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历史现场解读思想历程
2009-05-21项延挺
项延挺
一、背景介绍
2008年浙江省举行优质课评选活动,有一位老师执教《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课,这是一节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课,一节讲述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思想变化历程的课。在没听之前,总在想:新课程的思想史应该怎么上?怎么上学生才能比较轻松地了解、理解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思想的变迁?听了这节课后,有所启发,想结合一些片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二、案例描述
《顺乎世界之潮流》讲述的是鸦片战争后,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教材分“睁眼看世界”、“维新变法”、“走向共和”三个子目。其中,“徐继畲、姚莹及其代表作”等知识点和“走向共和”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教学指导意见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放眼看世界”、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林则徐等有识之士敢于面对现实、冲破藩篱、放眼世界、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增强爱国意识和现代化意识。根据指导意见,这节课要解读从“睁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时期,也就是主要讲述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思想界发生的新变化,不断地改变对西方的看法、向西方学习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怎样表达呢?这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讲好“先驱者探索的背景”后
课件显示:6个先驱者(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人物图片。
教师提问:这些先驱者的主要思想主张或代表作是什么呢?
课件显示:了解先驱者的主要思想主张或代表作。
学生阅读课本,分别找出先驱者的主要思想主张或代表作
(通过泛读教材,根据人物来梳理鸦片战争后中国有识之士思想的变化。学生认真求知,——回答了问题。)
课件显示:左边是主要先驱者的名字,右边是主要思想主张或代表作的内容,一个表格。
教师提问:先驱者探索呈现了怎样的趋势?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在当时,又是怎样呢?教师过渡。
课件显示:探索历程中的困境与先驱者的努力,回到历史现场,第一个是《海国图志》的遭遇,第二个是梁启超的困境与努力,第三个是谭嗣同的“求死”。
课件显示:历史现场1,《海国图志》的遭遇
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教师提问:(1)当时中国士大夫对《海国图志》的态度如何?(2)守旧官吏为什么认为它是一本大逆不道的书?
学生回答……
(根据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当时历史情况,进而了解当时中国思想状况。)
课件显示:
佐久间象山(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海国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感慨:“呜呼!予与魏,各生异域,不相识姓名,……而其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人到发展与西方的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教师提问:(3)日本有识之士对《海国图志》的态度如何?对日本思想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通过中日对比,了解面对世界潮流,两国人民所做的选择,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进一步了解思想变革的艰难和变革的重要性。)
课件显示:历史现场2,梁启超的困境与努力
(1895年)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图至之后,会(强学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偶得一人来观,即欣喜无量。
——梁启超《饮冰室主人自说》
教师提问:(1)梁启超在引导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2)“偶得一人来观,即欣喜无量。”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中国有识之士,在困难中继续前行。同样遇到了困难。也出现可喜的变化,哪怕是一点点。)
课件显示:
我日本国不幸之邻国,一日支那,一日朝鲜。此二国者,不知改进之道,其恋古风之旧俗,千百年无异。在此文明日进之活舞台上,……仅以虚饰为其事,其于实际,则不唯无视真理原则,且极不廉耻,傲然而不自省。
——福泽谕吉(日本伏尔泰、思想教父)《文明论概略》
教师提问:(3)福泽谕吉认为中国不幸的原因在哪里?
(利用别人的眼光,分析中国的现状,探究其根源。)
课件显示:
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
——梁启超《变法通议》
(通过梁启超的思考,再现了当时中国有识之士的一些认识,思想变革多么重要。)
课件显示:历史现场3,谭嗣同的“求死”
谭嗣同:“……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
(维新变法失败后)日本使馆派人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在狱中,他意态从容,镇静自若,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爱国主义丛书(谭嗣同>》
(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感受先驱者爱国的热情,对思想变革真诚的追求。)
上课到此,课堂,包括学生和在座的老师,对自鸦片战争后,中国有识之士在世界潮流前面,探索思想变革的过程,这是一个短暂而又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历历在目。对这个过程,既有点上的感受,又有面上的理解。一条线,很明显地映入了脑海。
三、案例分析
思想课,本来枯燥无味,为什么这节课上得有血有肉?思想变化的过程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为什么这节课却如此轻松而又生动?
思想课真的枯燥无味吗?思想变化的过程真的难以理解吗?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其实,思想,应该是人的思想,人的活动可以表现思想。这样一来,如果能呈现人在特定历史阶段中的典型事件(包括著作、观点),那么人的思想不就具体了吗。再把这些类似的事件(包括著作、观点)做个有规律的考查。思想变化的过程不就迎刃而解了吗。我们应该借助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来实现。也就是还原历史的问题。
“历史是过去了的现实,这是历史最大的特点,‘二手性则是历史教材的最大特点,即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都是运用别人的研究成果和思想。这两大特点是我们让学生客观、准确、全面、深刻地了解、理解、把握历史的深层次障碍。”
①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应用历史现场的一个原因,也是能用历史现场的依据。它能帮助学生感性认识当时的社会情况,人们思想的变化,尤其是智者的思想变化,从其产生发展变化中认识思想的特点,为进一步理性地分析提供可靠的保证。
应用到课堂教学上,那就是“情景。实践教学法”。什么是“情景*实践教学法”呢?就是“以历史情景为前提,以实践探究为中心,以历史问题为主线,以师生共同活动为特征的一种教学方法。”②
具体到这一节课,教师引用“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中有关中国和日本对待《海国图志》态度以及所带来影响的情况,使学生身临其境,有一种现场感,从而帮助学生更好了解了思想观念的重要性,先驱者们先知先觉,帮助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使历史有了空间感,把历史搞“活”了。引用梁启超《饮冰室主人自说》有关梁启超的感受,引用《爱国主义丛书(谭嗣同)》的“求死”,都是回到历史现场,穿过时空隧道,感受历史“现场感”,回归现状,帮助引导学生“神人其中”“亲历历史”,完成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为这样的情境与豪情感到震惊、感叹和振奋,同历史人物同悲同乐,置身于历史,体悟人生,分析历史,启迪现实。而且,通过这三个人物的思想变化,可以比较容易地看清先驱者探索的轨迹,从而更好地把握鸦片战争之后近代中国思想发展的脉络。
总之,面对思想史的教学,我们可以走进历史现场,还原历史,抓住历史的典型事件,顺着在历史发展道路,寻找思想的变化和变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