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探析

2009-05-21贺珍瑞

理论导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金融危机对策农村

贺珍瑞

摘要: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家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条措施。扩大内需。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分析当前形势下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农村;需求不足;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文章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4-0067-03

一、问题的提出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出口增速下降,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慢。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党中央、国务院近日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条措施。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一重要举措的出台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上世纪90年代国家实行了一系列刺激需求的政策,特别是1998年国家启动了扩大内需政策包括积极财政政策和放松银根在内的货币政策,但是这些刺激需求的政策却更多地促进了投资和出口的快速增长,消费需求增长缓慢。统计资料显示,消费需求增长缓慢,最终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下降并不是城镇居民造成的,大幅下降的是农村居民的消费份额。据专家测算,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世纪80年代为35%,90年代后,降到了20%,减少了15个百分点。据统计,占全国人口70%以上的8亿多农民,只消费了全国1/3商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农民的近4倍,农民的消费意愿最强但消费能力最弱。因而,扩大消费需求的最大潜力在农村。

国家统计局的测算表明,农村人口每增长1元的消费支出,将为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农村人口对任何家电产品的普及多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200多万台(件)消费需求。从西方经济学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分析,收入低的人群消费需求高,而收入高的人群消费需求低。可见,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助推器,是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推动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最积极因素。

无可置疑,广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上不去,消费层次低,必然会导致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低下,消费需求不足。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这正是激活农村消费、启动农村内需的战略时期。因此,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是研究消费需求问题的重点难点,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

二、当前我国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探析

中国有七亿多农村人口,投资和消费需求潜力引人注目。这个潜力若释放,将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然而,三十年来,中国农民的消费率从最高点1983年的32%,下降到最低点2007年的9%,下降了23个百分点。在居民消费总额中,农民消费所占比重从30年前的62%下降到2007年的25%,下降近37个百分点。分析其原因,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农民收入水平低且增收难,影响了农民的购买力水平。长期以来,农民收入虽一直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达3.33:1,把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因素考虑在内,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差距高达五至六倍。而且,因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大宗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跌,因而农民的农业收人很难有大幅度提高,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还会进一步下降。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沿海地区许多中小企业倒闭,大量农民工下岗回乡,即使部分有技术的民工能重新找到工作,但薪酬普遍会下降,降幅有的达30%。诸多不稳定因素导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明显减缓的现状。

2、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制约着农民的即期消费。近几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有了极大改善,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依然处在一种家庭保障、土地保障及国家救济的低水平上,没有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总的来看,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政策覆盖面小,农村贫困面还较大,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的比例较高。这些都加大了农民对未来收支的不确定性预期,农民不得不控制即期消费,增加储蓄,以应对未来随时可能的入不敷出风险。

3、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差,影响了农民购买力的实现。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于城市,农村的道路、水、电、电视转播等设施落后,使不少地区的农户对家电需求处于“买得起但用不好、用不起”的窘境,抑制了农村市场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再者,目前大多数农村尚未建立完善的现代化流通体系,专门的售后服务机构基本上还没有,目前活跃于农村市场的主要是一些小规模的个体工商业户,这些个体工商业户大多实力不强,素质不高,且分散度大,市场监管难以奏效,导致一些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和现象突出。这种消费环境不利于农村市场的繁荣,进一步抑制了农村消费需求的实现。

4、“有效供给”不足,抑制了广大农村的“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是指购买者对某种产品感兴趣、有支付能力并能获得该产品的消费需求。“有效供给”是与“有效需求”相对应的供给。从广义上讲,“有效供给”包括适销对路的产品,物美价廉的商品等等。由于受收入水平、文化程度、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对商品的质量、性能与价格都有特定的要求。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工商企业一直把生产经营重点放在城市,忽视了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消费特征的研究。大部分消费品是按照城市需求设计的,在农村的实用性差,与农民收入、农村消费环境及农民消费观念相一致的产品不多。例如市场上的商品特别是家电商品,大都操作复杂,说明书上满是专业术语或洋文,大多数文化素质低的农民看不懂,不会用,使很多农村消费者望而却步。

5、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影响了农民跨期消费的可支付能力。农村资金市场存在资金引力小,资金市场价格高,正规金融缺位,资金市场运作不规范的特点。一是农村银行机构缩减,消费信贷供给脱节。主要表现在农村银行机构数目少、贷款权利小,贷款种类少、放贷额度小,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信贷需求。二是贷款条件苛刻,门槛高。由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许多配套机制不完善,银行缺乏有效的风险保障,农村银行机构在发放贷款时限制条件苛刻、手续繁琐,令农民感觉申请困难。三是对消费贷款宣传不到位,农民认知率低。四是国家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部门之间欠协调,影响消费贷款业务的拓展。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客观上造成了农民消费的流动性约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大。

