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2009-05-14
我国将继续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近日透露,2010年国家将继续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增加补贴资金规模。这将进一步激发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调动农机企业生产积极性。
据宗锦耀在农业部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近年来中央财政不断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2009年达到130亿元,比上年增加2.25倍。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国所有的农牧业县(场),补贴机具种类覆盖所有农牧渔业生产急需的关键环节的农业机械。目前补贴资金已全部到位。
宗锦耀说,农业部将结合各地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和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容量情况,科学制定农机具发展规划,合理确定今后一段时期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适当扩大补贴品种范围,支持农机产品更新换代,合理引导农民购机需求。
宗锦耀还表示,将优化基层经销商选择、公告制度,补贴产品的经销商由企业自主指定,经省级农机管理部门向社会公告。扩大基层经销商数量,促进市场适度竞争。
他要求各级农机部门及时发布农机企业承诺的补贴产品最高销售价,作为农户购机的参考价格。加快建立新型的农机购置补贴机制,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调节作用,适应农民对农机产品配置的多样性需求。
同时,加强农机产品经销市场监管,加大对经营者哄抬价格、价格串通、价格欺诈等价格违法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农机企业借补贴之机突破承诺的最高销售价等乱涨价行为。
来源:新华网
延安市发展设施农业监测完善服务体系
近日,陕西省延安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在安塞生态示范园安装建设设施农业监测系统,利用本系统主要对棚内外气温、CO2、湿度、辐射和不同层面的地温、土壤湿度、土壤含水量等指标的监测以及作物长势的图像监测。对设施农业作物生长发育环境状况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大大提高了气象服务能力,逐步完善了现代化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
来源:陕西省延安市气象局
中外专家共商设施园艺发展大计
(本刊讯)2009年11月23~24日,2009中国·北京国际设施园艺工程论坛暨北京市农业机械研究所成立五十周年专题学术交流会议在北京国家电网公司高级培训中心举行。该会议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市农业机械研究所承办。会议举办的同时,适逢北京市农业机械研究所建所50周年,为更好地推动国内外设施园艺工程技术的发展,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中外专家齐聚一堂,献计献策,共同探讨设施园艺发展大计。主要探讨了以下主题,趋向高附加值的生产方式
近年来植物工厂生产逐渐兴起,园艺产品生产趋向于高附加值的生产方式,日本千叶大学原校长古在丰树先生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日本的植物工厂生产状况和前景。他认为21世纪人类面临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能源资源短缺等问题,植物工厂生产的产品安全、无污染,通过环境调控,可以进行周年生产,同时提高植物产品的质量,另外,植物工厂的生产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土地和水肥等资源,可使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植物工厂生产能创造更高的产品附加值,将成为未来设施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北京市农业机械研究所、北京京鹏环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周增产先生给大家介绍了该所研发的各种先进的设施农业装备,如智能灌溉施肥系统、营养液精准管理设备、温室结构设计软件以及各种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设备和收获机器人等,此外,还向与会代表介绍了该所承建的北京市通州植物工厂的分区、功能定位和配套设备以及新能源利用等技术研发。
