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探究
2009-05-13颜贤斌吴孝刚
颜贤斌 吴孝刚
摘 要:指示语作为语用学的重要部分,与语境及语言使用者的研究密切相关。由于语言使用的复杂性和语境的特殊性,日常生活中指示词的反先用现象频繁出现。作为指示词的非常规用法,人称指示代词的反先用现象增加了受话人处理信息时的负担,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额外的语境效果和语用意义。本文试图从人称指示语反先用现象的产生因素、语用效果等方面做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人称指示语 反先用 语用效果
一、引言
人称指示语是指对编码于言语活动中的参与者或相关角色的符号指称。它跟地点指示语、时间指示语等密切相关,并占据主体与核心地位。围绕人称指示语的一个中心问题是人称指示语的语法范畴和言语行为参与者角色互动范畴的关系问题。
指示语的先用现象最初是由Levinson(1983)在研究时间指示语时提出的一类映射现象。他提出,人们常优先使用yesterday、today和tomorrow这些指示词语,而不是优先选用与之相对应的表示历法时间或绝对时间的词语。这一概念后来又用于人称、地点等其它指示语的研究,指言语参与者对处于言语指示域内的人、事物、地点和时间优先使用指示词语。
近年来,国内多位学者如张权(1994)、刘呈华(2006)等对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做了研究。本文试图从人称指示语反先用现象的产生因素、语用效果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
二、先用与反先用
人称指示语的先用现象是其最常规的使用方法,这是由人称指示语自身的相对自足封闭性决定的。人称指示语具有自足封闭性,其所指或实体具有开放性(Levinson,1983)。
自足封闭性指言语活动是由说活者、听话者以及第三者合成的一个自足封闭性的系统,这一组合的直接指称符号是传统语法所说的人称指示词,同时不排除在特定关系或特定情景下的一些具有指称功能的非人称指示语。
开放性是指由自足、封闭的人称指示符号系统所指代的人或实体的不确定性或变化性。这是由于人称指示语具有非规约性(non-conventionality),指称意义依附语境,所指个体或实体随语境的改变,会造成其封闭系统的解体。
人称指示域是指由说话人、受话人及由此确立的第三方形成的三角关系。在此指示域内,人称指示语强烈依赖于语境,例如,通常情况下说话者会说“我今天借了本书”,而不是“6月3号我借了本书”。显然对于听话者而言,处理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根据话语的经济原则,我们自然会选择第一句话的表达方式。Ariel(1988)曾提出辨认度理论(accessibility theory)来说明指称词语使用的常规,认为辨认度标记刻度是自然语言为说话人和受话人提供的,说话人根据先行词与指称词语之间的距离、先行词的显著性或相对显著性等因素来判断先行词可辨认的程度,从而在辨认度标记刻度上选择恰当的标记词。
然而,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应该使用符合同辨认度标记刻度的指称词语时,由于语境等一些因素的影响,有时却故意选择了辨认度低或高的指称词语。说话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已经把指称词语调节到合乎受话人的知识状态,与此同时也表达出自己的言外之意。此外,人称指示语系统在特定语境之下,并不排除具有同样指称功能的非人称指示语形式,即称名词语进入系统,这就为“反先用”提供了可能性。
因此,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指的是在不影响语面意义改变为原则的前提下,以非人称指示语形式的称名词语来取代其对应的人称指示语在言语活动中承担指称功能的现象(刘呈华,2006)。
三、反先用现象的影响因素
(一)语境、语体因素
在某些语境缺失的条件下,人称指示语常被反先用。例如在会话开始之初言语活动人还未确定彼此身份的非面对面方式的特殊语境中,这在英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打电话时,英语的习惯用语便是“This is…speaking.”;有人来访敲门时的应答语“Who is that?”
在特定语体中,人称指示语也会发生反先用现象。纯人称指示语的开放性特征,使得要依赖具体语境才能确定人称指示语。因此,许多书面语体如宣告、书信等特殊语体中会出现反先用现象。例如在法庭上,原告律师即使是面对面地对被告进行询问时,也会使用人称指示语反先用方式,如“请问张先生案发当时在什么地方?”但是反先用并不是正式语体的专权,在非正式语体中为了达到某些语用效果也常使用反先用,例如“张三我今天把话搁这里了!”
