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排除法提高历史选择题解题的正确率
2009-05-17王文英
王文英
所谓排除法就是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将不符合题干意思的选项排除掉(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从而快速、有效地解答选择题的一种方法。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运用排除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呢?这里笔者结合历史选择题的特点以及实际教学中的体会,谈谈如何有效运用排除法。
最重要的是,要准确理解题干意思。只有准确理解了题干的意思,才能知道要排除哪些选项,做到有的放矢,使排除更加有针对性。就题干设计方式来看,历史选择题主要有两种:直接设问和间接设问。直接设问就是题干明确指出要考查的知识点,不需要考生再去理解或总结题干的意思,可以直接排除不符合题干意思的选项。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种排除法:
1排“错”法:即按照题目要求排除错误的选项。这类选择题的设问往往针对某一历史事件,要求选出关于这一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选项,反过来只要排除说法错误的选项,剩下的也就是正确答案了。如下面一题:
下列关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国内政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全国各省区均己宣布独立
B清朝皇帝已经决定退位
C革命派掌握了各省的政权
D袁世凯已掌握了清政府的实权
解答这道题目,首先要明确是让选出正确的选项,也就是要排除在题干情景下说法错误的选项。四个选项单独来看都没有错误,但是题干设定的情景是考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的国内政局,从时间的限定来看是1912年1月,因此要把四个选项都放到这一情景下进行排除。A选项“全国各省区均已宣布独立”,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只是南方十几个省宣布独立,而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在清政府的控制下,所以该说法不符合题干意思;B选项“清朝皇帝已经决定退位”,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2月12日,所以不符合;C选项“革命派掌握了各省的政权”,武昌起义后,南方先后有十几个省宣布独立,但在革命形势发展的同时,各省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所以不符合;其实到这个地方,正确答案已经出来了,就是D项。1911年11月初,清政府被迫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这样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取代了满洲贵族的统治地位,袁世凯也就掌握了清政府的实权,所以D项符合题干要求。
2排“正”法:即按照题干要求排除说法正确的选项。这里的“正”是指说法正确的选项,这主要是针对要求选出说法错误、不正确、不准确或不符合事实一项的选择题。要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仔细审题,切忌粗心大意。因为在这类题目中,说法正确的选项反倒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是“错误”的选项。如下面一题:
下列关于延安整风运动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在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
B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教人”的方针
C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D。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这道题目要求选出关于延安整风运动的表述不准确的选项,因此只要排除说法正确的选项就可以得出此题的正确答案。分析: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整风运动。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其主要意义在于,通过整风,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整风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A、B、D三项关于整风运动的说法是准确的,按照题目的要求,正确答案就是c。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和整风运动没有关系。
3排“它”法:即排除与题干意思不相关的选项。这里的“它”是指与题干意思无关的选项。也可以说是干扰性选项。但这类选项说法本身往往是正确的,只是与题千的要求无关,通俗地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这类选项的干扰性往往比较强,考生也容易出错。如下面一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的比役是
A教刻尔克战役B诺曼底战役C阿拉曼战役D斯大林格勒战役
在这道题目中,题干的指向非常明确,就是要求选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战役。从四个选项来看,C项阿拉曼战役发生在北非战场,与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没有直接关系,而且从地理角度就可以直接排除;A项敦刻尔克战役是英法军队撤离欧洲大陆时发生的战役,也与开辟第二战场没有直接关系;斯大林格勒战役发生‘在对德国法西斯作战的第一战场,不符合题意要求。通过分析可以看出,A、C、D三项都与题干没有直接关系,可以排除,剩下的B项就是正确答案了。
以上三种排除法并不是专门针对哪一类选择题的,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往往要把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从而提高排除法的有效性,提高排除的准确率,最终提高解答选择题的速度和正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