3个大功率电视转播台及四十多个小功率电视差转台,通过大大小小转播台将模拟信号基本覆盖全香港。最初在香港很多地方可以使用室内天线轻松接收到清晰的模拟电视节目,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香港大楼、高山引起的遮挡和多径反射严重影响了模拟电视的接收。这导致香港的共用天线发展很普及,而有线电视虽然能提供更多的节目,但在香港地区普及率并不高,因为香港四套地面电视节目办得较好,收视率很高,大家对有线电视众多质量平平的电视节目兴趣并不高。这就使得香港的四套地面电视节目一直拥有稳定的收视群体,甚至珠三角地区在有线电视网里也公开转播经过剪辑、延时处理过的香港地面四套模拟电视节目。
在模拟电视时代,为解决覆盖问题,主要通过多建差转台向用户提供大功率电视信号,后因多径干扰严重不得不发展共用天线,这使得建立众多的差转台失去本来意义。但数字电视时代,香港似乎仍顺着这条路子走下去,让人不解。因为在香港任何地点,采用室外天线或共用天线,一般都有机会把慈云山、九龙坑山、青山三个转播台中某个台的信号接收下来。而遍布香港的近四十多个小功率转播台,其密度堪称世界之最,不仅浪费大量的金钱、物力、人力,也造成较大的电磁污染。这是欧美国家很忌讳的,不知为何香港反而热衷采用?
另外,香港的电视差转台并没有建立在海拔最高的大帽山上。大帽山海拔约950m,是深港地区最高点,也靠近香港中心位置,山上已建有FM调频广播发射台,信号覆盖整个珠三角。如果在大帽山建电视转播台,可轻松覆盖香港大部分地区。也许是考虑对大陆的影响,当年香港广电没有在此山上建电视转播台,而是采用多点建大小功率转播台的办法。实际上这是一种劳民伤财、掩耳盗铃的做法,因为其他差转台的溢波信号一样覆盖大陆珠三角地区。而多个大功率电视转播台的建立,既浪费资金能源,更添加了很多无谓的电磁污染,也使得香港、深圳地区UHF频段的频率资源非常紧张,深港的天空很“脏”。
香港慈云山电视转播台位于九龙半岛慈云山上,海拔约460m,信号覆盖九龙半岛、港岛北、部份沙田地区及大屿山东部,该台数字电视采用482MHz、586MHz、602MHz频率,与原有四套模拟电视(即无线翡翠、明珠台、亚洲电视本港、国际台,俗称老四台)同塔发射。原老四台频率对应大陆13、15、17、19频道,482MHz对应14频道,可知13、14、15频道为邻频传输,且在实际广播中并无邻频干扰现象,证明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在采用好设备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进行邻频传输的。对照香港各差转台的频率,586MHz、602MHz中间的594MHz并无大功率的电视广播,但不知为何两个频点不采用邻频传输呢?
482MHz用于转播老四台,是多频网,而586MHz、602MHz是单频网,用于转播新增的无线、亚洲的标清、高清数字电视节目。在实际接收中,发现多频网广播要比单频网广播更稳定(详见后文分析)。
九龙坑山电视转播台,海拔约460m,信号覆盖大埔、粉岭、上水等。老四台频率为546MHz,另有5866MHz、602MHz单频网的节目。
青山电视转播台(图2),海拔约550m,信号覆盖屯门、元朗、天水围、东冲等。老四台频率为650MHz,另有5866MHz、602MHz单频网的节目。
慈云山、九龙坑山、青山等发射台的功率均在100~1000W以上,其溢波信号覆盖深圳、珠海大部、东莞、惠州部分地区。最远处有发烧友在一百多公里外的佛山顺德、开平等地用天线阵或网锅远程接收香港地面数字电视成功的例子。其他还有飞鹅山、金山、南丫岛、聂高信山等地电视转播台,因其功率相对较小,对大陆的影响小,暂时忽略不计。
深圳梧桐山电视发射台,海拔约650m,塔高近200m。信号覆盖深圳大部地区及香港、惠州、东莞、珠海部分地区。深圳广电集团传输中心在北京奥运会之前,在706MHz、786MHz两个频道播出国标地面数字电视。706MHz为多载波传输,64QAM调制,水平极化,转发6套原开路电视经数字编码后的深圳一台都市频道、二台电视剧频道、CCTV-1台、CCTV-4台、广东卫视、珠江台等;786MHz为单载波传输,垂直极化,16QAM调制,转发CCTV-HD央视高清综合频道、央视新闻台、深圳卫视等三套节目;两个频道功率均为3000W。
由于深圳地面数字电视分别采用水平、垂直极化发射,在信号较弱的地区,就无法用一副天线接收下来,要使用两副天线按水平、垂直极化架设才行,增加了接收难度和成本。目前深圳尚未安排单频网广播,能够接收到的信号还是很稳定的。实际接收中,采用单载波16QAM调制的786MHz高清频道门限要低于采用多载波64QAM调制的706MHz标清频道。
