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思马克思的解放理论

2009-05-21任东景

理论导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

任东景

摘要:马克思曾高度赞誉政治解放,也指出了政治解放自身难以突破的边界。马克思认为,政治解放是人在政治生活中得到的解放,人类解放则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得到的解放,人类解放是政治解放的继续和完成。马克思不断探索实现人类解放的路径。重思马克思的解放理论及其所阐述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政治解放;人类解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A81文章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4-0032-04

一、政治解放的辩证法

(一)马克思曾高度赞誉政治解放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指出,政治解放就是把人的政治生活从人的出身、等级、文化程度、职业等等的差别中解放出来,使人在政治生活中获得平等。在马克思看来,在封建专制制度下,是受到人们的出身、等级、文化程度、职业等等的限制的,是受到人们的特殊的身份地位和经济状态的束缚的。因此使政治生活免除人们的特殊性的束缚,最终获得在政治生活中地位的平等和权利的平等,乃是政治解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成果。“政治解放当然是一大进步;尽管它不是一般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但在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内,它是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

1、政治解放使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资产阶级通过政治解放,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拆除了人身束缚的有形藩篱,砸碎精神羁绊的无形枷锁,它使人和人之间变成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和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它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敬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把医生、律师、教士和学者变成了可以出钱雇佣的劳动者;它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对全部现存的社会关系进行了彻底的荡涤,于是“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政治解放打倒了专制权力,把国家事务提升为人民事务,把政治国家确定为普遍事务,即真实的国家;这种革命必然要摧毁一切等级、公会、行帮和特权,因为这些都是使人民脱离自己政治共同体的各种各样的表现。

2、政治解放是现代政治国家形成的催化剂。长期以来国家一直是王权或教权的附属物,政治解放的过程也是国家解放的过程,是国家从财产与宗教等的控制下解放出来的过程,“犹太教徒、基督徒、一般宗教信徒的政治解放,是国家从犹太教、基督教和一般宗教中解放出来。当国家从国教中解放出来,就是说,当国家作为一个国家,不信奉任何宗教。确切地说,信奉作为国家的自身时,国家才以自己的形式,以自己本质所固有的方式,作为一个国家,从宗教中解放出来。”国家也从财产等控制下解放出来,废除参与政治生活和享有政治权利的财产、出身、等级、文化程度和职业等的差别。只要政治权利的享有不再以财产等为其必要条件,国家就从财产等控制下解放出来,也就是从特权下解放出来。政治解放也就是人在政治上获得解放,人获得了公民权,从子民、臣民甚至乱民而跃为有人权的公民,揭开了现代国家发展史上的灿烂文明的一页。

3、政治解放促进了社会财富的涌流。资产阶级通过摧枯拉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消灭了封建割据,拆除了封建壁垒,荡涤了阻碍社会生产发展的封建的物质和精神残余,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的结果是,“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生产力的这种发展是进行社会革命的绝对必需的物质前提,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如果人们还处在自然形成的社会中,如果分工还不是处于自愿,就不能弥合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分裂,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于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只有通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等到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才能消灭迫使奴隶般的个人分工,才能消灭脑体、城乡和工农之间的差别。

(二)马克思指出了政治解放自身难以突破的边界

虽然政治解放瓦解了封建的宗法等级制度、建立了现代国家、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它还存在着一些自身难以突破的边界。