6、农民消费观念陈旧,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长期

的自然经济、弱质农业培养了农民相对保守陈旧、求稳求俭的消费观念,形成了“盖房、买地、娶媳妇”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消费模式,养成了捂紧钱罐子的消费习惯。改革开放后,农民的消费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但“借钱消费”的观念在农村还未被认同。我国虽然连续七年下调存款利率,但城乡居民存款占GDP的比重仍高达40%以上,2004年达47%,大大高于世界22%的水平,高储蓄势必缩减即期消费,抑制农村消费需求的有效增长。

三、新形势下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思路与对策

在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大背景下,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内需庞大的发展中大国而言,经济增长更应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则应当成为内需扩张的重点,因为投资需求最终还是需要依靠居民消费来支撑和拉动的。扩大农村消费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有钱消费”,另一方面应当努力改善消费环境,积极拓展新的消费热点,使农民“有处消费”。

1、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民的购买能力。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农村消费市场活跃的关键又在于提高农民收入。当前,农民收入经过几年的较快增长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面临诸多困难。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居民整体的收入水平,就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第一,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围绕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壮大农村经济。(1)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高附加值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公司加农户,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由粗放型向劳动密集型的转变,提高农业综合效益。(2)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使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抓住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新布局向农村拓展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村的发展,为农民增收打下良好基础。(3)进一步推进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农村低保补助,扩大“家电下乡”服务范围,增加对农民的购物补贴等,以实际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务工收入。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推算,2006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总数达11891万人,比上年增加了705万人,增长6.3%。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部分。由于农民劳务收入已超过农产品销售收入,因而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成为今后农村发展最重要的战略。面对目前大量农民工下岗返乡的局面,各级政府一是应针对农民工缺技术、少文化的特点,根据市场劳动力需求的特点,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扩大农民工的就业门路;二是积极扶持和培植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以增加就业岗位,为农民工创造更多当地就业的机会。

第三,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启动农村消费市场还需要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创新农地流转模式,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加农民财富。

2、以国家扩大内需为契机,优化农村消费环境。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日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总投资约四万亿元,其中有多项措施涉及“三农”。各级政府应以此为契机,抓住机遇,优化农村消费环境,让农民买得起,用得起;买的便利,用得放心。

第一,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务院新近出台的关于拉动内需十项新举措中,包括了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等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各级政府应抓住机遇,加强水、电、路、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硬环境,改变在农村买得起而用不起电器的状况,让家用电器迅速进入农民家庭,促进农村消费结构升级。

第二,构建现代化的农村流通体系。各级政府可以以小城镇为中心,重新疏理农村市场的购销渠道,建立符合农村要求的新型网络体系。通过各种手段引导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特别要引导和鼓励知名大中型商业企业向农村延伸网络,在农村发展中小型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方式以及药品、家电等专业连锁店,为农民提供质优、安全、放心、价廉的商品和服务。

第三,加强农村市场的监管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对农村市场的监督管理,强化各职能部门的执法协作,建立信息、技术资源共享机制,加大对农村市场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向农村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法行为,保护农民消费利益,提高农民消费信心。

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农氏的即期消费。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覆盖面较小,特别是农村的社会保障滞后,削弱了启动消费的短期预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减少居民养老、医疗、住房等预防性储蓄;有利于稳定居民支出预期,增强消费需求;有利于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健全我国社保体系的重点是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当务之急应抓紧制订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再者,应正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着力解决社会保障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增加农村社保的投入,实现基本服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4、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实现农村消费“有效需求”。生产者的商品供给结构只有与农户的消费需求结构相一致,并不断满足农户消费需求变化,才能打开农村市场,充分挖掘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因此,生产企业应该对农村市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农村市场的特点,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有针对性地开发、生产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农村需要的产品,在品种、规格、性能、式样上,务必讲求经济适用、功能简单、操作简便,并提供维修、配件等售后服务的耐用消费品,真正实现产品的物美价廉,提高对农村市场的有效供给,满足农民的“有效需求”。

5、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农村信用消费。要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主力军作用。放宽消费贷款发放条件,扩大消费贷款的发放品种,降低消费贷款利率。鼓励商业银行的县域发展,鼓励县域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积极开办符合农民需求的消费贷款品种,开拓信用卡的农村市场。此外,采取各种优惠的财税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同时在一些地方政府可出资建立贷款担保机构,为农民有特殊需求的贷款提供担保。积极建立农业保险,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总之使农民有资金可贷,减少筹集资金的燃眉之急,大大降低农民的储蓄倾向。

6、加强对农民的消费教育,转变农民的消费观念。更新消费观念是开拓农村市场的先导。当前,由于农民对未来担心较多,忧患意识较强,多数农民家庭存在重积累轻消费的观念,阻碍了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因此,必须加强消费引导,树立开放型的消费观念。正确引导农民追求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农民学会花钱,舍得消费,改善消费结构。培养农村新的消费热点,鼓励农民增加在医疗保健、文化教育娱乐、交通通讯、旅游消费等方面的支出,更新传统的消费观念,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责任编辑:崔颖

猜你喜欢

金融危机对策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赞农村“五老”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