在此前约2005年开始,深圳广电集团成立移动电视公司,在地铁线上开始使用722MHz的频率播出欧洲标准的DVB-T数字地面电视,内容有深圳移动电视一台、二台、CCTV-1台等三套标清节目。后移动电视公司投入巨资在地面建立多个小功率转播台,信号覆盖全市,为公交车、户外广告提供信号源,形成一个完整的发射接收体系。虽然现在明确规定今后将采用国标代替欧标,但一下子淘汰现有设备并无必要,加之移动电视公司这套体系主要用于户外及公交车广告上,基本没有走进普通用户家中,故其实际应用暂时不受影响。
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香港对国标地面数字电视的选用上,先是舍弃了多个国家采用的欧洲DVB-T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标准,继而在国标中选择了清华DMB-T多载波标准,开始了数字地面电视国标。从扶持民族产业角度来看,香港方面此次无疑是雪中送炭,清华多载波标准得到香港的强有力支持,为其提供了市场开拓期一个非常好的成功示范案例。严格的说来,我们的国标地面数字电视方案的测试没有欧洲美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测试详尽,我们期待国标系统从幼稚走向成熟,希望能进一步完善。这就需要我们共同找出国标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在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解决了问题,我们才会有进一步的提高。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案,技术总会不断进步。我们提出问题,不是为了批判嘲讽,而是希望我们的方案能得到改善与提高。下面,我就自己及某些网友在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未必正确,仅供参考。
1. 单频网组网存在的一些问题与解决办法
香港广电部门在地面数字电视试播时采用的方式实在叫人纳闷。对老四台的转播,使用多频网技术,即各个差转台转播该节目时使用不同频率播出。在实际接收中,多频网的信号是非常稳定的。而在转播新增的数字电视时,采用的则是单频网,即所有发射站使用相同的频率广播,数字电视信号通过光缆或微波传送到各差转台后,各个发射站会以GPS或其它方式实行精确同步,以保证一模一样的讯号在同一个时间发出。在实际接收中,单频网在一些地区出现同频干扰问题,严重时会导致机顶盒完全无法正确解码。
在单频网中,虽然所有的发射站都使用同一频率,在同一时间发射相同数据,但会有部份接收机在重叠区域及与各发射站距离不同,这些接收机将会收到来自多个发射站但不同时间到达的讯号,由于每个副载波的速率很低,小量时间差的影响也是非常有限。为了容许较大的时间差,在副载波里的每个「符号」之间加上「保护间隔」,只要不同发射站讯号到达的时间差小于「保护间隔」,便不会构成干扰。(图3)
图3中间为三大网同时覆盖的地方,彩色部分为两个差转台信号重叠的地方。实际上因为发射功率较大,重叠覆盖的地方还要大得多。在香港境内离发射台20公里的地方,不同差转台到达某接收地点的信号的时间差非常小,在机顶盒解调的保护间隔内,接收机可以正常解码。但超过20公里的地方如深圳境内,如果能同时接收到不同转播台传来的时间差不同的单频网信号,时间差往往超出保护间隔,就容易出现同频干扰,数据误码率过高,严重时根本无法解码,尽管此时信号强度足够,但用户就是无法收看单频网的节目。这就是深圳很多可以同时接收香港两个以上差转台信号的地方,接收多频网信号正常,而无法接收单频网信号的原因。
我们在实际接收中,几个转播台的多频网广播接收都比较容易,信号也很稳定。但在频率资源宝贵的深港地区,对广电业者来说,多频网模式还是不如单频网模式更有吸引力。
因为对单频网的特殊技术要求,其建设及维护成本亦比多频网相对提高。但单频网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优势,即节省频率资源。以前香港用近50个大大小小电视差转台,转播老四台的模拟电视节目,其结果是占用了几乎全部的UHF波段的频率,导致现在深港地区UHF波段的频率资源非常紧张。如果以后香港取消模拟电视后,全部采用单频网组网,无疑将腾出大量的频率用于其他用途。
