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新教材分析与实施研究
2009-05-21高琳
高 琳
摘要:新教材的全面试用是对以往教学习惯、教学理念的挑战,教师是课程的主人,课程的主人应做到:文本课程→理解的课程→课堂上表现的课程。都有待于教师基于自身的经验重新组织和自主建构。
关键词:新教材,课程转化,三维课程目标。
自2001年以来初中物理新教材在全国各地的有关试验区试点工作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了,2004年秋季全国范围内有2576个县(市、区)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约占全国总县数的90%,2005年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将全面进入新课程,新教材的全面试用,对于学生而言是新知识新内容,对于教师同样面临新的问题,是对以往教学习惯、教学理念的挑战。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总设计师张大昌老师的看法,旧教材的缺点可以总结为下面的几点:
1以知识为本的课程设计限制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和科学过程、科学方法领域的教育功能。
2划一的学术要求挫伤了很多学生对于自然和科学技术的感情与兴趣。
3严格的学科体系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为国家全面推行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承担了太多的要求和目标,但是基本思想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思考与实践,变被动为主动,在这种探索与实践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
而且从对教育的功能和目标的理解来看,现代教育思想和传统的教育思想显然有着很大的区别,在1996年出版的《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一书中对此作出了明确的比较:
传统的教育目标三级层次新的教育目标三级层次
1知识1态度和技能
2实用技术2实用技术
3态度和技能3知识
无论是新教材还是旧教材,总的教育功能和目标在内容上是统一的,但是侧重点完全不同。看来新课程标准的设计者充分地吸收了现代教育理论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教材的教育功能侧重点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和科学过程、科学方法领域”,在内容和结构方面则充分地考虑学生学习物理的“感情与兴趣”。
1对比新旧教材,会发现新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打破旧教材的知识安排顺序,教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部分。“物质”划分四个二级主题,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组成与物体的尺度,新教材的应用,“运动和相互作用”也划分为四个二级主题: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能量”划分为: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能量守恒、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教材将声现象,光现象,热现象,电现象安排在八年级物理上、下册,而将力学安排在九年级教材上。
1.2新教材将知识进行了拓展,旧教材中部分选学内容改为必学内容,例如,颜色之谜,广播电视移动通信,电磁波等改为必学内容,并补充了一些新内容。
1.3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教材中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白光的组成,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核能等。
1.4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新教材中更侧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学生实验,寻找结论,验证猜想,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
1.5教材编排形式多样,插图新颖,教材中配合的“栏目”起到重要的作用。
新教材每篇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课文,二是“栏目”。栏目内容是围绕课文展开的,并且是按照学生思维规律设计的,对教科书来说,栏目的重要性不在课文之下。其主要作用包括:
1.5.1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例如:八年级上册17页的想想做做,首先要求学生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边听音叉的声音,再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听音叉的声音,然后把音叉的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看能否听到声音。目的是让学生体会骨传导,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
1.5.2针对学生思维上可能存在的问题诱发讨论,端正或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1.5.3建立与其它相关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联网。例如:九年级课本第116页小栏目介绍“能”的单位时很好地与“功”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联网。
1.5.4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例如:八年级上册93页科学世界晚报新闻,学生可利用新学内容解释现象,巩固新知识。
1.5.5创造进一步学习的空间和情境,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的空间;例如:九年级课本第116页小资料介绍物体的动能,根据动能大小的比较,进一步分析出物体的速度与物体的质量两因素对物体动能大小的影响。
1.5.6帮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反思,评价学习效果:
1.5.7补充一些有利于拓宽视野的资料;例如:八年级上册18页科学世界介绍双耳效应等。
1.5.8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的必要练习。这种情况较常见。例如:九年级课本第118页想想做做等。
2新教材实施过程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2.1教师是课程的主人,课程的主人应做到:
文本课程理解的课程课堂上表现的课程,都有待于教师基于自身的经验重新组织和自主建构。教师对“文本课程”为什么要有以上两个“转化”,这得从教材的特点说起。新教材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它与以往的“直线式”编写思路不同,它是以“散点式”为编写思路的,其特点是:既“浅”又“活”,重要变化在于减少了显性知识点,但内涵更加丰富。这里对新旧教材有一个比喻,如果把旧教材比喻为“面包”的话,新教材则是“面粉”,面粉要变成色、香、味俱全的面包,不仅要有高水平的加工,还要有提炼和创造,而这恰恰是大多数教师的软肋。
对文本课程要深刻理解,深刻不仅意味着要看懂教材,更要看穿、看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教师把教材钻得深,悟出的道理就透彻,这样讲起课来师生感觉简单易理解,就会有一个讲到了点子上,一语道破的效果。
2.2三维课程目标,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和坚实的操作基础。
“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
“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如何做,才算重视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但没有科学合理的经历过程,学生对结论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课堂教学过程必须有一系列的置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认知活动。概括说,课堂上如果没有学生
多样化的思维过程,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
在教学中如何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教学中应该具体体现为: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体验性、内隐性特点,它和前两个维度不一样,一般是难以明确、显性的表述出来,更不可能一节课一节课的具体罗列出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要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3关于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既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与生成是互补的关系。切记:
