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9-05-21钟炳明
钟炳明
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明确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近年来,江西省兴国县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市有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从实际出发,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作为一个有机有整体,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以保障农民收益。增进农民利益为核心,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了工农互促、城乡共荣的发展局面。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确立正确的城乡统筹发展思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统一认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正确处理好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从长远来看,统筹城乡发展是落实党和政府对“三农”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其次,从现实来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一个有效载体。
2、明确思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和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坚持“普惠制”和整村推进的原则,按照“三清六改四普及”和“三绿一处理”的要求,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
3、加强领导。我县由党政主要领导一手抓,对统筹城乡发展实行目标管理。
二、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经营管理体制
全面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不断创新经营管理体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体制保障。
1、进一步深化以税费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一是巩固扩大税费改革成果。在做好农村税费改革的基础上,积极借鉴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稳妥有效地推进综合改革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二是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不断探索和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提高行政效率,强化公共服务。三是深化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乡财县管的体制,保证乡镇建立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逐步使乡镇财政经济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四是大力支持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作用,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使之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2、进一步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以家庭承包为基础,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不断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机制。加快推进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林木和林地的使用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为失地农民提供社会保障。
三、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不断加强财政支农力度,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
随着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我们调整了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与保护力度。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积极采取了“投、免、补”措施,实现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统筹发展机制。“投”:就是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去年县财政安排新农村建设资金1000万元,投入各项民生工程配套资金6989万元,县直单位、乡财政每年筹集资金约1400万元投入新农村建设。“免”:就是免征农业税和免除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课本费。实行了农业税由财政代缴,实现了农民“零赋税”。去年落实教育经费3422.7万元,其中免书本费2015.5万元,补助公用费865.6万元,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58.9万元,免费提供教科书282.7万元。“补”就是加大对发展农业经济的奖补力度。大力推进以农村为主体的“普惠制”工作,通过实物奖补和资金扶助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农民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全县1126个建设点,惠及农户4.5万户,20.2万人,平均每2.8平方公里就有一个新农村建设点,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四、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不断加快农村劳力的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1、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综合素质。目前,劳动力市场已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加大对农民技能培训力度,大力实施“金蓝领”工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积极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条件的城乡居民提供免费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
2、加快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低成本,高效率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仍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和蓄水池,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鼓励、支持、引导乡镇企业发展,有效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3、大力发展畜牲业和种植业,努力拓宽农村劳动力输出的渠道。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大力实施“321”产业结对帮扶活动,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依托已有的基础和优势,采取政策扶持等措施,促进脐橙、灰鹅、油茶、烟草、制种、生猪、花卉等支柱产业向规模化发展,扬优成势,真正把项目做强,特色做精。同时,加大品种改良力度,优化种养品结构,提高良种覆盖率,大力雅广先进的种植(养植)管理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特别是加大推广无公害脐橙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新植果业面积达4267亩,新植油茶1万亩,灰鹅饲养量达288.15万羽,生猪出栏达48万头,花卉种植面积达6000亩,成功拿到了2008年奥运会订单。
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积极发展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补助等社会保障事业,保证弱势群体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五、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全面组织开展农民最急需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1、加强村落(社区)建设。一是以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为依托,充分发挥农村老党员、老模范、老老师、老干部、老工人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农村事务管理。二是以整合力量为重点,充分发挥综治室、调解员、治安员、信息联络员、和谐平安理事员作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三是以开展创评活动为载体,开展以“好夫妻、好兄弟、好婆媳、好儿女、好领
导”为内容的“和谐五好”、以“人和、农和、领导和”为主要内容的“三和”及“五型农民”、“五模范户”、“和谐平安家庭”等创评活动,着力倡导农村文明新风。四是以法制教育为切入点,通过确定帮教对象,成立帮教机构,制订帮教措施,落实帮教资金,大力开展“一帮一”活动。
2、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和农村新能源建设。一是重点实施小型水陂、小水渠、小河堤、小山塘、小水窖、小机井、小泵站等农村“七小”水利工程建设。总投资1300万元,计划三年内全部用于“七小”水利工程建设。二是加强以沼气为纽带的“猪一沼一果”建设工程。充分发挥沼气池的作用,推广“改水、改厕、养殖、沼气”“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加大对农村建设沼气池的资金扶持,使每农户都能建设沼气池并充分使用。三是用现代化的手段装备农业,大力加强生态能源、防汛防灾、动植物防疫、农机推广建设,使农业防灾能力得到大力加强。
3、加强农村交通、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网化建设。抓好农村渡改桥和通村公路建设,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的步伐,全面实施“村村通”公路建设。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加大农村线路改造,增容改造力度,保证电力充足供应,重点抓好古龙岗110kv变电站和小山35kv变电站改造工程,切实提高电力保障水平。三是进一步加快“通讯村”“宽带村”的步伐,逐步完成“通讯村”工程,加大对重点示范村的“宽带村”建设,努力实现“村村有”电话、村村有网络”的新农村景象。
六、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不断完善社会公共事业,强化农村公共服务能力
1、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优化城乡教育布局,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强农村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和“新农村、新校园”建设工程,着力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和老师不足的问题,建立县城教师下乡支教制和农村老师县城跟班学习制。同时设立扶贫基金,解决农民子女和贫困生入学困难。
2、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三级卫生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补助标准,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加强以乡镇为重点的农村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水平。不断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增强公共卫生应急服务能力。
3、加快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构筑农村公共文化事务体系。一是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二是树立品牌意识,努力培育、发展乡镇特色文化,逐步实现“一乡一品”的文化格局。三是积极组织开展送科技、送文化下乡活动,引导农民学科技、学文化,增强致富本领和转岗转产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