日光温室生产方式的探讨
在我国大陆大部分地区设施园艺的生产方式以日光温室生产为主,尤其是中国北方大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首席专家张真和先生指出,据统计2007年我国日光温室生产面积已达717万亩(47.8万公顷)。设施园艺的发展正以追求低成本的简易设施栽培、多层覆盖节能栽培为主。但是目前日光温室的结构性能不忧,生产安全隐患大,如今年的雪灾目前已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人民币。同时,日光温室缺乏统筹规划、设计建造不科学和盲目标新立异等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日本佐藤株式会社部长直木武之助先生,向大家介绍了中国的日光温室在日本大致应用情况,以及日本也正在研究和探讨何种生产方式更适合日本,同时希望加强两国设施农业生产研究方面的联系和合作,共同探讨设施园艺的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青云先生、沈阳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天来先生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李建明先生等分别就园艺设施的国情走向、设施装备与农艺及栽培相结合技术和设施园艺技术进展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本次会议与会代表达160余人,创历届之最,受到全国业内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现代温室工程》(第二版)出版发行
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周长吉研究员主编的《现代温室工程》(第二版),干2009年11月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进入21世纪,我国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引进的自我发展起步阶段,无论是教学还是生产单位和个人都渴望有一部全面系统介绍现代温室的书籍,《现代温室工程》(第一版)的出版正值这一需求空前高涨的时刻。近几年,随着设施农业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对设施农业技术需求的增加,国家及各级科研和教学单也加大了对设施农业科研和技术的开发,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为保持《现代温室工程》作为前沿性学科的先进性,更新陈旧知识、融入最新技术成果非常必要。为此,经原书作者与化学工业出版社协商,决定以《现代温室工程》(第二版)的形式将该书修订出版。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温室建设的各个方面,主要内容包括温室环境原理、温室建筑结构设计、透光覆盖材料选择与安装、温室环境调控(通风、降温、加温、灌溉、补光、CO2施肥)设备与技术、温室无土栽培设施、温室内操作机具、温室投资效益分析以及温室建设的工程管理等。本书涵盖了现代温室工程涉及的几乎所有的内容,体现了现代温室工程技术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代表了现代温室技术的发展水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本书可供温室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温室种植者及研究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内蒙古节水设施农业方兴未艾
内蒙古是以早作为主的地区,水资源十分匮乏,气候十年九旱,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由于降水不足,年际变化大,空间分布不均匀,干旱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
近年来,内蒙古重点在旱作农业区着力推广了膜下滴灌、大型指针式喷灌、半移动式喷灌等节水设施与深耕深松免耕、地膜覆盖等农艺农机措施相结合的旱作节水模式,取得明显成效。
2007年,达茂旗成功示范种植1000亩(667公顷)滴灌马铃薯,在遭遇春
夏秋连旱的恶劣条件下,马铃薯产量是旱地马铃薯产量的4倍~5倍,667m2产量平均1750kg以上,扣除成本纯增效益1000元以上,而普通旱地马铃薯产量只有300kg~350kg,扣除成本基本上没有效益。该项技术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和认可。2008年,达茂旗政府投资400多万元,新上滴灌1万亩(约667公顷),2009年又投资2000多万元,新上滴灌4万亩(约0.27万公顷),使该旗马铃薯滴灌总面积达到5万亩(约0.33万公顷)。目前,达茂旗节水灌溉面积已达到8万亩(约0.53万公顷),占全部水浇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平均节水率达到55%。由于抗旱措施到位,今年达茂旗在50年不遇的大旱之年,马铃薯不仅没有减产,而且还出现了薯农增收的喜人局面。全旗马铃薯年产量达5亿kg,人均薯业收入可突破400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乌兰察布市2007年在察右中旗示范滴灌马铃薯1000亩(66.7公顷)取得较好效果的前提下,2008年示范推广滴灌6500亩(约433.3公顷),2009年又新上3万亩(0.2万公顷)。据统计,内蒙古全区大田滴灌面积已发展到30万亩(2万公顷)。
