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优秀传统文化与廉政文化建设
2009-05-21胡锡彪
胡锡彪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存在于社会中的普遍信仰和共同遵守的规范、惯例,对人的待业具有内在驱动力。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廉政文化状况决定着这个社会的廉政状况和水准。文章就如何吸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推动当前廉政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廉政文化;知识信仰
中图分类号:D5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11-0101-02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存在于社会中的普遍信仰和共同遵守的规范、惯例,对人的待业具有内在驱动力。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廉政文化状况决定着这个社会的廉政状况和水准。廉政建设不单单是政治现象、政治行为,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行为,因此,既要有制度上的保证,同时也要有文化上的保证。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廉政文化提供充分的思想资源支持,解决反腐倡廉文化资源短缺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吸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推动当前廉政文化建设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廉政文化建设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志”思想
树立廉政之风,应该提倡“立志”。志即“意志”,我们不主张唯意志论,也不主张精神决定主义,然而,人的行为总是被意志决定,意志一旦树立,就会变成行为的方向和动力,就会影响生活、工作。没有意志,人就成为软骨动物,失去行动的方向和动力。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立志。儒家思想中有许多关于立志方面的论述,对我们有借鉴作用。儒家认为立志应该提倡“内圣外王”。内圣,就是加强自我修养,树立理想境界,磨砺坚强意志:外王,即服务社会、管理国家,平治社会。这也是我们共产党人所需要的志向。儒家代表人物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是孔子对他学生曾参说的一番话,意思是一个读书人,应该将发扬道义作为志向目标,如果不是这样,总以穿不上时髦新鲜的衣服、吃不到山珍海味而觉得羞耻,这样的人关心的是物质生活,没有高远的意志,既不会成大事,也不能与其共大事。将孔子思想发扬光大的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认为:意志有高远、平庸之分,有高远的意志,就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就能远离腐败与堕落的陷阱。
怎样才能立下高远的意志呢?中国古代格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所谓淡泊,就是勤俭朴素,少一点私欲。这样,谋私的心不再像火焰一样燃烧,浪花一样翻滚,酒醉一样躁热,而像镜子被擦拭干净,像池水被沉淀透明,这时候高远纯洁的志向也就自然浮现,主宰原本飘荡无主的心。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范匡夫,在介绍自己如何“拒腐蚀,永不沾”时,他深有体会地说,这些年我之所以能够在各种考验中没有出现“千古恨”的“一失足”,除了党性观念和法制观念起作用外,淡泊明志的传统文化对我具有一种特殊的保护作用,使我筑起防腐屏障。那些歪七歪八的事情沾不上我的边,心术不正的人进不了我的圈。不少腐败分子在忏悔中,都谈到廉政意识淡漠,在钱、权、色面前意志不坚定,价值观念错位,理想信念开始动摇,最终走上犯罪道路,这充分说明廉政建设教育中加强“立志”教育的重要性。
二、廉政文化建设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畏”思想
建设廉政拒绝腐败,应该在人们心中有个“畏”字。“畏”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反复提到的一个重要思想。
