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和对策
2009-05-21徐睿
徐 睿
摘要我国的流动人口已达1亿多,它是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对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人口流动的频率不断加快也会给社会治安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本文首先介绍了流动人口的犯罪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共有的犯罪原因、犯罪特征,最终具体提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对策并对此作几点简单设想。
关键词流动人口 犯罪原因 犯罪特点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
1 流动人口概述
目前,学界与实际部门对什么是流动人口,其实尚无一致的界定。从事流动人口研究的学者以及流动人口管理部门,从不同角度对流动人口进行了不同的表述与界定,认为流动人口即:“暂时离开常住地的短期迁移人口……流动与迁移是两种相似但又有区别的现象,流动人口与迁移人口虽然都进行空间的移动,但迁移是在永久变更居住地意向指导下的一种活动,而流动是短期的、往复的,不会导致当事人常住地的变化。”①流动人口犯罪主体是指基于经济的目的和动因而流动的,离开户籍所在地而发生犯罪活动的自然人。
2 流动人口的犯罪特点
为了更加透彻地研究流动人口的犯罪,本文通过搜集整理各类相关资料,进行对比、推敲,总结出以下三点流动人口的犯罪特点。
(1)侵财案件、聚众斗殴是主要类型。流动人口大多是为务工经商、致富赚钱的目的而涌入城市的,因而在流动人口的犯罪活动中,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犯罪更为突出。所以侵财案件、聚众斗殴、伪造单位印章及破坏电力设备等类案件是主要类型。当前流动人口犯罪行为人所实施的刑事案件中,盗窃、抢劫、抢夺、窝藏收购赃物等侵犯财产权利的犯罪较为突出,所占比例最大。
(2)结伙作案多、流窜作案多、联动犯罪多。流动人口带有浓厚的地域性和乡土观念,具有好抱团、排外的心理。在犯罪活动中,这些人也往往利用同村、同乡、同县的较为有利的地缘、亲缘为纽带,拉帮结伙组成松散的或是紧密的团伙进行犯罪,团伙成员人多胆壮,互相影响,共同作案。
(3)犯罪呈现多、低、凶的趋势。犯罪呈现多、低、凶的趋势。多,是指流动人口犯罪越来越多,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前面的数据已有所反映。低,是指流动人口犯罪犯罪主体呈现低龄化。流动人口以青少年居多,他们当中有许多是未成年人,有的甚至是失学、失管的未成年人。2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流动人员犯罪分子总数的85%。这些受教育程度极其有限而涉世不深的外地少年,在强烈的经济收入落差刺激下,常常成为犯罪分子的教唆对象。②凶,是指流动人口犯罪已经从过去小偷小摸、顺手牵羊等街头轻微违法犯罪模式,逐步演变升级为愈来愈多的持刀、持械,甚至持枪实施暴力性恶性犯罪的方式。
3 预防和遏制流动人口犯罪的对策
流动人口犯罪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当前社会治安环境整治工作的难点,也是治安环境整治工作的重点。结合目前流动人口犯罪及控制的情况,本文总结了预防和遏制流动人口犯罪的几点对策。
3.1 关注流动人口的生存状态
流动人员远离亲人,身处异乡,无论是语言交流,还是生活习惯与当地人都有一定差异,他们往往从事于“危、苦、脏”职业,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必要的组织管理和社会保障。③特定的外部环境,使流动人口更易遭受到不法侵害,也极易成为犯罪的主体,各级政府要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真正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社会各部门在依法从严管理流动人口的同时,要强化服务和保护意识,使流动人口能切身感受到第二故乡的温暖。
3.2 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
(1)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要落实责任,健全网络。各级政府要重视对流动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的领导。适时调整充实流动人口管理队伍。对于流动人口集中的村居及流动人口较多的用工单位应建立登记站。④
“流动人口以自发性为主要特点,在流动人口就业中,特别是有一定规范的聚居或工作中,往往会形成多形r态的非正式组织及组织者。因此,在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中应充分重视并注意引导发挥组织的积极作用。采取对组织者进行培训的方式,充分利用并发挥其个人威信的正面效应,用他们自己的语言、风俗和关系去强化其内部管理。”⑤这样,既可避免政府直接出面管理的高成本和低效率,又可避免本地人管外地人的矛盾冲突,弱化流动人口的对抗情绪。
(2)数字化管理,充分发挥公安机关治安管理职能。“公安机关作为流动流动人口管理的主管机关,要充分履行好法律赋予的职责。适时组织集中整治,依法做好流动流动人口的登记、发证、查验等工作,严格各项制度,加大执法检查、监督的力度,最大限度地消除管理死角。”⑥建立官方的流动人口档案在建立流出地档案的同时,要在各个流入地的港口、码头、车站等关键部位建立流入地流动人口档案,以此为支撑点建立控制网络,严格控制流动人口的走向。
3.3 流动人口的保障机制