搞好旱作节水农业建设,推广节水抗旱技术,让内蒙古人尝到了甜头。到目前为止,内蒙古全区已建设大型指针式喷灌圈1375台套,控制面积达到95万亩(6.3万公顷);半移动式喷灌面积达到615万亩(41万公顷)。内蒙古的实践证明,大型指针式喷灌既节水,又能够提高抗灾增产增收能力。以2007年为例,在全区旱作区遭遇春夏秋连旱的恶劣条件下,一个500亩(33.3公顷)的自走式喷灌圈,种植马铃薯的效益可以达到100多万元,不仅当年收回了喷灌圈及配套设施的全部投资,而且还稍有节余。在干旱面前充分展示了节水设施农业良好的抗旱节水增产增收作用,还有力地推动了农田节水工作的快速发展。2008~2009年的两年间,内蒙古全区新上大型指针式喷灌圈1324台套,建设面积达到90万亩(6万公顷),是前几年建设面积总和的十几倍。
该区通过机械深耕深松、秸秆还田、少免耕作、沟垄种植、镇压保墒等机械化技术与农艺技术的组装配套,建立高效旱作节水机械化综合配套技术模式,解决旱作农区的蓄水、用水、节水和保水问题,大面积推广耕作机械、种植机械、收获机械和抗旱补灌等机械,以及深松机、覆膜点播机、免耕播种机及秸秆粉碎还田机等先进适用农业机具,全面提升了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
据了解,内蒙古2010年目标是,新增农田节水面积100万亩(6.7万公顷),地膜覆盖面积100万亩,将灌溉水和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0个百分点。
来源:《农民日报》
洋菜种占据中国市场忧思录
“我国8000多家种子企业,没有一家市场份额达市场总量的5%,前二十强的销售额加起来还不如一个孟山都。”近日,在广州举办的2009中国国际种业峰会上,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平直陈中国种业的尴尬现状。
2000年,中国种业市场对外开放,美国杜邦、美国圣尼斯、瑞士先正达、荷兰瑞克斯旺等外资种业集团大举抢滩中国市场。目前“洋品种”已占中国蔬菜种子50%以上的市场份额。对此,业内人士评价:外资进入可以提高我国种子行业的竞争意识,尽快与国际接轨,但又担心其凭着强大实力渗透制种业进而掐住中国农业的“脖子”。
中国种业数量大实力弱“国内种子企业难以摆脱‘杂、多、乱、小、散的现状,综合实力差。”刘平介绍,目前全国共注册种子企业8000多家,有效经营区域为全国的育繁加销一体化的大型种业不足80家,拥有自主品种权的企业也仅100余家,而经营不再分装种子的私营代销店高达10万家。2006年,我国前十大企业的销售总额为48亿元,仅相当于全球十强种子企业销售额的6%。
按理说,新品种审定推广能够增产,但目前广东水稻平均667m2产仅有385kg,比2000年还减少735kg/667m2。从遗传生物学分析,这些审定的水稻品种并不是创新优良品种,只是一些新品系的组合。品种审定的缺陷让种子企业不愿对育种创新加大投入。中国只有不到1.5%的种业企业具备创新能力,用于品种研发的投入不到销售额的1%,低于国际公认的“死亡线”。而国外企业一般为8%~12%,如孟山都2008年研发资金为9.8亿美元,占年销售额的8.6%。
质劣导致价低。韩国进口的白玉萝卜种子200元/kg仍供不应求,国产萝卜种仅4元/斤,却无人问津;国外引进的杂交芥蓝种子150元/kg,而国内自繁的芥蓝种低至15元/kg也无人买。洋种子令农民增收获利,却让本土种子公司难以生存。据了解,目前国内蔬菜种子50%以上的市场份额已被外资占领,几乎涉及所有蔬菜品种。棉花种子市场也是节节败退,转基因大豆大举入境……最近几年,国外大公司又进行联合,开始进军我国大田农作物种子市场。
洋品种占据市场80%利润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常年用种量为300亿kg,价值达500亿元。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孟山都、杜邦一先锋、先正达等跨国种业巨头纷纷抢占国内市场。
“洋品种”蔬菜倚仗其在品质、产量、抗病性等方面的优势,占据市场80%以上利润。种子售价之高,令人咂舌,荷兰甜椒品种‘蔓迪更是开出了每克种子180元的天价,1g种子相当于1g铂金。以“中国第一菜园”寿光为例,国外公司每年销售其高档菜种就赚取6亿元人民币。
目前,北方大棚蔬菜品种竞争达白热化,外资公司逐渐转战南方市场。据广东某经销商介绍,目前华南地区基本还是国产种子的天下,但先正达、圣尼斯等外资企业在广东销售额逐年扩大,部分品种如青花菜、高价值菠菜的市场几乎全被外资企业垄断。
通过合作提升自主技术外资公司会控制中国种业吗?对此,铁岭先锋种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书库坚决否认,跨国公司间还存在强大的市场竞争,因为从另一个角度看,跨国公司的先进经营理念将引领和促进中国种业的现代化、产业化,而提供的优质产品会使中国农民受益。
