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的润格与润格的变味
2009-05-21个三
个 三
润格一词,专用于书画圈,是指书、画、篆刻家出售作品所列价格标准。润格又称润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如写文章所得的稿酬一样。
“润格”一说,究竟起源于何时,笔者尚未考证。早在明代,唐寅有诗曰:“不炼金丹不坐禅,桃花庵里酒中仙。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可见“画家”唐寅可以卖画营生,自食其力,按今天市场经济时代的俗话讲,就是以自己的产品换取自己的生存条件。清代郑板桥的润格有如下内容:“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凡送礼、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帐。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言也。”现、当代,康有为晚年以卖字为生,他的润格则特别声明:“寿屏文,不撰不书……纸破不赔。”丰子恺曾公开自定润格:“漫画(一方尺以内)每幅三十二万元,册页(一方尺)每幅三十二万元……属件先润后墨。”可见“润格”之词之事,从古至今就有,也是书画艺术家得以立命安身、明志拒俗的具体手段与方法;另一方面,这也是社会各界尊重艺术家劳动的表现。公开的润格。一则可以维护艺术品市场的平稳、有序发展,二则可以维护艺术家的权益。
古今润格的发展大致有哪些变化呢?
从历代留下的润格故事来看,润格多是作者自定的。早期定润格的人都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通过某个民间或官方的协会、机构来认定的“家”,也没有任何官方组织来规范他们的润格,他们只是被当时社会民众所认可的、书画方面的“方家”,他们在书画方面的成就得到的是民众的、相对普遍的认可与喜爱,当然,也可能是某些个人的特别所好,卖家认可他们的“名”或“艺”,买家与卖家是相对比较彻底的愿打愿挨的关系。至今天,“润格”已发展成为书画界对外销售作品的游戏规则。
当下。由于市场经济、信息社会的日益发展,已经从多个方面影响了书画艺术家的润格,书画家的润格已不再是自己关起门来定这么简单了。首先,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官方”或“民间”协会(主要是“官方”协会垄断),并且这种协会还等级“森严”。一个“玩”艺术的人,只有通过各种各样(手法、手段不一)的游戏,才能进入协会,进入协会后,就可以称“家”了,如果你不“游戏”,不进入这个或那个协会,纵使你艺术水平再高,也是称不得“家”的。称不得“家”,那么,就影响你润格的制定,这是各种协会(主要是“官方”协会)的垄断地位与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造成的必然结果,协会的垄断地位对信息发布事实上实施了软性垄断。媒体的力量真是太大了,今人将前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句子改为了“酒香也怕巷子深”,就是说今天的酒卖得好不好与酒香不香已关系不大,甚至有人说“有或无,媒体说了算!”看似有些霸道,想想也真是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媒体不对一个事件进行关注,很难成为民众的普遍话题,对大部分民众来说。发生的事件就永远是“无”的概念,没有媒体的信息,人们就只能在“山中”悠闲地吟咏“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了。归根到底,协会与媒体合力,能很轻松地左右“家”这个衔头,也就是左右一个艺术家的“名”,这“名”已远不是润格发展初期时那种民众对“书画家”朴素认识的积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更多的是以一种外力形式强势“进村”,百分之九十九的艺术家都是被动的,被牵着鼻子跑。搞艺术的没有了名,也就没有了利,这是最自然不过了的,没有利,还说什么润格?“皇帝的新装”会穿得很苦涩。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润格”已彻底颠覆了古时“润格”的内涵。由立体变成平面,由厚重变成单薄,也已经丢掉了那份清高与闲适,变得势利与贪婪。
既然社会发展了,那就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哲学家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存在就是合理”的名言,为艺者不可不鉴。如何鉴?那就得认真分析是哪些主要因素在影响当代润格。除了上面所说的得向协会与媒体索“名”外,还有许多因素可以提升“润格”的档次,据笔者粗略总结,录下几条供各位君子参考:第一、要占一个好码头。譬如在各种协会捞得一官半职,譬如在某个“专业”的机构中,譬如在好的行政机关、好的位置,譬如呆在县市不如呆在省城,呆在省城又不如呆在京城等等。业界流行说某某人花几百万去捞一个主席或副主席干,说明其中是有利可捞的,有机会一定得削尖脑袋住里钻;第二、要多与“大家”与“官员”结交,拜师称兄,借力打力,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第三、要多多培养自己的“粉丝”,构建自己的势力范围。培养粉丝得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能唬住人就行),不要找比自己厉害(主要是不信服自己)的人是一个原则。除借其它力量外,课徒是一个好方法,要相信:学生一般不说老师的坏话;第四、得注意自己的行头。譬如要留长发。譬如在适当场合要摆架子,总之。就是要让人觉得你很艺术,很高尚,很有钱,很了不起;第五、利益不要独享。交几个(多当然好。但也要适度)很铁的、利益场上的朋友,让他们帮忙推销,推销成功分一半或更多给他们,作者是不亏的。余下的因素都是与媒体相关的了,譬如出书,譬如办展,譬如上报刊、电视,譬如借助各种拍卖机构(这些都很简单,一般有钱就能搞掂。拍卖会稍曲折一点,但效果不错,就是将自己的作品放到拍卖会上去,找几个老板或哥们去举牌,没人买则自己人举牌,有人举更好,别人举了自己人再举,价位满意了自己人别举了就是,大不了就是个佣金的问题)等。
作为买家,如何适应当代润格的发展呢?
