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关联模式下的语用推理和隐喻

2009-05-13陈娟娟白丽梅

现代语文 2009年11期
关键词:关联理论隐喻

陈娟娟 白丽梅

摘 要:关联理论突破了传统的语境观,提出了“认知语境”的概念和基于关联原则的推理模式;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做了全新的阐释。本文分别总结了关联理论模式下的语用推理和隐喻观,并结合当代隐喻学者以及语用学家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推理在隐喻理解过程中的角色和隐喻本身在语用推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关联理论 语用推理 隐喻

一、引言

语用推理作为语用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在国内外都已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在国外,Grice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Searle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Sperber和Wilson(1986)提出了关联理论。关联理论自问世以来,因其从认知和心理的角度解释了话语理解的推理过程,所以其强大的解释力得到了广泛认可。关于关联理论中的语用推理,国内很多学者也做过研究,例如徐盛桓(2007)、周建安(1997)、熊学亮(1997)、孙玉(1993)、何自然(2003)。关于隐喻的本质以及工作机制的研究,认知语言学和关联理论均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有学者试图将二者结合起来,以形成更加统一的隐喻理论,例如Tendahl&Gibbs(2008)、张辉(2005)等。然而关联理论却没有具体地论及在隐喻理解中所涉及的推理过程以及隐喻在推理中的角色。本文首先总结关联理论视角下对语用推理的研究,以及隐喻研究领域的成果,然后结合这两部分,通过例证展示隐喻中的推理和隐喻在推理中的作用。

二、关联模式下的语用推理与隐喻

(一)关联模式下的语境与推理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要想真正理解对方的交际意图,常常需要根据双方具体所处的情境进行推理,这一过程称之为语用推理。之所以要进行推理,显然是对方说的话“信息不足”。这一“信息不足”的成因可能有很多种:第一,语言本身的信息承载量有限;第二,语言的节省原则(economic principle);第三,说话人的因素,包括其表达不清等语言运用与沟通能力有限(unintentionally),表达比较委婉(intentionally);第四,听者的因素,包括其语言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察言观色”能力等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说话者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听者也无法很容易地去理解对方的交际意图。本文只考虑由前两种因素带来的“信息不足”而需要语用推理的情况。

交际的主要意义在于让听者抓住说者的意图,其中信息意图比较容易理解,然而要理解说者的交际意图,仅从语言本身去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关联理论主要研究人们在理解话语时,如何运用认知语境,从话语字面意义通过推理(主要是演绎性的)来获得含意(隐性内容)(何自然,2006)。推理的过程首先离不开语境的介入,关联理论就是将交际看成一个结合语境进行推理的过程。然而,语境的定义和范围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由传统语境到认知语境,关联理论是一大进步,而对认知语境本身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境既不是客观存在,也不是在推理之前就已经存在或规定好了的条件,而是在动态推理过程中产生的认识(蔡芸,1997)。对话语含义的推导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听话人寻找有关认知语境的过程。认知语境也称语境假设,包括逻辑形式、百科知识、词汇表征;是一个“心理建构体”(psychological construct);是关于现实世界的假设的一部分;基于现实又不拘泥于现实。

关联模式下的推理自然是基于关联原则的。而关于关联度的衡量,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强,关联性就越强;人们处理信息所付出的努力越小,关联性就越强。在实际交际中,人们付出有效的认知努力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就能达到最佳关联。关联理论提出了“明示-推理”的交际模式,即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说话人明示,听话人推理,听话人先形成语境假设,然后获得最佳关联的过程。“Sperber和Wilson的明示与推理,是把推理建筑在交际双方对交际话语、交际情景和交际意图互明的基础上,最终的理解也离不开推理。”(徐盛桓,2007:3)。推理是关联理论的核心。“就言语交际而言,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不是通过话语的字面意义明确编码的,听话人对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也不能仅仅根据句法分析直接获取,理解是一个非展示性的(non-demonstrative)推理过程,语用理解如同所有的理解过程一样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形成假设与验证假设。”(冉永平,2002:52)。

(二)关联模式下的隐喻观

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隐喻理论用概念映射或投射来对隐喻的运作机制进行了阐释。在概念隐喻理论中,映射是单向的,是以具体的可感知的经验去理解抽象的不可感知的概念范围,是一种抽象的推理过程。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虽然在隐喻的本质以及工作机制上的观点大相径庭,但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隐喻理论研究认为隐喻在我们的生活和思维中无处不在(Lakoff,1980),而关联理论认为隐喻与日常语言相比没有什么特殊性和本质区别,它只是一种“松散”的用法,因此,在这一点上两个理论的观点不谋而合。这也意味着关联理论对一般交际的理解过程的解释也可以用来解释各种交际中的隐喻现象,同时也意味着关联理论对一般话语的推理模式也可以应用到隐喻含义的推导中来。

三、语用推理和隐喻之间的互动

关联理论中的语用推理实际上是一个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而隐喻被看作是优化关联并最终达到最佳关联的一种方式,因此,隐喻也可以看作是语用推理过程中的一种方式和工具。另外,隐喻在人类日常的语言和思维中是无处不在的,是人们平常说话和思维的一种方式(Lakoff,1980),关联理论认为隐喻和日常话语没有什么区别。而推理也是人类交际中的必需品,“语用推理同日常话语理解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徐盛桓,2007:2),因此,隐喻在话语的推理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也是很有理据的。“不管是隐喻还是转喻,其两个认知域之间容易被激活的概念映现为语用推理提供了必要的桥梁。关联理论提出的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又规约着隐喻和转喻中两个认知域之间所激活的概念映现。”(张辉,2005:15)。可见,在关联模式下,隐喻与语用推理之间有一种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

