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驻华大使见证中美关系起伏
2009-05-21
张 伟
他们的事业在中国达到巅峰
5月1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提名犹他州州长、共和党人洪博培为新任驻华大使。洪博培不仅会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还收养了一名中国女孩。纵观历史,历任美国驻华大使中的许多人,要么是多年与中国事务打交道的职业外交官,要么或多或少的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少人还取了颇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中文名字,如,清朝时期的驻华大使顾盛、蒲安臣、柔克义;民国时期的驻华大使芮恩施、马慕瑞、高思、司徒雷登;新中国时期的驻华大使恒安石、洛德、李洁明、尚慕杰、雷德……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就出生在中国:司徒雷登1876年出生在杭州、恒安石1920年出生在山西汾阳、李洁明1928年生于青岛、芮效俭1935年出生在南京……
在不少美国驻华大使的事业巅峰时期,都与中国有关:司徒雷登事业的顶峰是创办了燕京大学;恒安石年轻时曾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加入游击队;洛德是1972年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代表团中最年轻的外交官,在随专机飞过喜马拉雅山时,因为坐在专机头一排,被称为“第一个进入新中国的美国外交官”;而伍德科克是中美建交谈判美方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因其在中美建交谈判中的关键性作用,被国务卿万斯称为“我们杰出的大使”……
司徒雷登:一介书生误入政坛
1876年,司徒雷登生于中国杭州的一个美国传教士家庭。司徒雷登从小跟奶妈学说的是杭州话。他的父母和弟弟都安葬在杭州,司徒雷登自称是一个“籍贯浙江,生长于杭州,祖墓在西湖”的人。
1919年至1946年间,司徒雷登创办并长期担任燕京大学的校长和校务长。这期间,他曾明确支持中国人民的“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抗日战争期间,司徒雷登被作为“敌方人员”投入日本人的监狱。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次日,被关押3年的司徒雷登获得自由。随后,司徒雷登开始筹备复校事宜。就在燕京大学的工作即将步入正轨之时,1946年7月11日,司徒雷登突然离开了燕京大学,出任美国新一任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本是一介书生,与美国政界没有什么太大的瓜葛,能够出任美国驻华大使,全因当时正以总统特使身份调处国共两党纷争的马歇尔。
1946年5月间,司徒雷登在美国为燕京大学筹款完毕后,由上海登陆回北平,顺道看望蒋介石夫妇之时,偶然结识了马歇尔将军。此时,前任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因在斡旋国共内战之时偏袒国民党,而声名狼藉,竟于1945年11月不辞而别。由于蒋介石心仪的美国驻华大使人选魏德迈是一个死硬的反共分子,与蒋介石走得太近,遭到中共方面反对。一时间,美国驻华大使的人选成了美国政界的一块烫手山芋。
马歇尔认为,司徒雷登对中国的情况非常熟悉,也有相当广泛的社会关系。内战爆发前,率中共代表团驻南京与蒋介石周旋的周恩来与司徒雷登也有过交往。1945年9月,司徒雷登在重庆参加抗战胜利大会,见到了正在重庆进行国共谈判的毛泽东。席间,毛泽东告诉司徒先生,“延安有许多你们燕京的学生”,司徒笑着说,“我了解”。
在蒋介石执意发动内战后,司徒雷登与中共的关系日益疏远。即使如此,美国驻华大使馆的许多雇员仍然对司徒雷登的任命心怀不满,认为在中国桃李满天下的他过于亲近中国,无法保证美国的在华利益。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之时,司徒雷登率领“北约”组织所有国家的大使,都没有随国民党政权南撤,而是企图凭借其在中国各界的影响,私下与人民政权接触。无奈此时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已定,蒋介石也公开声明说不欢迎他去台湾。司徒雷登只好“夹起皮包走路”。
老布什:后悔错过毛主席的邀请
1974年8月9日,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后,乔治·布什偕夫人来到北京,出任美国驻华联络处第二任主任。在此期间,布什积极参加各国驻京大使馆举办的国庆活动。他认为,这样可以“多让别人感到美国人在北京的存在”。布什回忆:“我收到的第一份邀请来自阿尔及利亚使馆。当我们在霍尔德里奇夫妇陪同下走进招待会场时,房间里引起一阵窃窃私语。美国人出现在北京的一个外交招待会上!但是,情况不久就恢复了正常。外交的坚冰打破了。从这次开始,出席招待会成了我们的例行公事。”
1975年10月21日,布什陪同再次访华的基辛格拜会了毛泽东主席。会谈临近结束时,毛主席把头转向布什,“这位大使,为什么不到我这里来做客?”布什连忙回答说:“非常荣幸。但我怕您太忙。”毛泽东说:“噢,我不忙,我不管内政,我只看国际新闻。你应该来我这里做客。”当时,布什只将毛泽东主席的邀请当作了外交辞令。毛泽东主席逝世一年后,布什夫妇再次访问中国时,曾向一位中国官员重提毛泽东的邀请。“你应该按你的本能行事”,这位官员告诉布什,“我可以肯定地说,除非是出于真心,主席决不会发出这样一种邀请的。”
今天当人们提起布什在北京的外交官生涯,最为津津乐道的就是布什夫妇骑着自行车穿行于北京的大街小巷,还有对“北京烤鸭”的情有独钟。布什夫人曾对朋友们说:“假如问我同布什婚姻生活中最愉快的时光,那就是派驻北京的那些日子……”
恒安石:仰慕王安石的美国人加入中国抗日队伍
美国第二任驻华大使恒安石,1920年6月1日出生在中国山西省汾阳县,恒安石用中文称其为“汾州府”。对于他的这个中文名字,恒安石曾说,“恒”这个姓来自他父亲,至于为何取名“安石”,则是因为“我喜欢阅读中国历史,很仰慕北宋时期锐意改革的名相王安石。发现安石和我的英文名Arthur发音相近,于是,我自取中文名安石。”
1940年9月,在美国完成学业的恒安石回到中国。当时的北平已被日寇占领。恒安石不仅没有撤离,反而在父亲曾经任教的“华文学校”学习中文,还在北京的“辅仁男子中学”担任英文教师。“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恒安石被日本人作为“敌国国民”逮捕,送往位于山东潍县(今潍坊)的集中营。1944年5月,恒安石成功越狱,加入附近一支抗日队伍“山东挺进军第15纵队”,在高密和昌邑一带打游击。恒安石回忆那段岁月时说道:“如果当初我们能和八路军联系上,就会加入他们。那样,我们就能经由他们所建立的安全通道被送至延安或其他地方后返回美国。我所在的这支队伍不具备让我们离开山东的条件。所以我只得与他们呆在一起直到日本投降。”
日本投降后,恒安石留在中国,为“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工作。1946年,恒安石结束了在中国6年的传奇经历,回到美国。回国后的恒安石通过了国务院外交官资格考试,先后在中国香港、日本、缅甸等地的美国外交机构工作,还担任过美国驻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等国的大使,是尼克松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主要智囊之一。
1981年,恒安石在黑格国务卿的极力推荐下,担任美国第二任驻华大使。在北京任职期间,他首创与使馆人员家属举行每月一次的碰头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恒安石担任大使期间,中美关系曾一度紧张。恒安石认为,中美关系严重倒退,不利于美国对抗苏联的战略利益。他诙谐地对友人说:“如果中美关系降级,我这个驻华大使不就当不成了吗?我当然要极力防止出现这样的情况。”促成了中美“八一七公报”的出台,恒安石的积极态度和耐心发挥了正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