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重道远,海洋梦如何成真?

2009-05-13

百家讲坛 2009年8期
关键词:郑和强国海洋

回望中国历史,唐宋以降,中国长期以来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海洋强国。“海上丝绸之路”、遣唐使、鉴真东渡、市舶司、郑和下西洋……一个个名词,就像一曲乐章上强有力的音符,演奏出中国航海技术所达到的高度。但往事已矣,从鸦片战争开始的百年间,西方列强往往只要在中国沿海架起大炮,就可以让这个文明古国屈服。血泪屈辱,自三千年有史以来最为密集和迫急。当年,诸番咸服、樯桅如林的中国,几乎成为全球海洋霸权的最大受害者,教训不能不谓深刻。

原因何在呢?

曾经有一个电视系列片这样解释,即西方属于“海洋文明”,中国属于“黄土文明”。我不同意这种观点,用似是而非的笼统概念,来解释血淋淋、赤裸裸的事实,是中国学术界的通病。要知道,无论何种文明文化,必须有一定地域内众人的参与,以及所施行的政治制度以及施行的力度。简单来说,人,以及人所处的制度,才是各种历史表象的根源。

再说郑和下西洋。诚然,郑和数次下西洋,确实展示了大明的国力和海洋地位,宣武扬威于化外,至今让不少爱国者颇为兴奋。但我们不能不承认,郑和当年的最初目的,其实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为明成宗朱棣的统治解除心腹大患。其所谓的贸易,也是对外邦厚授薄取的炫耀性赏赐,其经济价值等于负值,乃至明朝最后都对和的航行力不从心,乃至意兴阑珊。

再说“海上丝绸之路”和市舶司制度。无论是北线到日本,还是南线到印度洋沿岸,在为客商赚取利益,为朝廷增加财政收入之余,并没有对中国政治生态形成正面的影响。相反,大家都似乎很满足眼前的蝇头小利。市舶司官员的贪腐,远洋货船的走私,沿海海盗的猖獗,奢侈品的大量输入……都是一些客观却负面的存在。

在广东阳江海域出水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便传递出不少这样的信息。比如,该船的覆没,被不少专家认为是超载遇到风浪所致。此假说并非空穴来风,宋朝市舶司对货物分粗货和细货,税率分别从十分之一到三十分之一不等。而事实上,却常常征到十分之二三,货船为了赚钱,只能超载;还有,“南海一号”上发现数万枚铜钱,被有的媒体称为南宋富庶的标志,要知道,当时的南洋不少岛国还是使用贝壳作为货币呢。但事实上呢?南宋是禁止金属尤其是铜的出口的。因为北方主要产铜地被金人占领,宋朝发行的纸币因为缺少铜作为金融储备,物价日涨,乃至引发社会动荡。当无数“南海一号”将铜偷运出境,换取珍珠玛瑙等奢侈品,再投放国内,西湖之畔,“暖风熏得游人醉”那是自然而然的了。

再说文化交流。国人如果现在还沉溺于鉴真东渡、遣唐使等带来的亢奋,就未免有点强作解人。日本等国当时向中国学习,更多说明了他们的落后,而不是中国有多先进。从唐太宗到唐玄宗,中国社会其实仍是危机四伏、百弊丛生。究其原因,一个封建专制的威权体制,毫无疑问是野蛮的,反人性的,国富民穷的,不能可持续性发展的。安史之乱后,李唐万劫不复,便是最好的说明。国人现在不反思曾经的大国为什么败落,而失明地选择沉醉于盛唐神话之中,不但有害,而且可悲。

国人尤其是史学界的自大,并不仅仅体现于以上两个方面。比如指南针的使用,便是一个无头公案。史学界一直根据北宋《萍洲可谈》“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的记载,认为当时中国的指南针已经广泛使用于航海了。

但事实上,“舟师”是在没有星星太阳可以导航的情况下,才会转求所谓的“指南针”的,足见此针的不成熟和不可靠。而且,中国航海文化的局限是,其造船业主要是工匠文明的结晶,虽说技巧达到木制器物的顶峰,但缺乏理性科技作为推动力,所以,虽然不断有个别进步,但最终不可能有质的飞跃。中国的工匠可以制作出大型而又实用的木帆船,甚至直到今天,这类木船仍有使用价值,但他们却不可能发明用蒸汽机推动的近代化船只。这是技术与科学之间不可逾越的界限。

廓清以上史实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中国封建独裁者缺少开拓开放精神,精于内部压制的天性,决定了在大一统完成后,对海外贸易的敌视和抵制。明太祖就立下“海禁”政策,“片板不许下海”。究其心态,无外乎怕治下的子民不好好履行子民的义务,游走四方,成为皇朝之害。当时对老百姓人身的控制,到了让人发指的地步,一个人没有官凭离居住地百里,便要被处以重刑。在这样的制度下,沿海一些求其一逞的商人先是成为走私犯,甚至又转为海盗,“自绝于国家和人民”。

清朝为了切断民众与郑成功等抗清力量的联系,并加强对王朝内部的控制,故闭关锁国。和明朝的“海禁”一样,闭关锁国的政策并没有得到真正严格的实施。从1655年到1678年的23年间,清廷颁发了五道“禁海令”,三道“迁海令”,严禁民众出海贸易。

到乾隆时,又仅仅开放广州对外贸易,并由十三行垄断经营。一直到《南京条约》签订前,大清关起门夜郎自大,对外则不知魏晋。殊不知,西方的列强在贸易利润的刺激下,官民齐心开疆拓土,杀伐征战已有100多年,早已船坚炮利,降服大清已是小菜一碟。

所以,鸦片战争时GDP世界第一的中国战败,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

两次鸦片战争后,清廷的眼光貌似也开明了一些,并在航海技术上师从列强,尤其是从德国买来了最新款式的铁甲舰和克虏伯重炮,俨然成为亚洲的海上霸主。但甲午一战则无疑向全球显示,一个大国的败亡,首先是体制的败亡。你不能奢求一个腐败松散的政府,能战胜一个励精图治、民心可用的新兴强国。

鉴于往事,可资于今世。中国有1 8000里的海岸线,又有大面积存在主权争议的海洋国上。在全球资源日益紧缺、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今天,中国欲在地球的东方崛起,不成为海洋强国是不可想象的。

而要成为海洋强国,并不是建几艘航空母舰那么简单。我们必须具有开拓开放的精神,实事求是,抛弃“曾经天朝上国”的文化优越感,以理性和科学的眼光,审视我们的过去和现实。只有中华民族的体魄足够健壮,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不再受体制的牵绊和戕害,人尽其能,物尽所用,中国才能真正地成为海洋强国。

今天的中国海军巡弋在索马里海域,不仅仅是军事行动,也不仅仅是一次宣扬军威和国威的机会,其背后,是一个古老的文明走向现代文明始终不渝的改革和创新,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向商品经济和贸易立国义无反顾的冲刺和跃进。自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并期待着郑和们的身影走出明朝和历史的记忆,直至走向一个大国崛起的未来。

猜你喜欢

郑和强国海洋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科技兴邦 创新强国
70年强国梦圆 70面行业旗帜
郑和下西洋
秦晋争霸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中国“郑和”号训练舰 抵韩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