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意流淌于课堂
2009-05-21许军红
许军红
人教版小学《语文》每一篇课文读起来都是那么美,充满诗情画意。老师时常感叹这样的文章只能是欣赏,要让孩子去体会其中的美感和韵味是很难的。殊不知,每一个孩子都是幻想家,他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串串彩色的梦想。有梦想就会有诗,只要老师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轻轻拨动那些诗意的心弦,美妙的诗一样的语言就会如泉水般溢出。
一、从识字始,触摸诗意
追求语文的诗意,其目的在于使语文课堂在保持语文味的同时,变得更精彩更丰富,使得我们的孩子从认字开始就对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美感,产生一种很愿意学好的愿望,这就是追求诗意教学的意义所在。细细品味我们的汉语言文字,它们负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古老文化,每当打开用汉字写的一本书,就好像进入了一个画廊。
1.视觉的诗意之美
汉字是美的,是音画的完美结合。诗人余光中就在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中写尽了“雨”字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和建筑之美。在诗人的笔下,“雨”是有灵性的,它有美丽的色彩、动听的声音。有句话说:“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在和学生们一起学习“雨”的时候,我让他们仔细欣赏这个字,再把“雨”字的轮廓想象成一个窗台。下雨了,雨点打在玻璃窗上,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再看由“雨”组成的这些字,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雳,把雨水的万千气象淋漓尽致地完美展现出来,俨然是一部气象百科全书。
2.“字理”的诗意之美
“字理”就是汉字组成的规律,也是汉字形与义的完美结合。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充分运用“字理”,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进行识字教学,并引导学生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学生在分析字理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活动,而审美往往是从景物的外在形象开始,因为形象显得明确、具体,不仅给人以突出的印象,而且给人以愉悦的心情。如在教学“早”字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太阳从东方刚刚升起,挂在树梢上,美好的一天就从清早开始了。凝视这个字,我们甚至能感受到金黄色的、还不太强烈的阳光,感受到早上清新的空气,以及鸟儿湿润清凉的啼啭。在教“旦”字时,表示一轮红日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于是天就亮了。在教“休”字时,把它演绎成一个人赶集累了,靠在树旁休息的小故事。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再造想象,先让他们在脑海中把汉字还原成景物形象,再恰当运用图片、幻灯、录相等手段把大脑中的景物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汉字独特的魅力。
二、品味文本,感受诗意
美文对心的“美化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诗化心灵、美化心灵就是将文学艺术的珍贵雨露浸润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使他们对语言文字和世间万物的真、善、美日趋敏感,情思和语言日趋丰妙。这个过程是为学生人格注入人文气韵的过程,是心灵升华的过程。
1.文本的诗意是绘画的诗意
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歌。经过编者千挑万选录入教材的课文,自然更是意蕴丰厚、意境优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是一幅晶莹洁白、宁静悠远的垂钓图。“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一层飘逸的外衣。”那是一幅瞬息万变、趣味无穷的庐山云雾图。这里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幕幕色彩缤纷的生活场景,一种种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这就是语文的诗意存在。
2.情境的诗意是灵动的诗意
鲁迅说:“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人,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语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共同营造了立体的、浓郁的意境。语文教学应努力成为语文的生命诗意飘溢的过程,成为学生的天性诗意盎然的过程,成为教师的劳动诗意弥漫的过程。换而言之,语文教学应该是学生感知、感悟、感受语文的音律美、形象美、个性美、情趣美、意蕴美的过程,是师生互动交往、心领神会、共同获得文本精神和言语智慧的过程,是享受自由、追求愉悦、感受生活、品味人生的过程。
语文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当教师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去创设诗意的教学情境时,我们的课堂就会流淌出美妙的旋律,师生在这如歌的美丽中诗意地栖居……在这样美的语文情境中学习语文,学生的整个心灵都被诗意浸润了,何愁他们的语文素养不提高?健全人格不养成?
3.朗读的诗意是情感升华的诗意
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对课文中的一些词句作一番精致的咀嚼、推敲,去体悟语言表达之美。“含英咀华品真味,吟咏体悟吸精髓。”感知后再去读课文,学生们就能凭借作品的语言,跨越广阔的空间去神游美景,穿越时间的隧道去聆听大自然呼吸的声音。让朗读成为语文课的主旋律,既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言语素养。好的文章总是美的,只要他们胸中有文,脑中有画,对课文所蕴涵的形象美、意境美、情趣美以及语言美有了深切的感受和体验,那么他们就能在琅琅的书声中拥抱语言,领略到文章处处有诗美。
教师在朗读指导中,应引导学生读出情,读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读出形,边读边在脑中过“电影画面”,使“无边风景”这些词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读出味,读出那抑扬顿挫的浓浓的语文味;读出神,悟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如“红杏枝头春意闹”,通过一个“闹”字,体会“闹”字为什么读得那么有力、带劲,不但能让学生领悟到春天百花盛开、百鸟争鸣、一派生机盎然的早春画卷,还能够让他们理解万物在春天里重生的喜悦。朗读的真正目的就是让童心回归生活,让生活陶冶人格,让人格升华内涵。这就是语文诗意的内化。
三、走进生活,享受诗意
教育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对于课堂中诗意的追求,当然离不开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人的生活与动物的生活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动物只是在本能中习惯地生活着。人总是不断地超越自己,提升现有的存在状态,追求更符合人性进步的生活。正是这样,我们说教育是培养人的生活经验和能力、提升人的生活品质和意义的活动。构建生活的课堂,无疑是对新课程指引下理想课堂的诗情追求。
有了浓厚的阅读积累和感受积累,学生才能学会诗意地享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能感受一滴雨点带来的惊喜,一朵鲜花绽放的微笑,一片落叶流露的哀愁……学生的眼睛是纯净的湖水,他们总能在瞬间看见最纯粹、最本质的美丽。当他们把这些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时,那便是诗意的升华,诗意的创造。
追求语文课的诗意是一种浪漫,这种浪漫要与教育现实结合起来,要实现浪漫与现实的统一。语文课是实的,但不失空灵;语文课是灵动的,又不失扎实。诗话语文,是教学的一个支点,更是诗意人生的出发点。
(作者单位:浙江省天台赤城街道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刘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