从宗教学的意义上说,世界上有三个宗教区,这就是基督教区、佛教与伊期兰教区。立一个宗教,就是立一个可以值得畏惧的东西,叫你去怕,用这个来维系社会与人心的秩序。因此,西方人怕上帝,怕死了以后入地狱。信佛教的人就怕如来佛,怕一个生死报应。伊期兰教没有偶像崇拜,庙宇中不设偶像,就是告诉你安拉无处不在,有个看不到的眼睛,看不到的手在主宰你的命运,让你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怕字。我们共产党人不信神,但不能“无法无天”,要在心中立个怕字,有个“天”字,这个“天”就是“人民”。古代有君权神授的说法,实际上现在是“政权民授”。我们手里有了权,这权是谁给的?是人民给的,民如水,执政者驾着一条船,心里哪一天没有了人民的“天”,水随时会“覆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怕不怕呢?想通了这些,我们干部就能保住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抗得住各种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许多贪官落马,走上不归路,就是因为心中少一个“畏”字,或者说这个“畏”字没有对他产生最大的威摄力量,使他悬崖勒马,回头是岸。成克杰走向死路时有一个心理记录:“在成克杰的大力支持下,有一块地最终以低价改批给银兴公司。不久后的一天,当周坤将一提包钱递到成克杰手里时,打开拉链后成克杰吓了一跳,他本能地把钱推了回去。”但片刻犹豫后,他还是收下了钱,金钱的诱惑力还是把他带到了死亡的深渊。没有一个怕字在心里放着,就会出大问题,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这个放,就是放任,就是无所顾忌。当一个人拿了人民给的权利,肆无忌惮地去做营私的买卖,必会召来人民的怨恨,引来灭顶之灾。
三、廉政文化建设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耻”思想
《论语》中说:“行己有耻。”孔子这里说的是作为一个人都要有自尊、自爱之心,不要做出令自己感到羞耻的事情。一个人丧失了耻辱心,就到了药石难救的地步。他还说:“知耻近乎勇”,意思是说知道什么是耻辱,就会给人带来勇气拒绝做耻辱之事。胜己者,胜人也,人最大的勇气是战胜自己,而这样的勇气孔子认为是“知耻”的结果。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陷阱,人们的性格上有许多弱点。中国佛教说:人身上都缠着三条毒蛇,这就是好女色一痴、想权位一嗔、爱金钱一贪。你必须时刻警惕,想方设法排除它,不然会被这三条毒蛇缠死的。
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又说:“羞耻之心,义之端也。”欧阳修也讲过“廉耻,是立(做)人之大节”。这也就是说,自我修养,应该从知耻开始,一旦有了羞耻之心,我们的廉政文化建设也就开了一个头,廉政建设就有了支柱,做人有小节大节之分,知道什么羞耻是做人的“大节”,万不可轻视。康有为曾说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这就是说形成好的风俗,要从知耻做起,只有这样,许多新生事物,新风尚的推行就会变得容易得多。现在贪官犯脏,怕的是刑法,就是不怕羞耻两字。法网恢恢总有漏洞,道德自省无处不在。如果只依靠刑法而不教育干部明德知耻,就不可能从思想根子上铲除腐败。
“教人,使人必先知耻,无耻,则无所不为。”这就告诉我们在思想教育方面应注重对党员干部的人格教育,培养他们自尊、自重的思想意识。同时必须在社会上培养知耻明德的风气,要让民众,首先是党员干部懂得腐败是可耻的,廉政是光荣的。现在的人们除了对腐败现象表示痛恨外,更多的是一种笑贫不笑贪的“羡腐心理”。领导干部真心拒贿却被讥为“假正经”、“不合群”,不法商人通过行贿手段包揽项目却被羡称为“有能力”、“有门路”,贪官落网时一些人背后的议论无非是“运气不好,后台不硬”等等。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心态,不仅有力地支持了腐败,而且使廉洁自律者孤立无援,甚至受到毒化。“耻”字的原义是对可恶之事借舆论鞭打与精神谴责,是骂声不绝的斥责。当前社会舆论谴责腐败的力度要加大,要让腐败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一切与此相悖的思想论点都要扫除干净,诸如“市场经济必然产生腐败”等谬论,都会使腐败分子对自己的作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让这样的歪理盛行,根治腐败将只是一个乌托邦理想。
综上,文章重点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个重要思想,即“立志”、“畏”、“知耻”。不是说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仅此而已,也不是说传统文化对廉政文化建设起支持作用的只有以上思想,只是笔者认为这三个思想与廉政文化建设有比较直接的关系,能成为廉政文化建设的有益教材,解决当前廉政教育文化资源不足的问题。假如我们能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作为对党员干部廉政教育的一个内容,作为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可以相信廉政文化建设将会开拓出一个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