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研一节课共赢高效课堂

2009-05-21姜忠军

中国教师 2009年8期
关键词:课型教研组成果

姜忠军

教学研究活动如何收到实效?笔者结合自身所在学校“同研活动”实践,就教学研究的内容、形式、方法及成果扩展等,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同研”内容专题化、系列化,确保教研活动的针对性

1.确立专题,逐一突破

为避免教研活动的低效,各教研组首先将各种课型划分为若干专题,就不同课型的功能、结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方法等,展开有序的专题研究,从而使每位教师都能在把握各类课型的教学要求及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主动创新,提升教学品位。如英语教师在创新课型研究中,针对学生英文写作训练不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胆创新,从低年级开始开设英文写作课,现已初步取得成效。

2.抓住关键环节,把教研活动引向深入

一要研究课堂的组织管理,优化教学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各学科教师在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和教学策略的基础上,建立了有效的课堂组织、评价和激励机制,改善了课堂管理。如不少学科教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二要研究课堂的结构、容量、密度和节奏。即在学生可以接受的前提下,力求课堂教学做到结构新、容量大、密度高、节奏快,当堂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效率最大化,把“减负增效”落到实处,确保学生课余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性、开放式学习。

三要研究教材、教法,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即同一学科组教师不但“同研”教材,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而且“同研”教法,找准教学最佳切入点,以最科学、最简捷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提倡教师个人充分发挥专长,形成个人教学特色,努力提高教学艺术性。

二、“同研”形式多样化、精细化,确保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1.因“需”制宜,形式多样

在继承以往的“名师课例研讨”“一课众评”形式外,各教研组又探索和试行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新形式,如“同课异构式”(同一节课由不同教师独立执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同课多轮式”(对同一教师、同一堂课进行多轮跟踪,做纵向分析研究)、“多人同课循环式”(“同研”后多名教师接力式授课,进行综合分析,旨在打造“精品”),等等。

2.完善“课堂观察”,解剖课堂教学

这里的“课堂观察”不是一般性的“观摩”和“检查”,而是以科学的观察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的微格式解剖扫描,找出存在的问题,为“同研”确定方向、提供内容。具体说,课堂观察主要包括“同研”成果的落实情况、学生的投入状态、教学效果三方面内容。将上述内容细化为15条评价标准,然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这种观察,包括学校或学区团队观察、教研组集体会诊式观察、教师结对式互相观察,以及日常的推门听课式随机观察等。无论哪种形式的观察,其结果都将作为下一轮“同研”的重点。

3.落实教学反思,形成教研活动成果

即对“课堂观察”中得到的信息,诸如课堂结构、教材处理、教法实施、教学风格以及板书设计、课堂提问等教学细节进行理性思考,总结经验,改进不足,转化成“同研”成果。这种反思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个人总结式,即教师个人对照“同研”成果反思自身教学行为,分析得失、总结经验。另一种是集体研讨式,即在个别反思的基础上进行集体交流,切磋技艺、彼此吸收。在反思中,学校教务部门一般要坚持“每听必评”的原则,要求教师在评价中“注重发展、强调建构”,运用“你可以这样设计”“如果是我的话,我会这样教”之类的具有直接指向性的语言,进行教学情景的再设计和教学细节的重构,将宏观着眼的“同研”活动,落实于教学细节,使课堂教学再上一层楼。

4.及时推广“同研”成果,实现收益最大化

为促进“同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学校及时将精品课例、教学论文、经验总结、教学反思等,集成网络资源库,发表在校园网络论坛上供教师进一步交流、学习。实践证明,这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乐闻)

猜你喜欢

课型教研组成果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基于核心素养的创造式课型组合操作体系
学科教学中的课型设计思路
劳动成果评比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Factors of Influenc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一个充满活力的教研组
对教研组长的选拔与培养知识
浅议教研组功能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