①课堂不能全是教案的展开过程,也不能完全是师生的即兴创造。凡事都有个“度”,重要的是和谐、融洽、自然。
②生成的问题或教学事件要有价值。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的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教学的轨道上来。杨振宁曾描述他的老师:“课堂上老师的思想就像天线一样,向各个方向探索,你完全可以看出他注意什么,不注意什么,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只是雕虫小技。”
③善于获取生成的信息。当今的课堂上,信息的生成,产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老师应注意捕捉和判断,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
总之,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决不是教案的展示过程,而是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2.4莫用学生的主观性取代教师的主导性。
学生的主观性是指学生对文本理解上的偏差。
教师的主导性是指教师对文本理解的力量。
主观性不是主体性。学生的主观性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很有主见的,但这种主见是停留在非常固执的阶段,不能从教师的讲解和课文中获得成长必须的营养。课堂上常出现: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而教师不做指导,这样就滋长了学生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使学生自我封闭。如果说一篇课文学生可以做出这样的理解,也可以做出那样的理解,那教师在教学中就没有主导地位了,教师成了学生的奴隶。
2.5具体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的问题:
2.5.1平等民主氛围的营造。
课堂上要体现师生的情感交融,让学生有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进一步说,要建立和谐的课堂文化。
2.5.2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尤其是实验探究的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探究精神是课堂的灵魂,没有探究的教学只能训练。各学科“课标”对探究都有说明,以物理为例:课标提倡的“探究”,意在与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研究过程类比,让学生感受一下,科学研究是一个什么过程和方法。因此称为科学探究。另一个理解是,“探究”就是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先得到感性认识,再获得理性认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更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安排学生的学习过程。“探究”适合各学科教学。例如,在教学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中,教材安排采取了探究法。首先是提出问题,要让学生大胆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使学生所提的意义不大的问题或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也不要简单否定,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指出其正确合理的成分,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参与的勇气。对于学生的提问,要加以正确的引导,确定需要验证的猜想后,分组来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通过对照,进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且各组进行评估、交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学习,使其感受到整个学习新知识完整的过程,形成知识链条,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思路,做到心中有数,设计实验、做实验是为了验证猜想,解决问题,并且用实验来找到结论。除了采用实验探究教学形式外,有的内容适合用讲授的教学方法,所以在运用新教材过程中不能一味地,任何情况下都要去探究,而要多种方法互相补充,合理地选择教学形式。例如,介绍我国的能源状况,可采用学生上网查找,或结合录像资料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核能利用的最新进展,以及历史上人类利用的主要能源。
2.5.3教学情境的创设,做好趣味实验,创设愉快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能吸引人,情境能产生问题,用问题牵引讲述。切记创设情境不要追求形式,设置的问题要有价值。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是实施全面物理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动手操作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引起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做好一些趣味实验,能使学生处于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愉快情景之中。讲“摩擦力”时,教师拿一根光滑的金属棒,让班上公认的“大力士”和“小力士”各执一端进行拉力比赛,结果“小力士”获胜,引起学生迷惑不解,于是教师说“大力士失败的原因由于悄悄地在他的一端涂上润滑剂”同学们哄堂大笑,在愉快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5.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帮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认识物理学与社会发展重大课题的紧密联系,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尽可能多的以图片、投影、录像等视听媒体,例如在学习透镜成像和照相机的原理后,可安排学生调查商店里各种照相机的价格、功能,再相关地了解数码相机的原理,与普通相机进行对比,将知识加深。
2.5.5开放性习题的设计。解这样习题的能力,不能只靠课下练,课堂上就要引导学生练。教师要有设计开放性习题的能力。课后作业加强阅读理解,收集信息,观察记录的练习,要求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将物理知识运用在生活中,解决身边的问题。例如,讲解物态变化时,让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一些物态变化,例如,烧水时冒“白气”,“雨、霜、雪”的形成,夏天水管“出汗”等。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生活技术中常见物理量的数量级,发展初步的估算能力。例如,常见家用电器的功率和工作电流,各种声音的频率范围,汽车行驶和飞机飞行的速度等。提倡使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例如,利用一杯适量的水、一块海绵来研究一些问题,可以涉及到光学、力学的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2.5.6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
课堂上教师要倾听、欣赏学生的表达,因势利导,不能符合师意就表扬,否则就批评。
2.5.7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要在“整合”上下工夫。切记不要滥用课件、忽略失效。
2.5.8发展性评价。
评价要诚恳、准确,说对一点,肯定一点,再引导他说全面。不要一味的说“好”、“真棒”。评价要有利于学生发展(以进步幅度为主)。
总之新教材侧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在教授知识时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以往的老师为主的课堂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包括练习及课后作业的布置,应以实验、探究为手段,增强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不要再采用“题海战术”,认为只有做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应试的观念。在新教材的使用中还会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教师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自身能力,以适应教育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