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刻不容缓

2009-05-21

中国教师 2009年8期
关键词:校企岗位人才

王 凯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及内容

1.合作使校企双赢

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中,被调查的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的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无法将所学过的知识转化成自己岗位实践的能力,而企业急需大批能将专业知识成果运用到现实生产、管理和服务中的各类人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企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高校教育及企业现代化、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校企合作的目标

高等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企业的目标是获取利润,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校企合作的目标就是企业在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不断扩大利润的基础上,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企业得到检验和运用,并为学校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学校是“兵工厂”,企业就是“战场”,“兵工厂”生产出来的武器只有在“战场”上加以运用,才能得以检验。学校是为企业、为社会服务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技术、专业知识日新月异,学校只有紧密地和社会、企业结合起来才能完成学校知识检验、人才检验,并促进企业利润增加和企业发展,真正实现校企双赢。

3.评价校企合作水平的标准

评价一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水平,关键是看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得到企业的认可,是不是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是衡量校企合作最本质的标准。评价校企合作水平不应该是看学校已经和多少企业结成了联盟,而是要看学校对企业发展产生了多大的推动,为企业解决了多少其不能单独解决的问题;也不是看有多少学生被留用在企业,而是要看有多少学生学过的知识在企业得到了演练。

没有学校的合作,企业也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有了学校的介入,有了理论的系统性指导,企业解决问题的效率就会提高。或者说有了学校,企业的部分职能转变为学校的研究方向,学校和企业各显所长,各取所需,共同发展。所以二者合作成果的大小才是衡量校企合作水平高低的尺子。

二、校企合作的几个瓶颈问题

1.企业目标和学校目标不同步问题

企业目标是获取利润,争取市场最大占有率,降低企业成本费用。为了要达成这样的目标,企业在用人上一定是优先选择熟练的工人和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而高等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具备从事本专业或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企业追求的是利润,学校追求的是人才。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人才,学校人才目标要以是否适应企业作为衡量的依据。二者的目标似乎并不矛盾,但是企业的利润追求有短期性,也有不可测性,受环境影响较大,而学校人才的目标是长期的,可控制的,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校企合作,形成了两种目标不同步的冲突,达成企业目标不一定是学校所要求的,而按学校培养的目标去塑造人才,不一定会使企业目标完全得以实现。

2.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需求距离问题

学校是按专业设置课程,企业需求是以岗位体现的,专业和岗位存在一定的距离。专业培养的人才面较广,适应工作的时效性长,而企业岗位较具体,需要的人才较狭窄,人才随着岗位的存在而存在,一旦岗位改变,原本适应的人才就不一定能适应新的岗位。因此学校按专业设置的课程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供需脱节。而若按企业岗位设置课程,学校课程就要随着企业的岗位改变而随时改变。因此,学校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

3.学生人数及素质问题

校企合作,学生人数是一个大问题,要在同一企业找出适合同一学校全部学生的实习岗位很难。如果仅仅是参观、认识实习不存在这一问题,但要使学生真的在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把所学的知识和具体的岗位结合在一起,是难之又难的。如果找出不同的企业让这些学生全部进入各自应该进入的实习岗位,企业数之大可想而知。学生的素质是校企合作所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同是一个学校,同是一个班级,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自我适应能力较强,在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能很快进入角色,顺利完成实习任务,但有的学生则不然。如果靠企业的专业人员进行指导,会给企业造成较大负担,甚至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与经营。

4.学期限制问题

学校的学期跨度为十八到二十周,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学校既要安排学生的理论学习,又要安排学生的企业实习,尤其是顶岗实习时间较长,就是一个学期连续安排,有时也显得时间不够,因此传统的学期设置已经成为限制学生企业实习的一个严重问题,从而导致学生企业实习的无功而返或流于形式。学期的限制也使得学校专业教师由于某些原因,不愿公开参加校企对接活动,而与企业在私下合作,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效果。

5.缺乏资金、师资问题

我国各级政府的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导致很多学校基础薄弱、设备落后。企业对职业教育应有天然的责任感,但我国企业缺乏投资教育的冲动,不愿负担这部分成本。个别企业虽有良好的合作愿望,但因缺乏必要的研发资金保证,使合作工作受阻。在师资方面,目前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尚不健全,需要彻底疏通企业专业人员进入学校的渠道。

三、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1.各方参与,因地制宜

发展高等教育,重在各方参与、形成合力,贵在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教育不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事情,需要政府主导、部门支持、企业配合、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构建一个“大教育体系”。如,安徽滁州市自2000年以来,从学校数量少、质量低,招生寥寥,门庭冷落,到目前形成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以中等职业学校为骨干、以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依托、以社区培训机构和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基地的完善的教育结构,政府的主导作用十分明显,市预算内教育经费2007年已超过7000万元。同时,市、县设立教育专项经费,确保教育费附加的30%、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2%用于教育,并帮助学校积极争取上级资金、银行贷款,协调建设资金的筹集。

2.大力兴办校办产业

要解决企业和学校目标不同步、时间不同步的问题,学校必须要大力兴办自己的企业,让学生在校办企业的各个岗位上实习和锻炼自己,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发现理论学习的不足,进一步拓展知识面。兴办校办企业要解决好场地问题,如果设在学校周围,场地的缺少将制约校办企业的建设;如果远离学校,又将给学校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学校最好兴办服务类企业或非实体型企业。如果能把生产车间分离出去,利用委托加工的生产形式经营商品生产则是校办企业最好的形式。校办企业要形成一个学校的特有文化,要让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其中得到锻炼,得到收益,得到理论知识的应用。毕业的学生可以拥有校办企业股份,继续参与企业经营。

3.虚拟企业,学生分角色从事问题研究

有目的地收集相关企业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加以优化,以软件形式虚拟市场,假想技术,规范管理,研究问题,让学生在所虚拟的企业中轮流扮演各类企业角色,从各个层次、各个岗位的工作实际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增加兴趣的过程中把理论内容和实践相结合,做到校“企”合作。这种虚拟企业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企业资料的收集,形成虚拟企业的雏形;二是软件设计,最好以游戏的形式模拟企业经营;三是把虚拟企业回归现实,让真实企业修正虚拟企业。资料收集可以充分发动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企业要定准、定好,把真正能够作为模型的企业找到,企业的位置最好能就近。关于软件设计的问题,可以先把学生分组,分成不同的角色,模拟环境,固化企业经营程序,在学生角色扮演、不断运营企业的基础上再寻找合作伙伴设计程序。企业回归能够使虚拟的企业重回现实,暴露学生经营的不足,探索真实企业的发展方向,预测其可能出现的问题,激发真实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热情和动力,做到真正的校企合作。

4.适应企业,积极搭建各类校企合作平台

要让学校的课程和企业的实际紧密结合,学校的学期要进行弹性化设置。学校的文化和企业的文化要相融合,学校要经常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谈企业问题,谈市场,谈企业内部管理,要让学生化整为零地进入企业,在实习中加深对专业理论的认识。学校要在学生中大力建设学习型团队,把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成一个完整系统,并不断完善。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务学院)

(责任编辑:乐闻)

猜你喜欢

校企岗位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我为什么不能享受事业单位八级岗位退休待遇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