但同时让人不解的是,既然单频网有这么好的特性,为何香港转播数字老四台时却选用传统的多频网模式而舍弃更先进的单频网广播?难道对单频网应用还有顾虑,而通过两种方式同时进行广播后再另行确定最后选择?这些事情应该在测试阶段完成的呀!这让人感觉香港无线管理总局其实对单频网与多频网的技术方案采用并没有100%的信心,似乎在商用过程中还在进行最后考察(其实香港是国内首个真正把单频网方案大规模商用地方,很多问题是当初国内国标方案的制订者都不曾有机会接触到的)。现在香港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其实更像是在圈地先占用频率资源。
很显然,单频网广播模式能够使全港地区使用相同的频率转播相同的电视节目,节省了大量的频率资源。在大功率转播站的阴影区采用相同频率转播自然没有任何问题,但实际上很多地方是有交叉覆盖的,即一个地方可能收到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转播台传来的单频网数字电视广播。根据国标单频网的理论及实际测试,证明在一定范围内,如主站信号和副站信号强度相差10dB以上、或接收点离多个转播台的距离在20公里以内,则不同发射站讯号到达机顶盒的时间差小于「保护间隔」,其干扰是可以被消除的,接收机可以正常解码;而超过以上数值,就不可能正常解码。目前香港数字地面电视的单频网广播在香港地区基本正常,而距离较远的深圳地区,由于地势较平坦,同一接收地点收到不同方向传来的单频网直射波或反射波的可能性很大,如两个不同转播台的单频网信号强度差小于10dB,加之与差转台的距离已超过保护间隔,就很难接收好单频网信号。但这已经能满足香港当地采用单频网转播电视节目的初衷了,可以说单频网在香港的运用是成功的。深圳的溢波信号不正常,反而是应该的,因为本来深圳方面就不打算让香港信号越境覆盖。
单频网同频干扰的解决办法:(1)选用方向性尖锐的多单元八木天线或网状天线;(2)更换接收地点,利用建筑物等屏蔽掉其中一方或多方的同频信号,使接收到信号仅剩一个发射台的,信号变得干净,自然就降低了同频干扰的影响。
2. 单载波和多载波选用的问题
当初香港不再追随英国广播电视标准,舍弃相对成熟、拥有大量成功运用案例的欧洲DVB-T方案,就是为了在制式上与国家标准统一,进而与珠三角未来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兼容。而国标系统最后确定为清华多载波与交大单载波融合方案,故香港只能取其一的多载波方案。香港一旦采用了多载波广播制式,就迅速普及推广,速度之快,出乎内地广电人意料。由于香港的示范作用,深圳也跟着采用多载波将原六套模拟电视转成数字电视后对深圳、香港地区进行转播。至此,多载波广播在深港地区大获全胜。
但单载波既然也被国标融合了,仍有一线生机。单载波与传统模拟电视带宽一致的特征,使得其在发射、接收、滤波、频道处理、邻频传输等方面全面兼容原有模拟设备,转换、推广的成本很低,生产门槛也很低,其成本明显低于多载波系统。内地一些地方广电部门经过测试、试用后,得出的结论是单载波系统成本低,适合内地市场。而更为重要的是,单载波在抗多径干扰、移动接收方面并没有像当初某些专家认为的不可靠,而是一样稳定可靠。尤其是传输相同码流的数据时,单载波的接收门限比其他方式还低约3dB,在信号弱的地方,这3dB是非常宝贵的,这意味着单载波覆盖距离更远、范围更广。
在奥运会前,各大奥运城市均已采用多载波广播,但此时广电总局统一意见,决定采用单载波来传输地面高清数字电视广播,这意味着广电高层认可单载波具有更大的优势。深圳采用786的频率传输单载波的CCTV-HD高清综合频道,这导致了香港已有的几十万台多载波高清机顶盒无法收看到其节目,很显然这种广播不能给深圳电视台带来更多的数字电视观众,但也证明了内地广电部门对单载波的态度。经过近一年的运作,经深圳及周边地区的无线电爱好者的测试,证明单载波在接收门限上的表现是非常好的。
以深圳梧桐山发射台同塔同功率的706MHz多载波(水平极化,64QAM调制)、786MHz单载波(垂直极化,16QAM调制)信号为例,在极化正常的情况下,786MHz单载波信号更容易接收。在很多收发天线处于视距的地方,直接使用水平极化也可以把706MHz多载波和786MHz单载波信号稳定接收下来。
根据我们的经验与实测结果,我们建议以后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尽可能采用单载波方式,覆盖效果更好,价格更低,其配套设备全面兼容原模拟设备(如发射机、天线放大器、转频器、滤波器等),维护方便。
3. 发射功率选用问题