(二)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对反先用的影响表现在当语言使用者进行言语交流时,一般考虑自身的感情表达和参与者的心理反应两方面。比较第一、二、三人称指示语“我”“你”“他”时会发现,第一、第二人称是言语行为的必要组成成分,是说话人和受话人,而第三人称是言语行为的非必要成分,是第三方。显然,第三人称处于指示域的外围,三者是从中心向外递扩的形式。因此从第一人称到第三人称,先用作用递减,反先用作用递增。
因此,当说话人融入言语活动时,第一、二人称指示语的先用可以拉近言语使用者的心理距离,第三人称指示语则拉开距离,于是,当话语者希望缩短距离时,第三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出现。
另外,由于人称指示语强烈依赖于语境,在听者没有投入到指示域中时,为了避免听者投入更多精力去理解内容,话语者往往会从听话者的经济角度选择指示语的反先用。
(三)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对反先用现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称姓名、亲属称谓和身份称谓等方面,反映出亲疏远近及权势关系。汉语指称系统中自古以来就有自称和从亲称谓以表达亲密的家族观念的特殊文化,例如父母对儿女说话时会采用从儿称谓“爸爸”“妈妈”。在表现等级、权势时,反先用现象也较为明显,等级低的或权势小的对等级高的或权势大的采用反先用方式,如称呼对方职位“主席”“主任”等。
此外,个体差异也是影响反先用现象的因素之一,如儿童用语。儿童常会用自称姓名的方式对大人说话,这是儿童自然而然撒娇的方式之一,如某小孩对家长说:“娇娇喜欢那个娃娃。”
四、人称指示语反先用的语用效果
人称指示语反先用的语用效果多种多样,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透视心理距离及表达特定情感。
(一)透视心理距离
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说话人对指示词语的选择是建立在说话人心理体验基础上的。说话人自觉不自觉地利用指示词语过程中的心理基础,来缩短或保持自己和听话人或所指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感情距离),如表示友好、亲近或生疏、冷漠。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也能透视一定的心理距离,产生不一样的心理认同感。
冉永平(2007)认为人称指示语的两个功能分别是语用移情和语用离情。语用移情的目的是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以实现心理趋同;或催生双方之间的亲密程度,以体现亲情关系;或体现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尊敬。具有这一目的的指示语就是“语用移情指示语”(pragmatic empathetic deixis),其作用在于缩短心理距离,产生或体现说话人和听话人等交际主体之间的情感近似。“语用离情”(pragmatic de-empathy)的功能是拉大双方的心理距离,凸显心理趋异;或体现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反感,制造心理空间。
1.第一人称反先用现象
(1)“谁欺负宝宝了,爸爸找他说理去。”
此例中,“宝宝”代替了“你”,“爸爸”代替了“我”,其目的是向孩子表白自己站在公众的立场上。吓唬孩子的人是大家共同指责的对象,孩子所属的群体范围得以扩大,因而其归属感和安全感得到满足。这样的表达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让小孩产生了亲切感,使他对说话人产生了高度的心理认同感。如果父亲换“我找他说理去”,孩子会感到父亲是自己唯一的同情者,父亲安抚孩子的这一目的就难以达到了。
除了该例句以外,上述提到的长辈对小辈说话时,偏向于用小辈对他的称呼语来自称,该现象很好地诠释了第一人称反先用现象对拉近心理距离的作用。
2.第二人称反先用现象
(2)在有很多人同桌吃饭的语境下,说话人说:“小王,多吃点。”
此例中,说话人用“小王”代替了第二人称“你”,因为在有多人的场合中,“你”的具体所指意义不够明确,倘若不考察身世、神态等语言辅助手段的可能性,“你”将有多个语义指向。其次,即使假设当时的语境“你”可以明确定位在“小王”身上,但直呼“小王”可以将他与其他人区分开,显示出对小王的格外关照,亲切而又信任,心理距离通过反先用大大拉近了,产生了以直接称名所能达到的效果,而这是单用“你”无法实现的。
(3)一位妻子对当总经理的丈夫说:“总经理当然忙了,家里的这些只能我来做了。”
该句中的“总经理”指“你”,妻子对丈夫的这种称呼显然是刻意拉开两者距离,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不满、抱怨。
将此例与例(2)进行对比后我们发现,同样是第二人称的反先用现象,所表现出的心理距离却截然不同,例(2)是拉近距离,例(3)却恰恰相反。这说明人称指示词的反先用现象与第几人称没有必然联系,在不同语境中同样的方式可以透视出不同的心理效果。
3.第三人称反先用现象
(4)I never speak my thoughts to David,there never seems to be an opportunity.I think thats sad…when my departing husband brings me a mug of tea and a Diazepan table.
