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人格心灵的唤醒
2009-05-21胡然
胡 然
1.充分挖掘教材人文内涵,唤醒学生美好情操
情感是人性的组成部分,对于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而情操则是由情感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不轻易改变的心理状态。一个有美好情操的人,必然会有积极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有积极的人生和发展。这样的人,必须懂得感受情感,同时又懂得付出情感,现在很多学生对于家长、老师付出的爱反应冷漠,这表明他们缺乏对情感的敏锐感受,不懂感受,又何来回报呢?所以,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的情感内涵,教会学生感受各种美好的情感,让丰富的情感滋养学生的心灵,使之柔软而敏感,从而唤醒沉睡在他们心中的美好情操。例如,《我与地坛》中有对深挚而毫不张扬的母爱的感悟,让人荡气回肠、潸然泪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读文中感情深沉的文句,帮助学生理解“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痛苦,启发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体现父母之爱的点滴小事,从而教会学生透过平凡而琐碎的生活细节感受父母伟大而深沉的爱,感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教师要善于汲取其精华,作为育人的营养。语文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选进语文教材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这些含义深沉的文字,负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塑造了众多富有情操美的人物形象。无论是朱自清与父亲的温暖亲情、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执着爱情、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纯洁友情,还是余光中的故土之恋、杜甫的家国之忧、辛弃疾的志士之悲,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操教育的最佳教材;无论是追求真理、上下求索的屈原,丹心照史、宁死不屈的文天祥,还是目光如炬、嬉笑怒骂的鲁迅,甘于清贫、坚守气节的朱自清,都是具有美好情操的人格楷模。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做好向导,善于点拨,再经学生的反复解读、咀嚼品味、思索深化,久而久之,必能让美好的情操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养学生心田。
2.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唤醒学生自尊
自尊是个体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和体验。在学校中,影响学生自尊的因素有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业成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重视技能,还应重视自身的情感状态、学生的情感状态,要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以唤醒学生的自尊。
学生认为教师的态度往往代表了其在集体中的评价,因此很重视来自于教师的态度。教师的支持、鼓励、合理期待能使学生自尊提高,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应当立体化,评价的内容不能局限于知识技能,课堂发言、平时作业、合作参与度、思考创新度等等都能纳入到评价内容中去,使每个学生都能注重发挥自身特长。
同时,学生与同伴的亲密程度、被同伴接受的程度也影响到学生的自尊水平,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尽量多的合作交流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中得到群体归属感,满足社交需要,从而上升到满足尊重需要。例如,在综合性学习“解意象,品诗歌”中,我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小组以异质小组为主,是由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特长,接受不同的任务,有的负责搜集资料,有的负责讨论记录,有的负责归纳整理,有的负责总结发言。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并且自发地互相启发、互相交流、互相帮助,这能满足学生影响他人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小组的竞争成绩中有每个人的贡献,当小组在竞争中获得胜利时,小组中每一个成员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升每一个成员的自尊水平,而当小组失败时,每一个成员又不必独自忍受失落与焦虑,所以也不会因失败而降低自尊水平。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唤醒学生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语文课堂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 世界八大教育家之一的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将教育的范围扩大到社会领域,让语文走出封闭,融入时代,走向生活。所以,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只教一本语文书的格局和封闭式的课堂教学,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唤醒学生的潜能,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语文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既包括课内的活动,如课堂辩论、讨论、朗诵、演讲、写作、演课本剧等,也包括语文的课外活动,如文学社、社会调查、办报纸、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等。“语文实践活动”能将课本内与课本外、课堂内与课堂外、校内与校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沟通起来,这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如武陵渔夫,溯游而上豁然开朗,进入一个广阔的空间,能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中拥有更大的学习选择范围,尤其是一些学业有障碍的学生,能在这个性充分展现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补偿。
例如教学《赤壁之战》时,教师可播放其连续剧VCD,组织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写作人物小评论等,这些实践活动不囿于书本,注重吸收课外的信息,不断扩大知识视野,充实知识积累,能让一个知识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生长成为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其中还包含了学生自己的创新成分),这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还会不断地生长,向更新、更高层次发展,由此唤醒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又如在“古诗文诵读比赛”中,学生自选诗歌朗诵,并配上合适的音乐,描述臆想中的情境,能使审美能力得到极大的发展。再如办好一张小报,要经历收集采编、设计排版、书写绘画等一系列复杂过程,这些过程体现了个体的创意和操作水平,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当然,人的素质不是外界给予的,不可能通过语文教师的几堂课、几次活动就形成。素质是自身生长的,从刚露端倪到形成品质,需要长期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的人格心灵一天天生成发展,因此,语文教师要抓住每一次教育的契机,围绕各类主题不断强化,才能使学生形成健康而稳固的心理品质。
收稿日期:200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