1、导致社会平等的缺失。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历史的发展使政治等级变成社会等级,以致正如基督徒在天国是平等的,而在尘世则不平等一样,人民的单个成员在他们的政治世界的天国是平等的,而在社会的尘世存在中却不平等”。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也谈到“尽管如此,从政治上废除私有财产不仅没有废除私有财产,反而以私有财产为前提。当国家宣布出身、等级、文化程度、职业为非政治的差别,当它不考虑这些差别而宣告人民的每一成员都是人民主权的平等享有者,当它从国家的观点来观察人民现实生活的一切因素的时候,国家是以自己的方式废除了出身、等级、文化程度、职业的差别。尽管如此,国家还是让私有财产、文化程度、职业以它们固有的方式,即作为私有财产、作为文化程度、作为职业来发挥作用并表现出它们的特殊本质。国家根本没有废除这些实际差别,相反,只有以这些差别为前途,它才存在,只有同自己的这些要素处于对立的状态,它才感到自己是政治国家,才会实现自己的普遍性”政治解放的结果,虽然在政治上废除了财产、出身、职业等的差别,人们得到了政治上的平等,但是在政治生活之外,这些差别却依然存在,而且对人的活动起着支配的作用。政治解放并没有消灭这些差别,反而是以这些差别为基础的,社会平等仍然是缺失的。

2、导致社会自由的狭隘。在政治解放的条件下,人只是得到了自由的权利,但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还是不自由的人,是受到财产、等级、出身、文化程度和职业等等限制的人。他们还不是具有社会性的人,而是具有私人性质的个人,也就是异化的人。“完成了的政治国家,按其本质来说,是人的同自

己物质生活相对立的类生活。这种利己生活的一切前提继续存在于国家范围以外,存在于市民社会之中,然而是作为市民社会的特性存在的。在政治国家真正形成的地方,人不仅在思想中,在意识中,而且在现实中,在生活中,都过着双重的生活——天国的生活和尘世的生活。前一种是政治共同体的生活,在这个共同体中,人把自己看作社会存在物;后一种是市民社会中的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人作为私人进行活动,把他人看作工具,把自己也降为工具,并成为异己力量的玩物。”政治解放虽然使人们获得了法律上的社会自由,但由于财产、出身、教育等现实条件的种种限制,他们在享受社会自由的时候,这种社会自由却只是以一种狭隘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如:每个人都有外出旅游的自由,可是很多人既没有时间也没有金钱;每个人都有到名校接受高等教育的自由,可是各个的指标是一定的等。

3、导致人的异化。首先,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一事实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其次,劳动本身与工人相异化。产品异化的根源不在于分配,而在于生产活动本身的异化,这是劳动者的自我异化。劳动对于工人来说完全是外在的东西,“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结果是,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再次,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指出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的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因为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至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使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最后,人同人相异化。产品不属于工人,只因为它属于资本家。劳动给工人带来了痛苦,但给别人带来了享受。人同人的异化表征的是私有制社会中的阶级分化状态,它表明人们之间的各种异化关系在不断地生产出来。异化劳动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是社会的两极分化:一极是资本家的奢侈,另一极是工人的赤贫。

二、人类解放的不懈追寻

(一)关于人类解放思想的提出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等文章中,阐述了人类解放的有关思想:“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政治解放一方面把人归结为市民社会的成员,归结为利己的、独立的个体,另一方面把人归结为公民,归结为法人。只有当现实的个人把抽象的公民复归于自身,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体劳动、自己的个体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会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起来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离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人类解放是政治解放的继续和完成。政治解放是人在政治生活中得到的解放,人类解放则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得到的解放。政治解放虽然使市民社会取得了独立和自由,但市民社会中生活的人还没有得到解放。人在市民社会生活中的被束缚状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在市民社会中,人受到他们的财产、等级、出身、文化程度和职业等的限制,他们在这些方面还是不平等的,也是不自由的。第二,是在市民社会中,人虽然获得了社会生活的自由,但这种自由还不是真正的人的自由。因为这种自由不是实现了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完全平等的人的自由,而是人们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的人的自由。马克思把这种存在着财产、出身、等级、文化程度、职业等差别的人称为“具有无教养的非社会表现形式的人,是具有偶然存在形式的人,是本来样子的人,是由于我们整个社会组织而堕落了的人,丧失了自身的人,外化了的人,是受非人的关系和自然力控制的人,一句话,人还不是现实的类存在物。”第三,是在市民社会中,由于人们之间不平等关系的存在,因此在处理市民社会生活的问题时还不能是民主的,这也就是说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原则还不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贯彻。

