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历史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009-05-21王海云

甘肃教育 2009年8期
关键词:维新派课题思维能力

王海云

〔关键词〕 历史教学;创新思维能力;

课题;角度;联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4(B)—0052—01

历史是人类活动的缩影,而通过历史教学,不但要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更要培养其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其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只有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才会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而使其掌握相关的知识,最终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一、把握好课题的选择

教师在选择课题时,一定要从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和特点出发,选择那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课题,否则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教师可以把中国史教材中一些尚存争议的问题作为课题选择。如中国近代史的下限是划至1919年的五四运动,还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是旧式农民战争,还是市民革命,或是具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农民战争;国民党正面战场溃败的原因等。若将这些问题在课堂上交给学生讨论,很快则会出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局面。这些课题的选择有利于学生另辟蹊径,从而促进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

二、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创新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历史现象,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但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原则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在上《维新变法运动》一课时,当我提出“如果袁世凯没有出卖维新派,戊戌变法会不会失败?为什么会失败?”时,学生们的讨论非常激烈。有的学生认为,如果没有袁世凯出卖维新派,戊戌变法就会成功,中国从此就会走上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也会像日本一样迅速繁荣昌盛,国力增强。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即使袁世凯不出卖维新派,戊戌变法也会失败:原因之一,维新派当时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反对的是势力非常强大的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力量对比悬殊;原因之二,维新派采取的改良措施和所走的道路不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中国当时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泥潭中,宛如一个生重病的病人,改革如同用药,要先调理一番,再用药大补,若盲目吃药,很容易加重病情。而在百日维新短短的一百零三天中,光绪帝共颁布谕旨三百余条,平均每天三条,不分轻重缓急如雪片般飞下,而每一项改革又都牵涉千家万户,但改革政策缺乏必要的宣传和组织,令人晕头转向,就连维新派内部人员也感到变法难行;原因之三,当时的统治集团——清政府已经非常腐朽,要想通过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革重新强大起来是不可能的;原因之四,帝国主义国家已在中国攫取了很多利益,它们是不会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即使维新派夺取政权,也很难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通过讨论,使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了历史,进而实现了思维创

新。

三、注重历史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的同时要关注国家大事,关注现实生活,以使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如在学习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时,我还给学生讲述了近年来日本出现的歪曲历史教科书的事件。通过两相比较,学生运用自己已掌握的历史知识,最终看清了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掩盖历史真相,美化法西斯主义侵略罪行的丑恶面目。又如在讨论祖国统一这一专题时,学生通过对已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得出了以下结论:台湾、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独分子、藏独分子企图分裂国家,破坏统一的种种行径无耻之极。

总之,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历史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要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维新派课题思维能力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培养思维能力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培养思维能力
试论维新派早期的日本观
陈炽职业教育思想探析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