深圳、香港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均采用较大功率,深圳的706MHz和786MHz两频点的发射功率为3000W,香港慈云山/九龙坑山三个数字电视频道发射功率均为1000W,而青山的老四台(650MHz)功率为100W、586MHz与602MHz两频道均为320W。有意思的是,在无遮挡的视距范围内(50公里),其接收效果都差不多,并未因为谁的功率大就传的更远或效果更好(因为只要过了门限都是最好的图像)。他们之间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在几公里的视距范围内,大功率的节目可以用室内天线直接接收,而功率小的可能要使用室外天线接收。但为了让少量用户使用室内天线接收而加大功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就是在离发射台很近的地方,一样有很多观众因为建筑物的遮挡而无法使用室内天线接收信号,非得使用室外天线或共用天线不可,使得大功率的发射意义不大。而大功率发射机对电能的消耗惊人,价格昂贵,更不能容忍的是会造成严重的电磁污染。在注重环保节能的今天,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我们远程测试香港不同功率数字电视发射接收的效果,发现即使是100W的青山发射站信号,如果没有遮挡,在视距范围内(50公里)与慈云山、九龙坑山1000W的接收效果相当。这证明了在数字电视时代,没有必要片面强调发射功率。由于地球是圆的,除非发射与接收天线都架设得非常高,否则UHF的信号绕射能力总是有限的,超过视距范围的信号发射,实际已射向太空,功率白白浪费掉了。超过60公里的地面电视接收,基本都需要动用天线阵或抛物面接收天线,对普通电视用户来说,成本高,架设困难,并没有太大意义,不值得提倡推广。以后各地会逐步开展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更要注意各地发射功率不宜过高,够用就行,否则不仅浪费资金和能源,也会影响到临近地区的电视广播。
根据我们在内地的实践经验,在一个县的中心,其半径约30~50公里,采用一台200W宽带发射机,即可把几套数字电视节目发送到全县。如无遮挡,全境均可接收;如有遮挡或大范围阴影区,就需要建立小功率补点发射站,企图靠加大发射功率来实现全部覆盖是不可取的,即造成资金浪费与能源浪费,对覆盖效果的提高并不明显。如深圳西丽地区,由于有山峦阻挡,梧桐山和香港信号均接收不到,多大的发射功率对它都没有意义,而在当地建立低成本小功率转播站,却可以轻易解决这一问题。
故我们认为,香港与深圳地面数字电视的发射功率偏大了,没有实际意义,完全可以降低发射功率至几百瓦,即能保证有效覆盖区内接收效果不变,又减少了电磁污染与能耗,也降低溢波信号对其他地区的干扰。
4. 邻频传输问题
当初香港地区为解决模拟电视在多山多楼宇的全港覆盖问题,处兴建多个大功率转播台以外,还在各小区兴建多达四十多个中小功率的转播台。因为是开路发射,均使用隔频传输的办法,导致香港地区UHF频段的频率基本被占用,频率资源非常紧张。在数字电视年代,仍采用隔频的方式转播数字电视节目。如586MHz、602MHz,中间隔了一个频道。这导致中间的594 MHz频道给浪费掉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实际上数字电视广播与模拟电视很多也是邻频发射的,如在慈云山转播台发射的482MHz的老四台数字电视,其上下频道就有两个同基站的大功率模拟频道也在发射,这实际上就是邻频发射,并无影响;同样,九龙坑山转播台发射的546 MHz的老四台数字电视,其上下频道就有两个深圳梧桐山的大功率模拟频道也在发射,但实际接收并无影响。证明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完全可以采用邻频传输。而根据我们在内地很多地方承建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也都采用邻频传输而不影响接收,节省了宝贵的频率资源。
5.信号源编码问题
