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对教师的科学管理
2009-05-21张国军
张国军
全国有多家新闻媒体对中小学教师的从业状况、心理健康状态进行了调查: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不良率高达60%左右,他们普遍存在急躁、易怒、敏感、自卑、敌意、焦虑、嫉妒等心理障碍。这种状况迫切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特别是教育的领导者的重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负担过重是主要因素。如何从根本上人手切实做到减轻教师负担,实现各级学校领导对教师的科学管理呢?
第一,学校领导者对教师的管理观念需要变革
首先,教育的领导者要改变过去的官本位思想,不仅从思想上更要从行动上,切实把自己划入普通教育者的行列。领导者所担负的职位工作只是教育工作的分工不同,都是为教育工作而奋斗的普通一员,所不同的只是责任更重要,工作更辛苦。身为领导者应处处以教师的利益和教育工作全局为根本出发点,为全体教师服务,不是高高在上的官,必须接受群众的监督,减少官僚主义行为。
其次,教育领导者要转变管理思想。比如在教师的管理中过分强调的考核、严格的规章制度、评估、比较等措施,这些常规管理方法,在一定时期有其一定的作用,而过分强化,当作唯一的手段,势必忽视教师的心理感受和人格尊严,给教师造成心理压力。这就需要实现由简单粗暴的、漠视教师人格尊严的、压抑的、过度监控与考核的管理思想转变为科学的、民主的、以人为本的、充分尊重教师人格的心理感受的管理思想。
再次,教育领导者应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更新知识,研究国内外最新的教育观念,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让自己始终是教师业务上的指导者、人格上的影响者、生活上的知心人。
第二,制定“激励措施”,以关爱教师为出发点
首先,要掌握教师特点,准确引导激励。行使激励措施,目的在于引发教师上进心,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在工作中做出更突出的成绩。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对每个教师的心理状态、意志情操、性格特点了如指掌,才能准确行使。教育是教师奉献爱心和情感的工作。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特别重面子、脸皮薄、自尊心强、注重尊严、注重别人对他的评价,乐于显露自己的一技之长。因此,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要细致入微,挖掘其潜力要适度,要从关心教师的生活、身心健康入手,激励教师要以理解、宽容和关爱为出发点。
其次,联系教学实际,适时恰当激励。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搞好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所以恰到好处地激励教师搞好教学工作是领导者的艺术能力的体现。要激励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勤奋自学、厚积薄发、探讨教学方法。多发现和利用他们的有利因素,激励其上进心,培养强烈的竞争意识,全面提高工作效率,使其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再次,讲究方式方法,提高激励效益。要达到激励的预期目的,必须做到方法灵活新颖,适度可行,不搞模式化,不随意盲从,随时掌握教师的心理反应、情感变化,防止出现不必要的逆反心理和失落感。在日常工作中,对教师的教学或其他工作要及时引导,恰当点拨,并做到发扬民主而不独断;态度积极而不生硬;生活贴近而不疏远;热情交心而不冷谈。采用这些管理方法和态度,广大教师就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竞争上进。
第三,处理好领导者和教师的人际关系
首先,领导者应重视人际关系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社会学理论强调,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是互相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校长和教师的交往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人性关系或个性心理关系。它以情感为基础,具有普遍性、平等性,是最基本的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以人际交往的诚实态度和互相信任为前提形成的。以团体中信任、融洽、协调心理相容为特征,在教育团体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上下齐心、相互信任、相互关心、互相激励融为一个整体,就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产生1+1>2的效应。因而,在学校管理中,领导者不仅要规范学校的管理,“以理服人”,同时要注意人际关系在调动教师积极性上的作用,多渠道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次,领导者应确定同教师的平等观念。公正、廉洁、以身作则,保持心理平衡是关键。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自身要廉洁,不搞特殊化,表里如一,严于自律,这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力量源泉。同时正确处理表扬与批评,克服求全心理,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坚持多表扬、少批评,多接近、少疏远。如确需批评要选择场合,运用肯定批评鼓励的方式,尊重教师的人格,保护教师的自尊心。
最后强调的是要把重视人际关系作用的工作方法与那种以利己主义为原则,以小恩小惠、拉拉扯扯、丧失原则为手段,以谋取个人私利和小集团的狭隘利益为目的的“庸俗关系学”的“拉关系”区别开。要在抓好制度建设的同时善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培养其参与感和归属感。增强敬业精神和集体精神,关注其福利待遇、文体活动、家庭问题、后顾之忧等。促成人际关系的和谐,充分调动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现教育领导者对教师的有效的科学管理,达到确实减轻教师的压力,保障广大教师在和谐、融洽、心情舒畅的环境下开心工作,从而保证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