此例中说话人使用“my departing husband”,而非第三人称,暗示着这对夫妇之间缺乏亲密感,更拉大了两人的距离。此外,说话人先用“David”而后又用“my departing husband”,这种指称词语辨认度由高至低的变化暗示着他们之间心理距离不断疏远,其关系不断恶化。
(5)在第三方丹丹在场的情况下,母亲对女儿说:“小朋友要学习关心他人,快把苹果给丹丹一个。”
同样是第三人称的反先用现象,用“丹丹”代替“她”,体现出说话人与“丹丹”的亲密关系,同时明确了所指对象。例(4)与例(5)的对比,同样验证了上述“第二人称反先用现象”中所得出的结论。
(二)表达特定情感
人们用称名词语取代指示词语指称指示域内的人,往往与表达特定的感情有关,如表达肯定、讽刺、幽默及强调等。在此功能中,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各自都能发挥作用,各有异同。
1.肯定强调
(6)“我没有做这事,张力绝不会做这种事。”
此例中的“张力”替代了“我”,两者为共指,但与“我没有做这事,我绝不会做这种事。”相比,例句更有说服力,以称名来称呼自己,强调自己肯定没有做这种事,显得铿锵有力,语感大大加强。
在日常会话,尤其是口语中,自称姓名即用自己的姓名取代第一人称指示词“我”很常见。自称姓名,通常是为了突出自尊、自傲、自嘲、诙谐、幽默等感情色彩。如:“A:你还挺聪明的嘛。B:那当然,张小二是什么人呐!”
(7)老师对学生说:“你就听老师的吧! ”
此例中“老师”代替“我”,强调了说话者的身份,使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关系更明确。“老师”一词界定了言语双方是一种师生关系,表现了老师语重心长的口吻,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期待,也给人一种苦口婆心,听我的肯定没错的感觉,起强调作用,更有说服力。
此类例子有很多,如“老毒物你不要耍花招,否则小蛤蟆欧阳克的性命可就不保喽。”(《神雕侠侣》) “不好了,夏奶奶她昏过去了。”(《龙须沟》)都是起凸显强调的作用。
2.讽刺
(8)妻子对丈夫说:“我想和你心平气和地谈谈。”丈夫说:“哈哈,是李燕要和黄伟谈吗? ”
这是夫妻吵架后两人间的对话。丈夫自称姓名,称呼妻子也没有用“你”,其语用目的是为了突出嘲讽之口吻,以表达其不满和泄愤的心理。同时,用两个姓名替代“我”和“你”显然是疏远双方距离,讽刺意味十足。
此外,例(3)中妻子对丈夫说:“总经理当然忙了,家里的这些只能我来做了。”同样用“总经理”这样的职位来称呼自己的丈夫,表现出妻子对丈夫的讽刺和强烈不满。
3.幽默
(9)Somebody didnt clean up after himself.
这句话出自一个妻子之口,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她在婉转而诙谐地批评丈夫的懒散或有意制造轻松和谐的气氛。如果把句子改为“You didn't clean up after yourself.”语气则显得咄咄逼人。因此,有时为了使责备显得间接和婉转,用名词短语指示听话人能产生幽默和活跃交际气氛的效果。
五、结语
指示语作为语用学中的重要部分,与语境及语言使用者的研究密切相关。指示语的先用是指示语的常规使用方法,但由于语言使用的复杂性和语境的特殊性,日常生活中指示词的反先用现象也频繁出现。通过详细分析我们发现,人称指示代词的反先用现象增加了受话人处理信息时的负担,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额外的语境效果和语用意义。这一意义并非指称语本身的所指发生改变,而是在指称词语之间以及指称词语与说话人的认知、语境等因素的复杂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本文阐释了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产生的条件及其语用效果,但这依然只是初步的探究,还需要做更深入的挖掘。
参考文献:
[1]Ariel,M.Referring and accessibility[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88,(24).
[2]Levinson,S.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刘呈华.现代汉语人称指示语反先用现象[J].修辞学习,2006,(6).
[4]冉永平.指示语选择的语用视点、语用移情与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5).
[5]张权.试论指示词语的先用现象[J].现代外语,1994,(2).
(颜贤斌 吴孝刚 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 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