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农村信息化,进一步推动成都新农村建设

2009-05-14李飞飞

管理与财富 2009年4期
关键词:成都市农民农业

李飞飞

【摘要】:自从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中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广大农村都积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不少地区在近几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正如“三农”问题一样,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亦存在不少问题。四川成都近些年在新农村建设上获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同时在这个过程也遇到不少困境,只有找到解决这些困境的突破口,才能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即进一步推行农村信息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信息化农村经济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这已经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四年强调农村信息化建设。

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10%左右的村初步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2020年30%以上的村达到总体要求,到2050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1成都改革开放三十年新农村建设的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年,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的历史,特别在2003年以来,成都市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结合成都自身实际,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发疹政策,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1城镇化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

推进城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成都市遵循“因地制宜,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稳步推进”的原则,有组织地引导条件充足的农民梯度向城镇转移。2003年以来,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取得显著成效,新建农民社区和农村新型社区面积2249.1万平方米,37.8万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城镇化率曲2003年的56.1%提高到2007年的62.5%。

1.2农村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成都市把现代农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产业支撑,努力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从下表可以明显看出:2008年农林妆渔业总产值达到438.7亿元,比2004年增加154.5亿元,按可比价格算,年均递增6.3%农业增加值达到255.6亿元,比2004年增加87.4亿元,年均递增5.5%。

1.3农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

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农民增收是社会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总体要求,积极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从下表看出:成都全市农民收入得到持续增长,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702元,比2004年增加1630元,增长40%。并且收入结构也不断优化,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转移性收入得到持续稳定增长。

1.4农村社会事业得到较大进步

农村基础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近些年,成都市深入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环境整治、退耕还林,广泛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加快建设农村交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保等社会公共事业。

1.5农村文明成都得到较大提高

努力培养新农民,形成文明乡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质要求和突出特征。全市不断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施多渠道地开展新型农民的培训,农民素质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协调发展。

1.6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较大进展

加强党的领导,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近些年来,成都市积极稳妥地推进村级综合配套改革,创新基层民主实现形式,积极探索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全市90%以上的村党支部书记实行公推直选和差额直选。实施了群众评价干部制度。而且全市实施了乡镇政务和村务公开。

2成都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困境与问题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年来成都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成都市是西南特大中心城市,人口约1040万,其中农业人口约60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63%左右,具有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点。要完全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综合性目标,成都仍然存在诸多难题和困境:

首先,资金是新农村建设必须面对的难题。在新农村建设中道路、水利、房屋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投入,除了中央财政投入之外,地方财政投人则成为关系新农村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四川省地方财政力量较弱,在直接对涉农投资以及与中央资金配套时都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如何筹集资金支撑成都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第一个难题。

其次,传统农业改造缓慢使得四川省包括成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缺乏产业支撑。农民从农业中不能获取较高的比较利益,而其他行业的发展又还不可能暖纳数量众多的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依然突出。这一问题直接阻碍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

最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缓慢,组织化程度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这也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效率和效果。

3推进农村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3.1农村信息化的内涵及意义

农村信息化是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全面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撑提升现代农业,以数字农村作为核心和主要表现形式支持农村经营管理,以信息服务体系为依托,更加高效,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提升农村的现代化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1.1农村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中促进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

现代农业要求运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而农村信息化是保证农业科学技术和设备快速传输到农业各个领域的必要途径。农村信息化的推行,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的各个环节,使农业经营者更快得到新的知识,加速科学技术的应用速度,促进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全面普及和推广,其次可以使市场信息传递及时、迅速,实现产销对接,推动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3.1.2农村信息化是在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就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农村信化可以帮助农民强化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了解市场规律,而且可以使农民可以通过发达的现代化信息传递网络,快速、方便地获取必要的知识和信息,B1导农民对于先进技术和知识产生需求,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3.1.3 农村信息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

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我国处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国情下,农村信息化可以有效联结城乡发展,一方面可有效缩短城乡经济差距,另—方面信息化又可有效缩短城乡科技文化差距,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使之接受新的思想理

念。

3.1.4农村信息化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由于信息不灵而盲目种植或养殖等造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大起大落,卖粮难或卖猪难等问题时有发生。而农业信息化此时就可以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缓解农民的压力和风险,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中发挥科学指导作用。

3.1.5农村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建设的推动力

乡风文明是新农村精神文明的主要体现,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民通过政府信息网站,能够更快捷地了解党的各项政策及时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各种法规、工作程序等,以便化解农村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从而为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建立和谐新农村创造条件。

3.2关于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村信息化,以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推进农村信息化涉及面广,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结合成都市的实际情况,可以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信息化人才培养,增加资金投入等方面来推动成都农村信息化建设,进而服务好新农村建设。

3.2.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信息化提供服务平台。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建立网络、广播、电视、电话等多平台农业信息传递体系,必须按照给农村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务为宗旨。

3.2.2深入开展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为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提供示范效应。由于政府财政有限,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时候不可能大规模的开展,因此政府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可以先确定信,批示范点,在小范围内进行信息化建设。

3.2.3加快农村信息人才培养,为农村信息化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加快农村信息化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关键。要加强对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进一步加快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

3.2.4加大农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支持。农村信息化水平低,经济基础薄弱,政府可以拿出专项资金进行扶持,特别要向边贫地区倾斜,扶持他们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提高信息化水平,缩小城乡差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2.5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农村信息化建设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是一项长期、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党员干部要定期进行农村信批远程教育,要不同程度地参与这项工作,做出表率作用。另外,可以成立专门的组织协调和领导机构,整合资源,协调各方,提高效率,促进发展。

综上,农村信息化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途径。由于我国农业和农村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了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但是只要政府组织,统筹规划,资金到位,技术支撑,发展低成本、高技术、注重系统集成创新,相信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一定能够取得辉煌成绩。

猜你喜欢

成都市农民农业
耕牛和农民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2019年1~9月 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农民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