“中国种子企业刚开始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但只有竞争才能使国内种子企业成长。”孙书库说。
“当前中国还需要与跨国企业合作,毕竟他们进行了数十年的科研储备。”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冰川说,关键是能否通过引进、合作来实现自主技术的提升,进而研发出更多的优秀植物新品种。
通过与美国先锋公司合作与竞争,登海种业保持了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竞争力。近年来,登海种业育出了10多个超级玉米新品种,平均667m2产达1000kg以上,其中“超试1号”将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提高到1402.86kg/667m2,比原纪录提高7306.57kg。抗倒伏、抗病毒、单粒播、节约肥水等优良品质使得该系列新品种市场前景看好。
此外,政府的导向意图也非常明显。从2008年开始,农业部开始逐步停止推广国家审定品种近400个,此举被业内认为是“良种驱逐劣种”的最直接表现,将有利于选用良种,净化种子市场,减少市场供给和种子的价格压力。
来源:《农民日把》
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名单(第三批)公布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304号),北京市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等9个农作物种子检验机构,批准为合格种子检验机构,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合格证书》,准许在批准的种子检验项目范围内使用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合格标志。
来源:农业部
蔬菜气雾栽培经济效益大增
12月21日,北京市密云县太师屯镇太师庄村村民在采用气雾栽培新技术的设施大棚内劳作。该技术可使农作物种植数量比传统大棚增加3倍4倍,并使生长期缩短1/3。整个栽培过程电脑控制,既不用施肥,也不用除草,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经济效益。
来源:《京郊日报》
北京市果类蔬菜土、肥、水任务五年规划通过专家论证
日前,国家果类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办公室组织专家对本市果类蔬菜土、肥、水五年任务规划进行了论证。专家组一致认为,规划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京郊果类蔬菜产业发展的趋势,明确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土、肥、水问题,提出了水肥功能研究室的任务目标。任务规划的实施将全面提高北京市果类蔬菜土、肥、水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水平,对打造京郊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保障的果类蔬菜生产田有很高的实效性,将在全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中有良好的示范效果。
来源:北京市农业局
北京市延庆温室葡萄一斤能卖50元
一般葡萄也就卖几元一斤,但是位于延庆里炮镇的日光温室葡萄竟然能卖到50元1斤(即25元/kg)的高价。记者近日从延庆获悉,创新技术的应用让市民一年四季都能从温室中采摘葡萄,也为延庆设施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记者了解到,日光温室葡萄周年生长结果的新技术充分利用了延庆地区条件,使在温室内生长的葡萄不易徒长,而易成花,坐果率高。延庆县邀请北京市葡萄专家作指导,经过反复的实践,日光温室葡萄周年结果获得成功,一次果平均产量为644.5kg,销售价格为80元/kg,二次果平均产量为426kg,预计单价100元/kg,一栋温室年产葡萄1000kg,收入可达到8万元以上。
由于延庆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生产的葡萄多次在全国评比中获奖,为此葡萄这一特色产业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出台了扶持葡萄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促进了葡萄产业的发展,在各级部门共同努力下,从2006年开始延庆县葡萄种植面积以每年新增3000亩(200公顷)的发展速度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迈进。截至2008年,延庆县葡萄总面积已达1163公顷,主要分布在县西部沿北山和南山的张山营镇、旧县镇、香营乡、永宁镇、八达岭镇和康庄镇、延庆镇等地。年产量240.5万kg,产值达1263万元。