关键一点,买家得明确自己的定位。是真玩家,还是假玩家,自己要明白。为什么要定位呢?因为定位关系到买家的利益。如果你是真玩家,那就得懂得较多较深的专业知识,得懂行。譬如懂行的人,他可能会抛弃市场通常按平方尺计价的方式而唯品格论价,尺幅大的不一定出高价,而尺幅小的不一定出低价,同一个作者、同一尺幅的作品他不一定出一样的价。这样才能收到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相统一的书画(笔者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代一些“名”家使劲地往外抛售自己的作品,然后再去买明清或更早以前名家的作品,而一般的藏家却在舍远求近。以致市场畸形、明清或明清之前的名家作品卖不过当代所谓名家的):如果是假玩家,那么不妨多注意市场上哪个书画家可能会炒得最火,在适当的时候介入进去,获利的空间一般会较大,但还要在适当时候将藏品抛出去,像炒股票一样,火候要把握得准。最起码在那“名家”死(或退位)之前要出手,或者更提早一点,不然,就难免要落得像现在许多股民那样在高高的山岗上站岗放哨的处境了(笔者听说中国某艺术协会的某些领导退位后,许多“股民”要找他退“废纸”,那就有失风雅与规则了)。
科学的当代润格到底该由谁来定呢?
有人说该由市场来定,看似说得有一定道理,可一细想,这一说还真有点笼统,还是叫人摸不透,因为这中间还有一个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的问题。鄙人认为:润格该由作者来定。也就是说,它实际上是一个卖方市场,一切由作者说了算,作者可以分文不取,也可以信口开河。虽
然有诸多外界因素干扰着润格的健康发展,但一个艺术家最终不可能将润格的制定权完全交给他人或某个机构,它还只能是个人行为,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一般来说,书画家对自己润格的制定,心里是有一把尺的,他会根据自身条件与市场的行情等因素来综合制定。一旦基调定下来之后,就会在圈子里流传,作者不希望它像股票那样忽高忽低,让自己的“股民”心惊肉跳,那样会影响自己的财路,实在万不得已时,作者也会临时性地给自己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台阶下。
润格毕竟不古了。
2009年3月11日凌晨完稿于长沙年嘉湖畔附:影响润格的一般因素
1、作者(作品)的知名度
作者(作品)的正向知名度越高、越响亮,其作品的市场价格就相对越高,买家挂其人的作品在家里也正大、吉祥。
2、作品质量
如果说作者的正向知名度是其作品市场价值的重要参考因素,那么作品的质量则是市场价格的决定条件,是生死玄关。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一辈子的精品可能也不多,价自然高。
3、尺寸大小
一般地说,幅式越大价格也越高,当然也不尽然,一些比较小型的珍品,如手卷、成扇册页类,有时也会出现极高的价格。
4、题材与风格
一个画家除了画一些常见题材外,因某种环境或某一特别事件而画的有别于他一般题材的作品,价格会较高。一般情况下,还是以收藏作者盛年创作的作品为好,因为盛年的作品技法成熟、风格基本已定。另外,人在精力旺盛时,作品的质量一般会比较高。
一个书画艺术家的作品是否具有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应综合参考以下因素:
(1)见识博。中国画分为山水、人物、花鸟,各科又有细分;中国书法分篆、隶、楷、行、草五体,最好均有所了解或涉及,加上哲学、文学、音乐等其他方面的修养,作者方能更好地融会贯通。
(2)功底厚。书画艺术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概括为师古人与师造化。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必须具备深厚的传统功底,能够吃透古人,深入传统,广采博取众家之长,才能有所发展。
(3)变化新。艺术责在求新求变。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始终是在不断进取、不断完善自己与作品的,每个时期的笔墨都会有所不同。
(4)个性强。历史上任何一位有成就的书画艺术家的作品,无不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再创造出强烈的个性风格。
除以上因素外,一个书画家传世作品的多寡也会影响它的价格行情,另外,年代是否久远,也是判定藏品经济价值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