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的贫困与快乐

2009-05-21一叶障目

老区建设 2009年5期
关键词:颜回幸福感学者

近年来一些个学者通过对《论语》的多年潜心研究,获得了一个重大发现:孔子原来是个快乐主义者,即孔子不仅一辈子追求着快乐,而且事实上成为了“先乐”起来的人,因此而得出结论:“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并进一步发现:“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因而教导我们:我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因而要追求幸福快乐,就要适应日常秩序,要学会克制,要反躬自省,要苛责内心,要该放下时就放下,等等。

学者考证出孔子原来是个快乐主义者,尚不知其考证之依据。但其结论“幸福与贫富无关”,也许有出处。孔子下列关于快乐与贫富之相关关系的对话可能被学者引为“幸福与贫富无关”的佐证。但如果不断章取义、不望文生义、或不曲解词义,我们从中则应得出与这位学者相反的结论:

一、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翻译出来,就是:吃的是青菜和很粗糙的饭,喝的是白开水,睡觉的时候连枕头都没有,也不过就是曲着手臂当枕头,如此快乐也可以油然而生了。不过我们在读孔子这段关于快乐的表述时,别忘了这段话只是一个铺垫。应该注意到孔子后面紧接着就表达其思想的实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由此看来,孔子并不拒绝“富且贵”,只是当这“富且贵”需要以“不义”为代价时,孔子才宁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孔子甚至认为国家政治清明时不抓紧时间富裕起来简直是可耻的(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二、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矣”

奋发图强,积极进取,以勤劳致富为快乐,把忧愁暂时忘却,这才是积极的人生。说明孔子还是以不“富且贵”为忧愁的,至少是忧乐参半的人,因而才发愤改变现状。孔子出身贫寒,为改变贫困面貌而发愤学本领,他管过仓库,放过牲畜,吹过喇叭,学过驾驶和射箭。孔子在家练习射击,“观者如堵”。事实上孔子曾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三、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由此可以推论孔子是贫困而快乐的么?才不是呢。孔子的意思其实是说:颜回真是个众所莫及的贤者啊,一般的群众对这种生活条件都难以承受,而颜回却能苦中求乐,所以才“贤哉回也”!贫困着却能快乐着,这既然只能是贤者才具备的素质,可见在当时,对于普通老百姓包括孔子本人在内来说,是并不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生活是快乐的。

综观孔子一生,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孔子在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在贫困交加、颠沛流离中度过的。孔子的遭遇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科学给予“贫困”二字的定义。如果按照那位学者的“幸福与贫富无关”的推论,结合孔子一生的实际,那么孔子的贫困与快乐的表现分别是——

饥饿。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他饿了七天以后的“快乐感受”是“累累如丧家之犬”。

缺乏安全感。“孔子过宋,宋司马恶之,欲杀孔子”。他“快乐”地化装逃命;在齐国,孔子被谗言的迫害而紧急避难,他的“快乐”举动是提起正在淘的米,边滤干边快跑;在匡国,被人围困,他“快乐”地被人殴打。

受歧视。孔子系父母野合而成,“家贫且贱”,少不了被人瞧不起。孔子十七岁时,母亲去世,因为找不着父亲墓地,无法将父母合葬,内心悲苦。正披麻戴孝时,遇上一权贵宴请贵族,孔子虽说家境贫寒,但毕竟还有贵族血统,为争取今后的出人头地,他硬着头皮赴宴,却被权贵的家臣阳虎所羞辱,被拒之门外,他“快乐地”退下。

缺乏机会。孔子颠沛流离,栖栖一生,他的科研成果——仁政思想无一能得以售与君王家。他一无所获地回到他的“快乐老家”。

内心痛苦。孔子丧失了他心爱的学生颜回,他悲痛地向天哭诉:“天丧予!天丧予!”孔子看望将死的学生伯牛,发出了“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的长叹!孔子晚年丧子,却强忍悲痛。孔子闻心爱的学生子路被杀,悲恸万分,哭于中庭,口中喊著:“啊呀,老天啊,你这不是要断了我的命了啊!”

不被理解。孔子时常“快乐地”感叹:“莫知我也夫!”,“知我者天也!”

孔子无疑是中华民族中最早提倡并身体力行幽默的人,再怎么危难时刻,他也能幽上一默,他能处逆境而忘忧,逢凶恶而逃避。但幽默与快乐、与幸福绝对是两码事。从孔子的一些语句而得出“幸福只是一种感觉”的结论,这的确属于两千多年来的一个重大研究发现。然而由此而得出“幸福与贫富无关”结论,却使不少人们感到困惑:当一个人温饱线都还没越过,当他穷得衣食无安、饥寒交迫之时,当他吃过上顿愁下顿,他的幸福感从何而生?而此时不是呼吁政府给钱、给物、给扶贫政策,不是改善条件、改善环境、创造机会,而是引导他们去“看心灵”、去“淡定”而求幸福感、求幸福指数提升,未免有些缘木求鱼吧?

所以,我们在欢呼“幸福只是一种感觉”这一重大研究发现之余,最好别忘了在其后加上条件限定词,标识出幸福的门槛:只有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幸福才与财富多寡无关。

幸福与快乐,应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但幸福感、幸福指数这类前沿理论却只是近年才兴起。学者从事幸福感和幸福指数研究、发明、发现,一出于其工作职责(干的就是这个),二出于稻粮谋、申报科研项目经费谋。历史资料摆在眼前,怎么下结论却是见仁见智。学者做学问自有自己的方法,他可以把终其一生都是过着“累累如丧家之犬”贫困生活的孔子描述成快乐的先行者,也可以因为满眼里看到的都是喊着“郁闷啊”、“不快乐啊”的城市小资,就设计出一套幸福调查问卷,而对“中国目前需要帮扶的人口还有1亿左右,其中绝对贫困人口2148万,低收入人口3550万”装作没看见。至于我们做实际扶贫工作的人,在欢呼、欣赏学者幸福研究成果的同时,千万别为这幸福那快乐而被遮望眼,还是得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不忘自己的责任,该干嘛还干嘛去。

[作者简介]一叶障目(欧阳和德),男,江西省吉安县扶贫办副主任。

[责任编辑:王建平]

猜你喜欢

颜回幸福感学者
颜回偷食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画与话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
程门立雪
大学者
颜回之乐
三八二十三
三八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