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节目主持人在谈话类节目中的定位
2009-05-19王晓秋
王晓秋
众多的谈话节目归纳起来,若从谈话的主体来看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平民型,例如央视的《实话实说》;二是专家学者型,例如央视的《对话》;三是明星型,例如央视的《艺术人生》。这三种类型,各自有各自的收视群体,也各自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下面我们将以明星型谈话类节目为例,浅谈一下节目主持人在这种谈话类节目中的定位问题。
不做生硬的问话筒
之所以会想起节目主持人的问题,还得源于首届央视网上“十佳” 主持人的评选,王小丫、孙小梅、张政、赵忠祥、周涛、李咏、撒贝宁、朱迅、黄健翔和文清等10人当选,喜欢谈话类节目的观众一定会失望地发现,这10人中没有一位是纯粹的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这和谈话类节目如火如荼的势头非常不和谐。而造成这种不和谐境况的原因是什么呢?难道预示着谈话类节目将大势已去了吗?不是,我认为这与节目主持人没有在节目中正确定位有很大关系。正如清华大学尹鸿教授所说的把“与人谈话”变成了“看人谈话”,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神圣的职责抛弃了。
这种情况在央视、凤凰卫视等拥有一批名人快嘴的电视台表现得还不很明显,但是在某些地方台情况就不容乐观了。主持人应该在节目中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又该怎样起这个作用不甚明了,或者说在谈话的过程中,主持人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来面对嘉宾做得不是很好。在这里,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容易犯三个错误,其中一个就是变“谈话”为“问话”,目前很多地方台都有明星访谈节目,在这些节目中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主持人与嘉宾在谈话过程中现场交流感很弱,给人的感觉就是一问一答,缺少承前启后与转合,失去了谈话的意义,也抹去了聊天的氛围,给观众的感觉就是一些支离破碎的提问,而问题与问题之间又没有很必然的联系。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个是这个片子究竟是编导前期导演的还是后期剪接的,这个很重要,因为导出来的片子与剪出来的片子给观众的冲击力一定是不一样的。在这里我们不从这个原因找问题所在,而是从主持人的角度谈,则是主持人没有掌握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互动。实际上谈话节目最能保持大众传播背景下人际交往中观点差异、交流探讨、激烈交锋的原貌,并营造出原汁原味,真情流露的谈话氛围,即谈话场。信息与情感不断流露与补充,并逐步积累,又不断地寻找释放途径,才能激活富有生命力的话语,引起嘉宾更大的参与热情和积极反馈心态,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会激发起观众强烈的兴趣感,所以只有形成谈话场,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互动。所以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绝对不能只做提问机器,也就是说不能做一堆形将枯萎的绿叶,那样,你所想衬托出来的红花也会因你而显得凋零不堪。
不做呆板的助听器
明星型谈话类节目的普遍特征是以明星的个人隐私、工作经历作为谈论话题,以主持人与明星谈话的形式展开,目的在于以电视手段塑造更为直接更为丰富的明星形象。在通俗化和感官刺激的背景下,娱乐无疑是电视节目中最容易激发收视热情的一根神经。对文字阅读和理性思考已经渐趋隔阂的观众,他们想从明星嘴里听到的,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有意思好玩儿的事儿”,当然这里面也包括经历风雨见彩虹后的人生感悟,例如央视的《艺术人生》就有很多这样的元素在里面。其实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是有限的,明星也是如此。而各家电视台的各类明星访谈类节目犹如雨后春笋,多得不得了,这使最善言的嘉宾也不得不老生常谈。但是还好,明星们总是那么的善于言语甚至肢体表达,观众们也很买账,只要是明星亲口说出来的话他们就爱听。但是这却使主持人很容易犯第二个错误——变“谈话”为“听话”。
某些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太善良了,他们深知观众的心理,同时又不忍心打断滔滔不绝的嘉宾,于是就坐在那儿,像个虔诚的信徒,又像是一只美丽的花瓶,紧紧闭着嘴巴,乖得很。殊不知,这样被动的主持人绝不是个好主持人,因为他一直让嘉宾牵着鼻子走,任嘉宾天马行空,自己却没有驾驭现场的能力,完全失去了一个主持人应尽的义务。就像是一盘棋子,他把自己当成了最小最没用的那一颗。这也许是大多数谈话类节目都是录播形式带来的负面影响,主持人总有依靠后期编辑的依赖心理。
这种不能正确给自己定位,总想做个乖巧听话筒的主持人也不在少数,这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谈话节目,这也值得主持人在给自己定位时仔细考虑。在《南方电视学刊》上有一篇关于此方面的文章提到说,真正意义上的谈话类节目至少应具备几个条件,“其一,现场直播;其二,形成有机锋的谈话场并确立独特的节目框架;其三,充分发挥谈话类节目本身独有的交流性与对抗性因素;其四,及时发掘节目话题背后的潜隐背景信息;其五,注重节目节奏的和谐统一,有层次、讲逻辑,又注重时间转换、镜头切换等视听因素。”
当然,未来的明星型谈话类节目到底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或者是什么样,主持人又应该在节目中扮演什么角色,恐怕无法想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做一个忠实的聆听者是远远不够的。
不做讨厌的话匣子
变“谈话”为“抢话”是很多主持人都容易犯的第三种错误,因为表现自己是人的一种天性。嘉宾在说到兴头上的时候很容易感染主持人,主持人就会不由自主地说很多自己想说的话,这些话有的时候也会感染嘉宾,诱使嘉宾吐出更掏心窝子的话来,但有的时候却适得其反,显得很唐突、很生硬,打断了嘉宾的谈兴,例如有几期沈冰主持的《对话》节目,生硬地截断嘉宾和现场观众很精彩的谈话,而滔滔不绝大谈她的结论性的观点,让人很不舒服。
谈话类节目的红花不是节目主持人,以明星为访谈对象的节目,红花更不可能是主持人,大家关注的焦点是明星本身,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观众是想让明星亲口告诉他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而不是让你主持人说着说那,明星却坐在那里听。尤其是那种论断性的语言,一定要少说,因为这种节目,观众未必会买你的账,观众也有大脑,他自己会思考,给观众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他会感谢你的。
结论
就谈话类节目而言,如何构建一个沟通与交流的良性发展格局;就其节目主持人而言,如何在节目中准确度定自己的位置,这些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总之,作为一个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他应该既不是绿叶,也不是红花,而应该是根,是茎。他作为根的作用,就是从做前期准备工作的编导(姑且称之为大地)那里汲取养分;他作为茎的作用,就是用养分去滋润红花(节目的嘉宾),去展现红花的美丽。□
(编辑/穆杨,实习编辑/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