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改革初探

2009-05-21

中国大学教学 2009年4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改革

曾 刚 孔 翔

摘要: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所有专业和部分经济与管理专业开设的重要课程,本文结合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根据新时代、学科发展趋势和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探索了适应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高校经济地理学课程內容的基本框架,作者认为,新的教学体系应以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空间尺度依次展开为逻辑主线,构建课堂教学的核心模块,辅以精心安排的课程实践和讨论环节。在教材内容取舍上,应根据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着力帮助学生学会以经济学方法认识地理问题、以地理学视角观察经济问题,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改革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学科专业介绍》中将经济地理学列为地理学所有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同时,还有不少学校在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开设了经济地理课程。因此,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需要和满足经济地理学理论发展的专业要求,推进经济地理学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对于提高相关专业学生对经济地理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应用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结合华东师范大学现代经济地理学主干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了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的我国高校经济地理学课程内容改革的基本问题,意在抛砖引玉,为提升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质量服务。

一、高校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关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大多数学者认为,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异现象及其形成机制,进而为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优化提供理论指导。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类经济活动的内在运行机制存在着显著差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视角因而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与时俱进。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则使中国经济在全新的制度环境下与全球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新的时代背景、新的学科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在客观上也推动了中国经济地理学课程内容的改革。

全球化、知识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构成了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和计划经济时代在相对封闭的国内环境下发展经济不同,开放已使中国经济深刻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之中,而全球范围内要素分工的发展和国际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新趋势,使分析和解决中国经济布局问题必须与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知识经济凸显出技术等知识资源在国际竞争中的核心地位,充分认识技术资源创造、流通的空间过程,对于研究中国经济的地域差异和发展演变规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不能深刻认识全球化的内在机制和深刻影响,就难以真正把握当前中国经济的空间分异规律;不能对区域知识创新与扩散的空间过程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就难以找到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途径和措施,要提升学生学习经济地理学的兴趣,就必须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当前中国和世界经济空间布局的图景及其变化规律。因此,新的教学内容不仅必须改变过去以生产布局为核心,而以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为核心,而且必须重视宏观尺度上的解析,帮助学生把握全球生产组织的新特点和经济空间格局形成的新机制,进而逐步展开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和微观尺度的区位分析。

纵观近年来国际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来自主流经济学家和来自地理学家的研究成果都比较丰富。其中,地理学家开始关注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柔性专业化、网络与根植性、集聚与集群、区域管制等概念频繁出现于国际主流地理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讨论之中。而经济学家则侧重于空间分布和均衡的经济学研究,强调收益递增、运输成本和贸易、互相依赖等概念。经济地理学这一发展趋势不仅反映了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深入发展的时代要求(例如国际贸易与区位研究、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等),也更加彰显经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特色和优势。高校教学内容的取舍必须充分反映学科研究前沿进展,必须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着力提高学生运用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经济地理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区域制度和社会文化环境的阐释,更充分地体现经济地理学综合性学科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具体区域的经济发展问题。

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要求经济地理学应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是发展个性以及见之于行为的独立性。因此,在经济地理学教学中,应注意批判性地引入前沿研究成果,引导学生对热点问题展开争辩,鼓励冒尖并容忍学生在探索中犯错。培养复合型人才,则必须针对现实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行业界线开始减弱,高校课程教学内容必须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进行科学定位。为此,必须在讲深讲透经济地理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意引入经济学等相近学科的理论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还必须联系社会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灵活的思维方法和独立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从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要求与高校有限的课时存在矛盾的现实出发,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着眼于新的时代特点、学科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要求,经济地理学的教学内容必须进行调整和改革。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经济地理学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我国几十所高等院校的地理系和部分财经类院校开设了经济地理学课程,各高校的学生来源、培养目标以及对经济地理学的教学要求(难易、宽窄、重点等)各不相同,客观上并不存在着一个统一、规范的经济地理学教学模式,不能简单地照搬其它高校的教学内容,必须因地制宜。但另一方面,各相关高校又都必须展现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适宜性以及研究方法、手段的先进性、灵活性,达到培养创新型与复合型人才的目的。为了适应华东师范大学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国家、上海市人文地理学重点学科的要求,我校经济地理学教学改革确定的基本目标为: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必须帮助学生,认识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和新时期区域间分工与合作的新形态,正确分析和解决当代经济地理问题,并初步掌握对现实区域经济活动进行空间布局规划以及制定优化方案的能力。此外,基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巨大资源环境约束,本课程还应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内涵。

二、适应经济地理学教学改革目标的内容

体系设计

基于对经济地理学教学改革背景和目标的分析,我校初步设计了新的经济地理学教学体系,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一新体系以宏观、中观、微观依次展开为逻辑主线,构建课堂教学的核心模块,辅以精心安排的课程实践和讨论环节。在教材内容选取上,重视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1课堂教学核心模块的设计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点,在有限的学时内,要同时完成对基本理论和前沿研究进展的讲授,就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笔者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不断发展,经济活动组织形式柔性化、虚拟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不仅导致经济活动的内容发生变化,而且还导致时空规律发生变化,经济地理学成为地理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其教学内容更新的压力加大、速度加快。然而,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活动的空间演变规律各异。将其纳入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活动地域空间分异规律,掌握其分析方法,提高他们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经济地理学教学中,不仅应该帮助学生掌握传统区位理论的分析方法,而且还必须深入剖析当代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此外,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融合而成的交叉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更多地吸收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提高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方法分析空间经济活动现象的能力。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初见成效,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也已基本形成,西方国际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在我国国内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解释问题的效力不断提高,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三个空间尺度分析现实经济地理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领会交叉学科的优势。有鉴于此,新的教学内容体系除导论和方法论外,共设计了宏观尺度经济地理学、中观尺度经济地理学和微观尺度经济地理学三个模块。具体安排如下:

(1)宏观尺度的经济地理学。主要结合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借鉴国际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剖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的内涵、特征、经济效应及其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区域间分工、竞争、合作与协调及其对全球产业转移的影响。

(2)中观尺度的经济地理学,主要基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分析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探讨经济区和经济区划的研究意义与新的时代内涵,重点介绍新产业区的相关研究成果,阐述产业集群在优化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3)微观尺度的经济地理学。主要从传统经济区位论入手,介绍区位研究的一般方法,进而以跨国公司及其全球经营战略为重点,评介现代区位理论特别是跨国公司多部门、全球范围区位选择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根据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现实,引导学生分析R&D布局以及金融、信息企业的区位选择等现代服务业区位问题。

笔者认为,全球化、区域化及其地方产业响应是宏观尺度模块的教学重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和新产业区是中观尺度模块的教学重点,现代区位论和跨国公司、现代服务业区位选择是微观尺度模块的教学重点,上述三个模块既涵盖了传统区位论、经济区划、产业布局等基本教学内容,又包涵了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进展,与现代经济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便于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方法分析空间经济发展问题,避免过去用微观经济理论、方法分析中观、宏观尺度经济问题的常见错误。同时,三个模块各自的教学重点突出,与当今全球和中国经济地理热点问题联系紧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组织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和实习考察。

导论和方法论也是经济地理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导论主要介绍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发展历程、相关基础知识和课程教学体系。方法论主要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大教学模块的基础上,归纳经济地理研究的一般方法,并结合经济地理学现代研究方法,进一步分析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争辩和发展趋势。

华东师范大学的教学实践表明,核心模块的设计着眼于对基础理论和热点问题的介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能力,体现了经济地理学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教学效果良好。当然,由于新的教学内容吸收了国际经济学、社会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教师组织教学的难度、学生学习难度都进一步加大,要素分工与贸易投资一体化、全球价值链与全球产业转移、新产业区与产业集群、跨国公司总部、制造基地和R&D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区位选择成为教学的新难点。通过教师培训或自学提高,根据教师特长,对教学组内部各教师的教学任务进行合理分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强化学生课余自学也就成为新时期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必须注意的问题。

2课程实践与讨论环节的安排

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研究型学习和创新性思考能力的现代地理学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出发,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特别重视提高学生对地理学基础知识的领会和综合运用能力,注重经济地理学理论与现实区域经济现象分析的结合,注重经济全球化趋势与区域内涵式发展主观诉求的结合。教学组还特别重视结合长江三角洲、上海的区域经济发展实践,开展案例教学。通过组建学生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开展课堂内外的集体讨论,组织学生到上海及周边地区工业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跨国公司总部进行参观考察,吸收部分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

为了充实三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教学组对各模块分别设计了研究案例、课堂讨论议题和实习基地。例如,“纺织业全球产业转移”、“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等为宏观尺度模块的案例和讨论主题;“张江高科IC产业集群发展”、“上海紫竹科学园校区、园区、社区互动机制”等为中观尺度模块的教学案例、讨论和野外考察主题;“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区位选择”、“上海创意产业发展演变”、“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则成为微观尺度模块的教学案例、讨论和参观内容,从教学效果看,案例、讨论和实践教学不仅深化了学生对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的认识,也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对经济地理学学习研究的兴趣和习惯,并为学生个人未来的择业、发展提供了部分帮助。

3课程教材的选取

由于新的教学内容体系目前还处在试验阶段,并没有完全适合的配套教材,只能选择相对合适的参考教材。根据教学重点内容取舍的差异,英美诸国使用的经济地理教材可分为理论分析型、部门分析型、实际问题型和综合型四类,国外采用实际问题型和综合型教材的高校较多,与我国经济地理学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接近。因此,我们将De Souza和Stutz主编的《世界经济:资源、区位、贸易和发展》(1994年版)以及Berry主编的《全球经济;资源利用、区位

选择和国际贸易》(1993年版)、PeterDicken主编的《全球转移:经济活动的国际化》作为重点推荐的国外教学参考书。在国内教材方面,李小建主编的《经济地理学》和杨万钟主编的《经济地理学导论》一般被认为是两部较好的、适于我国高等院校地理专业学生学习的教材,且两书在研究对象、体系、内容和结构等诸方面各具特色。考虑到前者的编写思路和内容选取与我校的经济地理学课程改革思路比较一致,我们选择其作为主要的国内教材,同时注意在基础理论教学中补充《经济地理学导论》的部分内容。此外,我们还推荐国内优秀人文地理学专业博士论文以及发表在经济地理类、区域经济类重点学术期刊的优秀论文供学生参考阅读,受到了学生和国内外同行的好评。

三、新的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体系的特点和优势

新的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体系突出了模块化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教学,这样的安排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促进了经济科学与地理科学的融合。高校经济地理学教学必须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地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分析和解决经济生活中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问题。教学内容涉及的当代经济活动特征、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集群与新产业区、区域创新体系与技术扩散、跨国公司和产业发展等都不仅是地理问题,也是经济问题,以地理学为基础,吸收经济学研究成果,分析这些经济热点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逐步学会以经济学方法认识地理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从地理学的视角观察经济问题,真正体现地理学、经济学这两个学科的有机融合。

二是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一新体系着眼于新的时代特征,以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为分析对象,注重案例教学、集体讨论和实地考察,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以致用。

三是较好地实现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空间尺度区域经济活动规律的系统集成。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空间尺度渐次展开教学,不仅使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而且还使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有效地避免了师生盲目套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解释经济活动空间格局的问题,强化了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的科学性。

[责任编辑:陈立民]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改革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结构设计例谈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
设计问题链 变告诉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