(1)提高从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文化素质低、就业能力差直接导致形成庞大的流动闲散人员群体,为防止他们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有关部门应加快建立流动人员教育培训基地,专门针对流动闲散人员进行必要的简单的技能培训,提高其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流动人员谋生技能。主要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原籍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技术培训,使其学会一、两门使用技术,为他们走向社会提供平台;另一种方式是通过民工所在的学校或是由就业的企业或地方政府、社会团体等负责培训。⑦
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建立健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充分有效的就业信息,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城市转移,避免劳动力盲目流动;采取措施帮助流动人员就业。对于从事第三产业的流动人员,可以建立针对该群体的创业基金,使他们顺利走上创业之路。
(2)树立各种保障,解除后患之忧。对流动人口在加大管理力度的同时,也应注意增强服务意识,要变“防范式管理”为“服务式管理”,以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一方面,为流动人口的生产生活创造一定的条件和环境,如提供廉价的住房以集中管理、提供子女就学教育、劳动保障等以减少其流动的不可预防性等。另一方面,在流动人口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一定的法律警示可以在流动人口犯罪心理向犯罪行为过渡时起到“红灯效应”。断裂其“边缘行为”向犯罪行为的自由蔓延和扩张,约束和限制其迷惘的心态。
3.4 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
许多流动工由于维权意识较差,缺乏法律知识,在其权益屡屡受到不法侵犯时,他们得不到帮助,自己又无法进行权利的自我伸张,长期积累下去,他们就会对社会产生仇视心理,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因此,提高人口素质是遏制刑事发案率上升势头的最有效手段,同样,要想有效遏制流动人口犯罪,提高流动人口的综合素质、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是关键。延伸法制宣传触角,强化对流动人员遵纪守法教育,培育他们的法律意识,使他们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4 结语
预防和控制社会转型中的犯罪问题,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改善流动人口的工作环境,提高流动人口的生活水平,落实党的利民、惠民、富民政策,全面地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解决好流动人口的住房、医疗、子女受教育等民生问题,进一步完善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政策。积极消除犯罪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达到预防、减少犯罪的目的。司法部门要变单纯管理为服务加管理,让流动人口既来之则安之,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强化管理乞讨者,积极地探索完善社区矫正制度。综上所述,流动人口犯罪问题不仅仅是社会治安问题,更与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这就更需要我们加大有关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犯罪的原因与预防对策等各方面研究的力度。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对流动人口犯罪主体诸如上述若干基础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虽然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一些制度和管理措施没有很好建立,但是相信随着关于流动人口犯罪研究的深入,以及我国法律的健全、人民素质的提高,加之严格有效的对策,我国一定可以有效控制流动人口犯罪,使社会更加安定和谐,进一步推进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
注释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117.
②张再生.城市流动人口问题探讨.山东师大学报,1999(4).
③⑦陈丰.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管理研究.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2004(3).
④⑥张勇敏.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模式初探.警察技术,2004(3).
⑤姚宜.流动人口的社会化与犯罪防控.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8(5).
参考文献
[1]李化祥.浅析流动感人口的犯罪倾向.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1(2).
[2]侯欣,张竹青.浅议城市流动人口犯罪.法制与社会,2008(32).
[3]丁家祥.试论和谐社会理念下的流动人口管理.公安研究,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