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生互动与教学价值实现
2009-05-21熊匡汉
熊匡汉
摘要:师生互动指在师生之间发生的各种相互作用和影响;互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价值,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师生互动是形成和实现教学价值的基本途径,因此,加强师生互动,创新互动模式,提高互动效果,是高校“质保”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师生互动;本质;意义;价值实现
2009年初,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评论:“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是师生之间最基础的互动模式。”袁驷认为,师生互动不够是学风不好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他呼吁:要加强师生互动,加强学风建设。袁驷指出的问题,应该说在我国大陆高校普遍存在,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囿于篇幅,本文仅就师生互动的本质、意义及其与教学价值的关系做一些探讨。
一、师生互动的本质及其意义
师生互动问题引起我国大陆一流大学领导的高度关注,这除了说明它已成为一个“问题”外,还充分说明这个问题本身具有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是由师生互动的本质和它在教学价值转移、形成和实现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所决定的。
1师生互动的内涵和本质理解
互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往返活动与沟通。互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互动是指一切物质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狭义的互动主要指在一定的情境中,人类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发生的各种情形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互动既可以指人际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可以指在一定情景中人们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之间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改变,从而表现为一个包含互动主体、互动情境、互动过程和互动结果等要素的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系统。”作为人际互动,必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发生的能动反应,一个个体不可能产生这种反应。但仅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客观存在,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和发生交互作用,也就不可能发生相互影响,同样谈不上互动。
师生互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是在师生之间发生的各种情形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为实现教学价值而发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因此,在本质和内涵的理解上,对师生互动应把握以下几点:
(1)师生互动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的一种人际互动,在互动中双方同等重要,互为主客体。但在互动的具体情境中,由于双方的社会角色定位的差别,教师一般应负主导责任。
(2)师生互动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既不是教师对学生、也不是学生对教师的单向施予,单向影响。同时,这种双向的影响和作用不是一次完成的,是一个长期循环往复的过程。
(3)师生互动是一种高度复合的交互系统,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内容、各种层次的动态与静态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其中为实现教学价值而发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居于核心地位。
2师生互动的意义
有不少学者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等方面探讨了师生互动的意义,具有较好的启发性。归纳起来,师生互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1)体现教学主体的平等性。师生互动在一个层面上反映着时代的进步,教学思想的进步。进步的标志是师生平等,本质体现是人的平等。这种平等的巨大意义在于使教育对象获得全面发展的充分条件。因为师生平等破除了千百年来存在的“教师中心”的清规戒律,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取得一方主体地位。没有师生平等,就没有师生互动的可能;没有师生互动,就不可能有效地实现各项教学价值;不能有效实现各项教学价值,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如学生主体品格价值的实现包括形成健全人格,培养民主意识,加快社会化进程等,既是教学工作的一项首要任务,也是时代进步的要求。实践证明,没有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同时包括教师指导下的生生互动教学),这样的任务和要求都不可能顺利实现。
(2)遵循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师生互动还在另一个层面上反映着教学科学的进步,对教育科学规律的遵循。“教师讲,学生录”,这种灌输式教学也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教学习惯。但现代科学证明,教学是师生之间进行的独特的心智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过程。教学价值的实现过程则是一种学生主体以内化知识为基础,培养能力、养成品格和训练方法的过程。这意味着教师主体的施教内容要成为学生主体的“内化”内容,必须以师生互动作为连结的桥梁。同时,也只有通过互动,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教师才能了解和掌握学生“内化”教学内容的多寡和程度。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只有师生互动教学,才是真正遵循教育科学规律,采用科学教学方法的教学,也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培养,更有效而全面地实现各项教学价值。
二、师生互动与教学价值的关系
1师生互动的主要出发点是为了实现教学价值,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
教学价值包括“知识价值、能力价值、品格价值和方法价值”。追求价值是人们产生行为的内在动因,实现教学价值是所有师生互动行为的基本出发点,实现教学价值的最高目标是实现教学终极价值,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尽可能全面的发展,成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人才是全部教学活动的价值的最高、最集中的表现”。如果离开实现教学价值的需要,特别是终极教学价值的需要,教学就会成为没有目标的教学,师生互动也会成为没有意义和缺乏正确导向的互动;没有意义和缺乏正确导向的师生互动既不应发生,也没有讨论的意义和必要。
2师生互动的过程是教学价值的转移和形成过程
实现教学价值是师生互动的出发点,师生互动的过程也就必然成为教学价值的转移和形成过程。换言之,教学价值的转移和形成有赖于师生互动;没有师生互动,教师的施教便会成为一种单向输出活动,就谈不上教学价值的转移和形成。
