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创新教学法初探
2009-05-17李会琴
李会琴
一、推陈出新。巧设疑点
平铺直叙的陈旧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在听课时产生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教学过程入手,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兴奋起来,比如在讲课中先提出疑点,让学生感兴趣,然后再逐步揭开答案,学生也就一步一步地被调动起来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所提问题应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思考价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事实上,现代很多思想上的新发现、物质上的新创造,如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纳米材料的研制与应用等,无不是对既有观念质疑而获得成功的。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
二、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方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从学习方法指导人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精神的形成,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习方法指导的设计是有层次的。以自学方法为例,第一层次是预习,给出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学会逐字逐句的阅读,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逐段逐节的阅读,理解并归纳其中的重点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根据所要学的知识,结合社会实际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层次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结合,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知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个质的飞跃。
三、改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把教学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四、活学活用。培养实践能力
所谓实践能力就是指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或对自身实践活动指导的能力。过去被称为现在的历史,而现在应被称为将来的历史,从历史课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不仅仅是事件的发生时间、事件的当事人和发生地点等,还可以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中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创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这里的培养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具体的社会问题,其实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培养。思想支配行动。实践上的创新,先要有思想上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与思维方法的训练相结合,尤其要重视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的。如突破定势思考法、发散求异思考法、放胆猜测思考法、标新立异思考法、追奇创新思考法等的训练,只有充分发挥各利r思考方法的威力,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活跃,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并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格局。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录音、投影、电视、录像、网络等,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将它们引入教学课堂,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应熟练掌握和应用网络信息,教会学生使用网络远程技术来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中培养创新能力。例如:我建议学生主多看“百家讲坛”“走遍中国”等许多涉及历史内容的电视节目,有时我会把一些精彩节目录制下来,拿到课堂卜与他们一同分析、探讨,还鼓励学生在网上与网友谈论有关问题。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高索质人才的关键。通过实施创新教育,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个性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