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小说《大波》后的三点看法

2009-05-13李雪松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叙事女性历史

摘 要:李劼人的长篇小说《大波》历来被定为历史小说,受到各个时代读者的好评。解放后作者将此巨作改写,对历史环境、人物形象重新进行梳理,使历史更真实,人物形象更丰满。对改写后的《大波》,评价不一,这里就三个方面探讨一下这部作品。

关键词:李劼人 《大波》 历史 叙事 女性

四川作家李劼人的长篇小说反映了历史生活的风貌,展现了一幅幅难得的生活画卷,被司马长风先生誉为“大河小说”。其中《大波》以宏大的叙事,从不同的视角,采取回环的结构,深入历史,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就小说《大波》,笔者有以下几点想法:

首先,此小说是历史与自然主义的结合。李劼人的小说被定位为历史小说,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大波》主要刻画了辛亥革命前后四川保路运动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中一系列各形各色的人物形象,及他们对历史的看法和在历史面前的行动。此小说里,很难发现典型的人物形象,更不用说唯物主义历史观里高、大、全的典型英雄人物形象。作者写的是历史,表现的还是历史;没有准确勾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没强调人民在历史中所起的巨大作用——这样就少了政治说教——而是将历史与自然主义相结合,力求真实客观的再现历史场景,这从对当时四川风俗的不厌其烦的详尽的描写就可见一斑。作者在历史面前“无动于衷”、不抱有太多主观情绪的写作态度,显然是受法国自然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对历史进行得心应手地驾驭,又深受中国传统史家的影响。初读《大波》,笔者以为自己在读历史而非小说。不过,“历史小说”本就是很矛盾的命名。历史要求绝对的真实,而小说则包含大量虚构。能把二者巧妙地统一起来,实属不易。综观整个文本,它体现出作者对历史的观点:“历史环境”中的“历史人物”,即更多从逻辑层次表现真实,而缺少通常所说的艺术真实。如对保路运动的领导人蒲殿俊、罗纶等人物形象的刻画,既表现出他们在历史漩涡中积极的一面,又有其萎缩的一面,充分体现了真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的创作原则。

其次,可圈可点的叙事。正因为有对历史的忠实态度,作者才不惜笔墨地进行大段大段地叙事。在小说里,不论是对话描写还是心理描写还是叙事,都是步步为营,水到渠成,但在主略方面有所欠缺。作者自己在后记里也谈到这个问题,他没有刻意去塑造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也没有特意地去叙述主要事件或次要事件。看起来洋洋洒洒,要不是以“保路事件”为线索,这部小说就更散漫、拖沓。第一部第三章对历史背景的阐述,就是作者在纵横历史,针砭时弊。过多地陈述背景,那就无异于历史教科书了。何况作者还对此进行了自己的评论,带着强烈的情感来叙述,这又违背了自然主义的原则。又如作者对东乡县惨案的关注就过了头,文中提到此事达三次之多,更不用说还有详尽的叙述。这件事本是作为一个背景,提醒赵尔丰,在保路运动中不要再发生此类悲剧,可作者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得详尽细致,把自然主义的叙事模式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果故事背景都这样描绘,那小说不就成了记事本?当然,小说中也有很多叙事虽也重复,但却做得恰到好处。如第一章着重写蜀通轮船上的生活,以引出“修铁路”这一重要事件;而后,在第四章中,顾天成和邓乾元一起游公园,通过邓乾元的口又提到了“蜀通”这条船,看似不经意的短短两句,却和小说开头相呼应,形成回环的叙事结构,岂不妙哉!另外,作者对一些人物的细致描写,有利于展示社会生活的原貌,如对葛寰中、黄澜生精心追求服饰和其它的生活享乐的刻画,就有利于对社会的陈规陋习进行有意义的讽刺。

再次,虽然本小说没有主要人物,但却塑造了众多的女性人物形象,着墨最多的是黄澜生太太这一角色。她几乎得到了所有评论家的喜爱和赞美,如唐世贵在其《李劼人式的妇女形象》中就提出黄太太是“蔡大嫂之后以不同立场和姿态继续追求个性(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化了的‘诗性妇女典型,她们的个人悲剧命运表明旧民主主义革命并没有给中国妇女开劈出解放的道路”。赵洪泽在《将道德的眼光抛开》中剖析了李劼人的情爱观念和写作姿态,认为黄太太是一个追求个人情欲享乐的人物形象,而李劼人偏向于对这种生活的“恶”的揭示,即强调她们反封建的追求个人享乐的叛逆精神和性格品质。然而,旧版《大波》是这样,但新版《大波》中的黄太太就要逊色一些,有些描写看起来欲言又止,并不明朗,这当然源于作者改写时的取舍。不过,作者对这个人物形象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既写出了她追求享乐的大胆,又写出了她在男人社交圈中的游刃有余,圆滑世故,有着与众不同的思想与行动。她对下人的无情,关于人口买卖的言谈,都暗示出她不是一个天使。虽全方位地对她进行了塑造,但每一方面都显得言不尽意,显得并不饱满。正如胡玉伟在《李劼人:重建女性神话——“大河小说”情爱叙事的文本阐释》中的一点:“未能真正进入女人的内心世界。作家笔下女性的反叛是出于一种朦胧的意识而非出于自觉意义上的反叛,她们的主动与自主因被置于情欲的追求和实现的简单模式中而造成了女性心灵丰富性的缺失……对女性生命的关注始终在自然生命的层面滑动,世俗关怀淹没了精神上的探索和追求。”这样的判断不无道理。

一直以来,小说《大波》都是颇受争议的历史小说,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作者对之进行了大量的改写,使得前后两个版本相差较大,更让读者有思考、阐释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劼人.大波[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唐世贵.李劼人式的妇女形象[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9).

[3]赵洪泽.将道德的眼光抛开[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1).

[4]胡玉伟.李劼人:重建女性神话——“大河小说”情爱叙事的文本阐释[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李雪松 丽江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外语系 674100)

猜你喜欢

叙事女性历史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新历史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