来源:《北京晚报》
国家农业科技资金支持近两亿元助推河北现代农业
河北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领域研究优势,针对现代农业发展需求,2009年共争取国家科技项目资金1.96亿元、项目153个,其中100万元以上项目31个,涉及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星火计划、转基因专项计划等7个科技计划类别。
据介绍,这些项目的立项与实施,使河北省农业学科领域的研究开发更加优化。其中,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华北灌溉农田减蒸降耗增效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等一批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实施,提升了该省农业综合创新能力,对促进农业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葡萄产业关键技术开发集成与推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等一批富民强县、星火计划等项目的实施,有力促进了该省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了科技对该省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在国家农业转基因专项计划中,河北省承担了25个课题,分别在小麦、玉米、棉花、大豆4个作物开展转基因关键技术研究、功能基因克隆验证与规模化转基因操作技术、转基因动植物种质资源创制与新品种选育、转基因作物中试与产业化基地建设等4个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河北省准备通过几年的实施,培育一批抗虫、抗病、抗旱、耐盐碱优良新品种,在转基因技术和种质资源创新方面取得突破。
此外,河北省还有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梨、苹果等31个农业功能研究室、49个试验站获得国家农业产业体系专项支持。这将推进河北省农业领域建成一大批重点科技创新基地,促进科研条件建设和创新人才的集聚,提升本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来源:河北新闻网
河套优质番茄酱出口创汇2.3亿美元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内蒙古调查总队了解到,2009年河套灌区优质番茄酱产量达32万吨,出口创汇2.3亿美元,产品畅销欧美市场。
河套平原是我国继新疆之后的第二大番茄生产基地,2009年番茄种植面积46万亩(约3.1万公顷),总产量230万吨。据测算数据显示,河套平原今年种植的番茄质量明显提高,番茄红素含量、固型物含量均高于国家优级标准。目前,巴彦淖尔市有台湾泰顺、新疆屯河等17家番茄酱厂从事加工生产,年产番茄酱50多万吨,番茄制品远销美国、意大利、德国、英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9年巴彦淖尔市番茄加工企业共实现加工、销售收入26亿元,农民人均来自番茄种植业的纯收入达697元,比上年增加74元,实现了农企双赢。
来源:内蒙古农业信息网
呼和浩特市今年蔬菜产量预计可达65万吨
日前从呼和浩特市农牧业局了解到,截至2009年10月底,呼和浩特市蔬菜播种面积接近18万亩(约1.2万公顷),预计今年蔬菜产量可达64万吨~65万吨,比上年增长5.3万吨~6.3万吨。
据介绍,呼和浩特市的基本菜田数量由2005年底的不足10万亩(0.67万公顷),增加到目前的15万亩多,增加了5万多亩。尤其是保护地,由2005年底的6000多亩,增加到目前的2.3万亩(约0.15万公顷)。3年来,呼和浩特市共建成蔬菜保护地1.67万亩(约0.11万公顷)。
来源:内蒙古农业信息网
天津大港打造京津冀绿色蔬菜供应基地
目前,投资1600万元、占地420亩(约28公顷)的大港小王庄镇设施农业园区二期工程主体完工并将于年内投入使用。本次建成的170个设施农业大棚将成为该镇打造绿色蔬菜供应基地,使其成为农民增收新平台的重要载体。
据了解,该镇设施农业园区计划总投资4694.3万元,规划占地1100亩
(约73.3万公顷),由目光温室区、塑料大棚区和蔬菜交易区3个功能区组成。其中,一期工程投资450万元、占地200亩(约13.3公顷)的李官庄49个蔬菜大棚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棚内以种植加州番茄为主,彩椒、黄瓜为辅。每个大棚年平均收益近1.2万元,是传统农田纯收入的十几倍。同是园区一期工程的沈清庄早地节水莲藕种植基地也已竣工,该项目总投资400万元,占地300亩(约20公顷),年产约105万kg具有节水、无污染、病虫害少、产量高等优点的莲藕,预计年收益可达200余万元。
近年来,小王庄镇在巩固冬枣、畜牧两大基地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并与天津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签订技术合作协议,聘请农业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力争将该镇设施农业园区打造成辐射京津冀地区的重要绿色蔬菜供应基地。