香港地区为了在数字电视广播制式上遵循国家标准,不惜放弃已有大量成功应用案例的DVB-T欧洲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标准,采用刚通过国家广电总局确认的融合方案,是对国标方案的极大支持。香港国标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可以说是多载波方案的第一次真正大规模商业化运作。但令人费解的是,其数字电视节目的编码方式:原老四台图像采用MPEG-2的编码方式,而高清电视及另外几套新增的标清数字电视则采用H.264编码方式(原来有意采用国标AVS编码,但当时AVS未能让香港广播电视管理局放心采纳,错过了非常好的步入产业化的机会),伴音编码采用的不是国标方案的MPEG-2编码,而是采用需缴纳较高专利费用的更复杂的杜比AC-3技术进行编码。老四台刚试播是伴音采用的是MPEG-2编码,后也改成杜比AC-3编码,这就使得早期国内一批厂家,出口到香港用于接收老四台标清数字电视节目的机顶盒,由于无杜比AC-3解码功能,无法解调伴音,成了废品。香港数字老四台、新增的标清节目和高清节目如果要进入珠三角的有线电视网络,其节目的TS流还不能直接复用,还要经过图像编码从H.264转MPEG-2、伴音编码从杜比AC-3转MPEG-2编码,无疑增加了成本,兼容性无从谈起,使得香港采用的“国标”实际变成了香港标准。国内出口到香港的机顶盒,除伴音上的要兼容杜比AC-3伴音外,高清机顶盒还要兼容H.264编码,才能正确收看到香港数字电视节目。
由于数字地面电视广播单频道传输的码流最高只有20~24M(对应单载波16QAM、多载波64QAM),故每频道按MPEG-2编码时,只能压缩4套左右的标清电视节目(每套码率5~6M,如香港老四台)电视转播的706MHz频道,用MPEG-2压缩了6套节目,每套码率只有3.5M左右,图像质量受到一定影响,活动画面起格现象很明显,影响了观看效果。很多观众也反应706MHz的节目图像质量不如原模拟电视和有线数字电视,这是有道理的。如采用H.264编码,会有所改善,但这就要求机顶盒兼容H.264解码,增加了成本。
内地某些电视台开展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时,为了在一个频道里传送更多节目,采用一种所谓“超级编码”的方式,即在一个频道内用MPEG-2压缩6~12套电视节目,每套节目码率仅1.5~3M,图像质量严重劣化,尤其是运动画面马赛克很明显,这是让人非常难以接收的,这种方式很不可取。
香港的数字地面电视广播采用较之内地的广播,有几项技术是领先的:1、电视节目采用16:9宽屏格式摄录(兼容显示4:3格式);以适应越来越多的宽屏电视完美显示16:9的电视节目;2、伴音采用杜比AC-3 5.1多声道立体声技术,音效非常好,尤其在使用高级音响设备播放音乐与电影节目时具有相当震撼的效果; 3、采用外挂字幕,用户可通过遥控器选择显示或关闭字幕(与DVD功能一样),这是内地所有的电视台目前都没有采用的;4、全部节目都配有详尽的电子节目菜单(EPG),可方便观众直接通过遥控器在屏幕上查询到一周以内所有的电视节目播出时间安排和内容简介(部分内地电视台有采用,但多数电视台的数字电视节目仍无EPG);5、还有互动新闻,可通过互联网实现某些新闻节目双向互动接收(目前出口香港的部分国产高清机顶盒已添加此功能)。
另外,香港的数字电视节目是由720 × 576的4:3信号(现在各地数字有线的标清频道也是这样的传送格式),变形拉伸(因为制作时由宽变窄,重放时由窄变宽,所以显示正常)为1280×576i的16:9进行显示的,也就是说:香港台的标清有576i,而普通DVD只有480i,VCD只有不足230i,可见香港16:9的信号像素是比较高的,尤其在16:9宽屏幕的等离子或液晶平板电视上显示时,画面是非常让人赏心悦目的。而目前中国大陆除高清电视以外,标清节目均以4:3频宽比来显示,这在16:9宽屏幕的等离子或液晶平板电视日益普及的今天,显然是不能让人满意的。
观众如使用16:9宽屏幕的等离子电视观看遮幅的4:3信号的电视,时间久了会出现“烧屏”的现象,即在屏幕上出现两条4:3信号边沿的黑线,在观看16:9画面时会非常不舒服。解决办法是观看4:3信号的电视节目时,也把屏幕显示设置为“16:9”,当然,这时在屏幕上看到的4:3的信号是拉伸变形的。
通过对香港地区国标数字地面电视广播的简单介绍,可以让我们初步了解香港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这是目前全国最先进的成功进入商业化运作的一个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很多新技术如单频网、高清电视、外挂字幕、16:9宽屏幕、杜比AC-3伴音技术的应用等,给内地开展新的国标数字地面电视广播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