(二)关于实现人类解放思想的路径追寻

1、通过对异化的扬弃。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集中的体现了这一思想。马克思在对旧的市民社会的批判的基础上,对于异化劳动的批判,促使他进一步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对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通过共产主义来实现人类解放的路径,“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这种共产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在这里需特别指出的是:马克思主张对异化的扬弃,但他明确反对那种粗陋的共产主义的观点,即否定私有财产的要求,认为其实质上只不过是要求私有财产关系的普遍化和追求财产的平均化。这种对财富的嫉妒、贪欲和平均化欲望,便导致它抹杀了天赋、否定了个性和否定文明的错误主张,“是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向贫穷的、需求不高的人的非自然的简单状态的倒退,恰恰证明私有财产的这种扬弃决不是真正的占有。”

2、通过历史向世界历史的演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探讨了从历史到世界历史的演变,阐述了这种演变的客观性、可感性、动态性和革命性。以及世界历史为人类解放所培育的物质条件、社会条件和主体力量,进一步扩大了世界市场,扩大了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消除了贸易壁垒,荡涤了封建残余,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全球的无产阶级得到了进一步的联合等,“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如果人们还处在自然形成的社会中,如果分工还不是处于自愿,就不能弥合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问的分裂,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于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

种力量。只有通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等到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才能消灭迫使奴隶般的个人分工,才能实现“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只有交往扩大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这种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因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一它的事业一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而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

3、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超越。马克思从两个角度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被超越的根据:第一,他从科学的角度,即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探讨了资本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可逾越的限制的问题。他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所造成的几个极限:必要劳动是剩余劳动的极限;价值实现决定了剩余价值生产的极限;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其手段发展的极限。一方面,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本性必须把生产力作为动力;另一方面,生产力越发展便越排挤活劳动,造成无限地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与资本增殖有限目的之间的矛盾。因此,资本本身就是资本发展的极限,唯一的出路就是扬弃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第二,马克思从人类解放的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造成的人与物的关系的颠倒。马克思通过对三大拜物教即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物对人的统治。商品、货币、资本都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是人劳动的产物,代表着特定的生产关系。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都变成了主体不能驾驭却反过来又统治人的力量,因此,资本主义社会必然是一个将要被超越的社会。

三、对于我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启示

重思马克思的解放理论及其所阐述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第一,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它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和巨大的生产力,它克服了“人的依赖关系”,取而代之的是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但这种体系仅仅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第二,资本主义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终端。由于资本主义自身所不能克服的狭隘性,它并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终端。人类只有摆脱资本主义的狭隘性,才能更好地实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第三,资本主义被超越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资本主义的生命力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过程,一方面要坚信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尽管其发展已经进入了所谓的晚期资本主义或后资本主义,要想超越资本主义,可能要经历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马克思反对依据凭空想象和主观愿望来预测未来社会的具体状况,强调要从实际出发,他强调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在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我们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积极地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要积极地参与到当今世界的各种规则和体系中去,利用自身的影响力,逐步地改变不合理的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逐步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其次,有助于我们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和决心。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低潮,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一片欢腾,如弗郎西斯·福山在其著作《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就提出苏东剧变意味着社会主义的终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的终结。但他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依然存在,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没有实质性改变,因为“资本不可遏止地追求的普遍性,在资本本身的性质上遇到了限制,这些限制在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使人们认识到资本本身就是这种趋势的最大限制,因而驱使人们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所以我们要对社会主义的前景充满信心,相信随着社会生产力如“财富的涌流”的出现,距离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阶段会越来越近,要有必胜的决心,坚信“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最后,有助于我们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反对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强调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未来社会。他指出,“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恩格斯也持有相同的观点,“我所在的党并没有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它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邓小平同志也强调指出,“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终于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时期,坚持毛泽东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总之,面对当今世界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道路,要把解放思想作为我们党的一大法宝,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社会思潮,把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各项事业的价值取向。

责任编辑:闫生金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互联网时代条件下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网络语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论列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三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