来源:《天津日报》
“中国农学会食用菌分会2009年年会暨中国食用菌栽培技市研讨会”在沪召开
12月2日~4日,中国农学会食用菌分会和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在上海联合召开了“中国农学会食用菌分会2009年年会暨中国食用菌栽培技术研讨会”,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中国农学会食用菌分会理事和食用菌行业代表100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分为中国农学会食用菌分会理事会和中国食用菌栽培技术研讨会两个部分。
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单位、生产基地和企业的食用菌行业代表25人次在食用菌栽培技术研讨会作了大会发言,发言围绕中国食用菌栽培的问题与对策和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两个方面展开了研讨,研讨内容涵盖了我国各地的食用菌栽培品种(如蘑菇、香菇、平菇、黑木耳、毛木耳、金针菇、杏鲍菇、灰树花和灵芝等)、栽培模式(包括传统栽培、设施栽培和工厂化栽培),以及食用菌安全生产问题(如病虫害防治、栽培基质的选用、农药和重金属残留等)。通过这次食用菌栽培技术研讨交流,与会代表均表示对我国食用菌栽培和产业总体现状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同时,大家深感研讨的内容对今后各地食用菌栽培技术的研发和实际生产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来源:上海农业网
崇礼培植北方特菜生产基地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在退耕还林、耕地面积大规模减少的形势下,如何增加农民收入7河北崇礼县依托临京津的优势,推行工厂化育苗、标准化管理、组织化经营,差力打造北方最大规模的特菜生产基地。
为了满足菜农对特菜秩苗的需求,该县在西湾子镇干沟村和两间房村建起两栋温室育苗大棚的基础上。2009年又在红旗营乡大同营村建起了一栋温室育苗基地,实施了工厂现代化温室育苗,且秧苗成活率达到99%以上,大大缓解了菜农对秧苗的需求。
为了确保生产的蔬菜产品无公害,全面推广了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并对全县农民从大棚建造、整地、种苗移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进行了全面培训。通过采取“外邀洋专家、内培‘土专家”的办法,使菜农全面掌握了标准化生产技术。该县还先后编写了彩椒、番茄、菜花、大白菜、圆白菜5个蔬菜品种的标准化种植手册、标准化生产技术明白纸和无公害蔬菜生产手册等,全部发放到农民手中。挂黄板诱杀虫害、施用防虫网等物理防虫技术以及喷施高效低毒农药、增施农家肥等系列实用技术已在菜农中普遍推广,实现了标准化管理。目前,该县蔬菜面积发展到12.02万亩(约0.8万公顷),占全县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其中绿色无公害认证面积达8万亩(约0.53万公顷)。人均667m2菜地,居全市之首。而设施蔬菜种植逐年递增,达到了1.38万亩(约920公顷)。实现了一年翻一番,居全市之首,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2300元。
为解决单个家庭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不能得到有效衔接的问题。在县蔬菜协会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支持农民依托当地能人组建农民产销组织,形成有一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利益共同体。目前,全县成立蔬菜协会8个,其中成立跨三个乡的蔬菜区域联合协会1个,种苗订购、农药购买、销售合同签订、关键技术应用都以区域协会运作。
来源:《农民日报》
东莞向东南亚征集蔬菜良种
长得像樱桃的青色萝卜,红色的菜心……近日,广东(东莞)农业良种示范展示会在石碣镇开幕,会上展示了550多个特色优良品种。“这些市民们从未见过的新品种,可能不久就能被摆上饭桌”,东莞市种子管理站站长陈自辉告诉笔者,良种的应用和推广,不仅能够使同一品种的农作物产量增产30%,还可以使农民的收益翻倍上涨。
东莞市农业局局长胡荏光介绍,东莞市良种示范推广基地的建设能有效促进东莞种植结构的改革。该基地第一期100亩核心示范区已于11月建成,并且引进、示范新品种1000个~1200个。目前,基地从国内及东南亚等地征集了10多类550多个各具特色的优良品种,包括茄果类、甘蓝类、瓜类、白菜类、绿叶菜类、根菜类、玉米类等进行示范展示。在基地全面建成后,将引进超过2000个示范品种。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