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藤野先生》看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

2009-05-21

甘肃教育 2009年8期
关键词:藤野先生仙台学医

王 琦

〔关键词〕 《藤野先生》;弃医从文;

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4(B)—0019—01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描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怀念。下面笔者对鲁迅 “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作以解读。

鲁迅对自己到仙台学医的动机,曾在后来写的《〈呐喊〉自序》中作过解释,他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的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医生这一职业的。可是就在医专学医时,有一次看到关于枪毙中国人的电影片断,内容大概是由于“给俄国人做侦探”,而围观的“是一群中国人”,这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促使了他“弃医从文”思想的转变。鲁迅曾说过:“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民众,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回国后,看到一些“闲人”围观反动统治者屠杀革命人士时,也像日本人一样在“喝彩”,他觉得这些“闲人”的精神已经麻木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鲁迅曾写了一系列的文章批判这些精神麻木的人,如在《阿Q正传》中,他写阿Q夸耀自己在城里看到杀革命者时说:“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而后来阿Q自己被当作犯人示众枪毙时,吴妈也挤在人群中看。观看的人居然还说:“好!!!”。鲁迅前期的这种思想,一方面表现他对人民群众的革命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也和鲁迅希望用文艺的武器来改变“国民性”的指导思想有关。

看电影受刺激,固然是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但绝不能理解为偶然的因素和一时的冲动。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鲁迅思想的转变还有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当时的革命潮流影响了鲁迅。早在弘文学院学习时,他常和许寿裳探讨如何改变“国民性”的问题,考虑如何提高国民的思想觉悟。当时,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日本东京集中了许多革命志士,孙中山也到日本进行革命活动。鲁迅被这种革命热潮所鼓舞,经常“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他在仙台医专学习时,曾给友人蒋抑卮写了一封信, 信中说:“树人到仙台后,离中国主人翁颇遥远,所恨尚有怪事奇闻由新闻纸以触我目,曼思故国,来日方长,载悲黑奴前车如是,弥增感喟。”表现了他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心。信中还说:“校中功课,只求记忆,不须思索,修习未久,脑力困顿,四年而后,恐如木偶人矣!” 这些都透露出鲁迅急于投入革命浪潮的信息。

鲁迅放下解剖刀,走出解剖室,意味着他放弃了“医学救国”的幻想,标志着他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彻底决裂。鲁迅拿起解剖灵魂的笔,走上思想革命的战场,关注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标志着他从思想到行动上都转变为一个革命战士,他对如何改造社会和如何推动社会前进的认识,已经逐步向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向靠近了。具体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记叙了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其中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有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有在仙台的食住情况,有受到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还有一次看电影受到的刺激等等,而全文的重点却是记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这些看来似乎是十分零散的生活片断,却都是有机地统一在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中的。如文章开头第一句就写道:“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在《琐记》中,作者写到在南京求学时,周围一片“乌烟瘴气”,什么也学不到,“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本篇由东京写起,觉得“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接着以讽刺的口吻描写了“清国留学生”庸俗不堪的生活,反衬出作者寻求革命真理的热切心情;描写作者回忆起“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描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同时交织着自责和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体现了作者为祖国而刻苦学习的精神。

猜你喜欢

藤野先生仙台学医
践行幸福教育 奠基幸福人生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仙台小学
三仙台
许愿
高树标 《仙台》 190cmX290cm 纸本水墨
狄仁杰幼学医 针术成谜
华佗学医
刍议《藤野先生》中的对比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