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金融危机中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009-05-21张兴国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金融危机

张兴国

摘要:失业问题是当代世界性的难题,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更具有明显“转轨失业”的色彩。这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继而可能导致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将对中国的就业问题再次提出考验。文章对金融危机中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失业问题;金融危机;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11-0062-02

金融经济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次沉重的着陆。经济结构的调整、迅速的城市化进程、科技的进步等原因,导致中国就业问题长期较为突出。这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继而可能导致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将对中国的就业问题再次提出考验。

一、我国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居民收入低、增长缓慢使我国消费不足

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赶不上GDP的增长直接导致居民消费能力不足。从农村来看,我国农民占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民收入增长快慢,对消费需求的增加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大包干责任制政策能量的释放几近极致;农产品价格下跌;乡镇企业效益越来越差;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缓慢,造成农民的收入增幅逐年递减。农民收入的减少导致了购买力的严重下降及消费需求的减少。

(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使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阻碍了不同消费层次的有效衔接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使社会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少数高收入阶层手中。随着劳动性收入差距的扩大,居民之间的财产性收入即个人金融资产的利息收入以及其他投资性收入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出现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

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具体表现在城乡之间、城乡内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等各个方面。凯恩斯指出: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长而下降。由于高收入家庭在全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而平均消费倾向低,从而带动了全国居民的消费倾向的下降。

(三)居民对未来收支的预期减少使当前的消费支出减少

首先,预期收入下降。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竞争风险的增加,人们面临分流、下岗、失业的威胁,使得居民对收入特别是持久收入的基本无风险意识转化为风险意识。其次,预期支出上升。我国经济的现状是,单住房、子女的教育、城市家庭在可预见的将来支出30万元以上,这笔开支对普通的城市家庭无疑是天文数字,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是消费。

(四)消费信贷制度不发达抑制了人们的即期消费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消费信贷体系。一是信贷品种比较单一;二是有些规定不合理;三是消费信贷办理手续烦琐。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严重滞后。在国家一再强调依靠农村金融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信用社是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农业信用社也推出了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连保贷款,但贷款额度小,很难满足农户的信贷需求,农户不得不忍受高利息在民间寻找贷款支持。据调查,目前农户借款行为的60.96%是与民间放贷主体之间发生的。

二、启动和扩大我国消费需求,建立和谐社会

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实施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并举的战略。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调整经济结构时,要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因素来考虑。

(一)转变国民的消费方式

要大力进行消费宣传,提高居民的消费意识,引导居民积极消费和科学消费。加强对国民消费知识的教育,让消费者认识到一些新的消费对自身发展和必要享受的重要作用,激发人们的消费热情。

(二)制定收入增长政策,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要重点扶持下岗职工和其他低收入者,切实解决下岗和失业问题。通过政府扩大投资以及鼓励民间投资,直接扩大城乡居民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提供必要的信息咨询和就业指导,鼓励他们进行再就业。要切实增加广大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要依靠政策和科学,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提高单位农产品的附加值;努力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领域、新渠道,培植新的增长点;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实现农村工业化,增加农民就业机会;通过加快人口城市化步伐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提高农民人均农业资源拥有量,扩大户均耕地经营面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在收入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确保农村居民购买力水平的提高;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农村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扩大农村消费提供便利条件。

(三)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平衡收入差距

一是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强化居民的“安全预期”。打破部门和行业垄断,鼓励市场竞争,调节因垄断造成的不合理的行业收入差距。要通过个人所得税、遗产税、赠与税等法律手段“劫富济贫”,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二是分配讲公平,充分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积极推进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逐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减轻低收入者的税收和消费负担;加强对高收入的税收调节,提高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尽快开征遗产税、赠与税、大额财产税、特别消费税。三是分配讲社会责任,鼓励和引导公司、企业和公众个人,特别是乞讨人员等困难群众的救助。加快城镇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第四,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服务、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出,尤其是要逐步提高教育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收支预期

城镇消费品市场是我国的主流市场,一般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5%。城镇居民即期消费愿望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保障制度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过渡时期无法形成稳定的收支预期,担心住房、医疗、养老、失业救济、教育等一系列改革可能增加的负担过重。对目前因建立个人账户而略微增加的个人支出要尽快制度化,要将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和优越性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消除消费者因对新体制的不了解、不适应所产生的不安全感,使消费者在适应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基础上形成新的理性预期。消费者重新稳定的消费支出预期必然增强即期消费欲望,提高居民收入的消费倾向。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失业只能说是劳动力失去了劳动收入,但这不等于失去了生活收入。社会必须要为失业者提供相应的生活来源,否则失业将会严重危及社会稳定,因此,必须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五)鼓励国民借助消费信贷工具扩大消费

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消费信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信贷手段促进消费品购销的重要方式,只有消费信贷规模与生产信贷规模比例协调,生产与消费才能形成良性循环。银行与居民互有债权债务关系,可使金融杠杆对消费需求的调控更加有效。

(六)完善居民消费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有关制度

国家应投入专项资金,配合农民解决好居民用电、供水、供气、电视信号接转、交通等生活消费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在政策措施推行过程中,特别应注意加强对实施部门的监督,严厉查处搭车收费、扩大收费等变相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鼓励商家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在农村设立销售网点,为农民提供商品知识介绍、商品宣传等售前引导和送货上门、安装调试、定期回访等售后服务。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要统筹推进城乡改革,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善农村人口的收入功能分配,改变公共投资的城市偏向,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民生活设施的投入,逐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要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公共财政支出

首先,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养老保险方面上,将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纳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其次,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险资金,确保社会保险待遇按标准支付。逐步提高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在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制度和投资运营管理办法。

在这场经济危机中,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为了重中之重,应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反战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金融危机
论管仲的利益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和发展趋势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回顾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