教学价值是如何通过师生互动过程转移和形成的呢?现代教学价值体系论认为,知识价值是最明显的教学价值,是实现其他教学价值的基础。首先,知识是客观对象的反映,具有客观对象性;同时知识的形成又是人的能力、品格、方法等主观因素渗透努力的结果,是人的抽象思维的凝结物、人的心智成果,因而又具有主观内涵性。不仅如此,知识还具有层次性、系统性、经验性、隐含性、疑难性等特点,所以,知识的掌握除了必须具备相应的抽象思维能力和一定程度的心智水平外,还有赖于实践经验相对丰富和知识“先得”者的导引。导引不仅有利于节省掌握知识的时间,而且有利于解决掌握知识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这也是人的有限生命周期和知识的使用预期提出的客观要求。在教学互动的师生两个主体中,显然多数情况下只有教师主体才具有导引学生主体的条件。教学过程即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求结合的过程,由于教学价值各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性,所以,教师导引、师生互动的教学过
程不仅成为学生主体内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他们将这些知识蕴含的能力、品格、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品格、方法的过程。但又因为教学价值各构成要素还分别具有自身的形成特性,因此,某些能力价值的形成还需要特殊的培养过程,品格价值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养成过程,方法价值的形成需要专门的训练过程。总之,教学价值所包含的知识价值、能力价值、品格价值和方法价值的转移和形成过程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奇妙性,只有师生互动,才能提供顺畅的实现途径。
3师生互动的效果可通过判断教学价值的实现程度加以检验
由于教学价值的“内隐”性,因此,师生互动的实际效果如何,不能依教师直接主观判断而定,必须经由一种“外显”的方法才能判断。“外显”的方法就是学生主体将教师传递的教学价值的“内化”程度做出判断并加以反馈的方法。比如:
(1)即时反馈法。师生互动过程多数情况下表现的不仅仅是教学信息在师生主体间的交流过程,同时还是教学价值转移和形成结果的检测过程,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当场提问、当堂测验、学生的现场操作演示等都是即时检验师生互动效果的常用方法。需要注意的是高校教学过程中即时检测师生互动效果的方法不但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而且应当与这一层次学生的学业、思想、心理等水平的要求相适应。
(2)评教反馈法。由于课堂教学目前仍是高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因此,师生互动过程主要应该体现在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这一过程教师作为教学价值的转移者,学生作为教学价值的被转移者或接受者,教师主体的教学有无价值,只有学生主体才真正具有发言权。因为学生参与教学价值的转移过程,是一种心理体验和“内化”的过程,这种过程毫无疑问旁人是不可能代替学生个体去实现的。因此,学生评教的结果,实际上反映的是学生主体对教学价值实现程度的判断,也就是对师生互动效果的判断,
(3)作业反馈法。包括纸质的、电子的或其他形式的作业,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学生主体对某些教学价值的“内化”程度,而且可以了解他们对已“内化”的知识的运用水平,如相关能力的提高水平,方法的掌握水平,创新水平和品格进步表现等,因此,教师适当布置作业,认真批阅作业,既是一种新的师生互动过程,同时也是对原有的师生互动效果最有效的检验办法,需要注意的是作为高校学生的作业题应当带有一定的研究性、设计性要求,尽可能避免“重抄性”、验证性作业。
三、创新师生互动模式,形成良好互动风气
1目前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目前,师生互动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清华大学教学研究所做过一项调查,该校有30%的学生反映:他们从来没有得到过教师对其学习状态或表现给予任何口头或书面的反馈。美国大学联盟发起的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有五大类指标,其中的四大类指标清华和美国顶尖大学不相上下,是在师生互动这一项指标上,清华比美国的大学有显著差异。笔者2008年3月对暨南大学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有30.8%的学生从来没有得到过教师对其学习状态给予任何口头、书面或电子信息的反馈。
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从表象看,既缺课堂互动,又缺课外互动;既缺教师主动组织的互动,又缺学生主动要求的互动。虽然有部分教师乐于开展师生互动,但总体讲互动的方法都比较传统简单,与现代大学教学的层次要求和学生的兴趣特点不太相适应,难以达到充分实现教学价值的目的。
师生互动存在问题的主观原因有传统教学观的影响和制约,对互动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缺乏政策、制度、激励机制等;客观原因主要是师生比过大和学校工作重心偏移。
从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看,教育教学过程的探讨和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其中,建立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互动是核心所在”。因此,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2创新师生互动模式,保障教学价值顺利实现
由于每项教学内容的独特性和相异性,因此,教学领域不可能找到“万能”的师生互动应对模式,但是,从事物的共通性和解决目前师生互动存在的突出问题的策略两方面思考,提出一些新的师生互动模式的构想并非是没有意义的。例如:
(1)双向主动模式。“师生互动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特性。”但在教学现实、特别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互动欠缺现象,因此,在加强师生互动宣传学习、提高对互动性意义认识的基础上,倡导构建一种课内课外师生双向主动互动模式,将有助于解决目前互动不足的某些问题。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激发师生主体互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价值实现率。
(2)实践创新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带有研究性、设计性、训练性等教学性质。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有时不仅是师生互动,还要生生合作,生生互动。如有的高校组织学生创业园,准记者营,模拟法庭等,都属于这类模式。这类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教学价值的创新率。
(3)多途反馈模式。这里讲的反馈既指学生对教师主体教学信息的反馈,也指教师对学生“反馈”的再反馈,反馈体现互动,互动必须运用反馈,只有反馈才能对教学价值的实现程度提供及时的检验,反馈的途径有语言的、印刷文字的、电子媒介的等多种。其中电子媒介为师生互动、为反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的现代手段,常用的有E-mail、QQ、MSN、网络电话、手机短信等等。反馈要用多途模式,是因为它具有互补的功能;否则,就难以适应各个学生个体、各种教学内容的千差万别的实际需要。
3建立互动激励机制,形成良好互动风气
由于政策、制度、激励机制等原因引起的师生互动不足,应当通过完善政策、制度、机制等办法加以解决。如可将师生互动列为教师业务培训、工作考核、教学评价、教学奖惩及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等内容,上升到政策和制度层面加以引导鞭策,以促进形成一种师生间的自觉互动习惯和乐于互动的良好风气。师生乐于互动的良好风气既是一所高校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的突出反映,也是顺利实现教学价值的极为宝贵的资源。
[责任编辑:杨裕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