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游千年, 让历史在初中课堂中重演
2009-05-21齐晓荣
齐晓荣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涉及千年万年以前的事物,要让初中学生掌握历史事迹,了解过去的生活,置身于历史,感受历史。让历史事迹在课堂上重新演绎,就要求我们历史老师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及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技巧来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问题,让学生生活在历史世界之中。
关键词初中历史 重演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多年来的历史一直在应试教育的浸染下遭到很大的扭曲,因历史一直是学生“死记硬背”的代名词,而导致学生思路蔽塞成为不谙世事的“书呆子”,使历史失去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活力。今天我们可以利用现在的教学设备:多媒体、电影等,古今结合,缩短距离,再现历史画面,提高学生的思维空间,调动学习兴趣,攻破学习的难重点,变抽象为具体,优化教学内容,实现素质教育的个性化。
1 合理运用历史插图,优化教学环境
1.1 历史教材插图的作用
历史插图作为一种直观教材,是中学历史课本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插图更是历史老师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教材来源,怎样恰当的用好历史插图,有效的弥补农村初中历史课程中资源的不足,将涉及到一个初中历史老师教学方式的技巧性。历史知识的特点之一是过去人类的实践活动,历史教师无法使过去的史事重演,恰到好处地运用历史插图,将会让历史课堂生机盎然,使历史事迹再次上演。
1.2 历史插图的使用实践
如在讲授第8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 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 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 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 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住了,达到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2 借助多媒体设备,感受历史重演
2.1 借助多媒体,拓展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正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老师可以用POWER POINT、超级解霸等软件对存储历史资料的录像带、音带、VCD、CD、图片等进行编辑而制成历史课件,让本已过去的抽象苍白的历史事件中的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通过计算机投影映射,以多种形式生动、具体、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学习历史并能够主动地去学习。,
如我在教《新中国的成立》时开国大典的举行中,我用媒体展示:七届二中全会、国旗、国徽、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礼炮齐鸣、万众欢腾的感人场面,得体的语言,恰如其分的感情抒发,辅之以形象的自制图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2 借助多媒体,化抽象为具体,题目变难为易
所谓历史研究的对象均为过去的“时”与“空”,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本质上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而今天的学生不可能随“时光隧道”回到过去的年代亲身体验历史,因为年代久远,学生感觉陌生,学习增加了难度,同时给教师教学也带来了困难。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使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简单化,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如讲授“西安事变”一课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各派的态度是学生难以掌握的难点,我播放了记录片《西安事变》中的五个片断:(1)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2)宋美龄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3)亲日的何应钦兵围西安,派飞机轰炸渭南、华县;(4)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5)张学良送蒋介石到南京。进而提问学生:张、杨既然实行“兵谏”,但为什么不处决蒋?宋美龄和何应钦同属国民党人,为什么宋庆龄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何应钦则要用武力解决西安事变?蒋介石是中国共产党最凶恶的敌人,大革命时屠杀大量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为什么共产党还要派代表团去西安调停,也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学生联系五个电影片断,经过看书思考,就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弄清了国内各派别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对中国共产党的高瞻远瞩,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的伟大决策有充分了解。
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实践中,多媒体与初中历史有机整合,让历史在学生记忆中再次上演,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让陌生的历史变的熟悉,题目化难为易,唤起学生的历史细胞。
参考文献
[1]梁国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009.
[2]周为民.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2008.
[3]张扬.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