以下是真实生活中的一个场景片断,几个人讨论到一则关于公交车爆炸事件的新闻:

甲:“坐公交车还是挺不安全的。”

乙:“310是飞机,能坐。”

此处,乙说的话是一个典型的“A是B”结构式隐喻。当时乙说的这句话让作为旁听者的笔者觉得很诧异(因为没听懂),可是甲立刻明白了。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判断出它是一个隐喻,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就是知道310代表的是公交车而不是别的。显然,甲与乙之间有一种互明(mutual manifestation)存在,那就是两人都熟悉存在于两人共同的生活环境中的310路公交车。而笔者虽然也知道310路公交车,但是并不知道310路以其车速极高而出名。可见,含有隐喻的话语其命题是不完整的,需要通过推理去补充。这里首先会涉及到关于“310”和“飞机”的百科知识,包括飞机得速度很快、飞机飞得很高、飞机很大、飞机产生很多噪音等等。结合另一个前提:310是公交车,会产生一系列语境隐含。然而在该情境中,双方讨论的是公交车的安全问题,因此自然会将这两种交通工具的速度关联起来,最终其它假设都被摒弃,得出乙的真正意图:讽刺310路公交车的速度过快存在安全隐患,该路车不能坐。另外,该隐喻联合后面的一句反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讽刺效果,取得了很强烈的语境效果。

(一)隐喻的理解是一个动态的推理过程

隐喻的理解需要结合语境进行推理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在关联理论的推理模式下同样也适用于隐喻的理解过程。认知语境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推理的过程也是不断变化的认知过程。说话者可以通过“明示”语言制约话语理解,使听者付出有效的认知努力去寻求最佳关联,得出最相关的解释。推理的过程也是一个联想(associating)的过程,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也是积极联想的过程,然而隐喻本身的映射是一座桥,连接了由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的联想,它是寻求最佳关联的一种重要方式,具有启动效应(trigger/priming effects)。隐喻通过这种启动效应引发联想,这种积极的联想过程构成语用推理的过程或者说类似与推理过程的一部分。由一个概念联想到另一个与之最相近的概念,“睹物思人”“触景伤情”等现象表征了人类的此类心理活动。从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去解读关联这一概念,可以发现它正好解释了隐喻甚至高于非隐喻语言的推理和理解速度,因此,隐喻的理解是一个动态的、联想的、高速的推理过程。例如,小说The Edible Woman中的杜肯说了一句“I'll have to be a slave in the paper-mines for all time.”(Atwood,1986:97),杜肯是一名英语专业的研究生,他在谈到自己的学业压力时对女主角玛丽安说了这句话,他当然不可能是一个奴隶,但是奴隶这个词可以使人立刻联想到没有自由、劳苦等,同时又结合“paper-mines”这个词,可以发现杜肯将自己写论文的行为与奴隶采矿等同起来了,从而使读者还有玛丽安很容易理解到他写论文的艰辛,以此完成了其交际意图,取得了很好的语境效果。

(二)隐喻为推理“搭桥”

隐喻和转喻是自然的推理图式(张辉,2005:15)。隐喻本身是一种认知工具,它可以产生新的意义,继而在听者的头脑中建立起新的意象图式,这就是为什么它可以很快地为人们所接受,与隐喻具有“形象”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很多隐喻都是产生在语境之中的,即话语的实际使用过程中,给话语本来的字面含义赋予了新的概念和含义。隐喻意义与字面意义相比,它的真实意义无法直接从字面获得,必须经过一定的推理。然而,需要推理并不意味着理解隐喻的时间比非隐喻话语的时间长。相反,我们可以发现有些含有隐喻的话语,即使是以前从未听说过的,隐喻却以其简短快捷的方式使我们很快就能理解,尤其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用完全字面的话语去解释反而费时又费力。根据关联交际原则,隐喻会产生较强的语境效果,要平衡最佳关联的状态,所付出的认知努力自然会较少,因此可以证明隐喻思维在推理中的作用。这一方便快捷的人类的认知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种“发动机”。如果说进行推理和寻找关联的过程是一架机器,那么隐喻便是“燃料”,会促使推理顺利、高速地进行。例如,玛丽曾到朋友彼得的家里做客,看到他家很乱,另一位朋友伦问起彼得家里怎么样时,她回答“What a pig Peter is!”,通过该隐喻可以很容易得出彼得家里不够整洁的结论,只需付出较小的认知努力就能取得很好的语境效果,因此达到了最佳关联。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总结出:隐喻的理解过程涉及与日常话语一样的推理过程,隐喻本身的理解过程所涉及到的推理是一个动态的、高速的过程;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也不仅仅是一种日常说话和思维的方式,它在话语理解的推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帮助推理者推出话语的隐含义达到最佳关联并顺利完成交际。然而,对于隐喻在具体交际中的作用,还可以从人类的认知和心理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实证研究,去进一步揭示隐喻理解中的推理过程和隐喻在话语理解中的意义。

(本文为2009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符号的语用推理认知研究”[0901-2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Atwood,M.The Edible Woman[M].Toronto:McCelland and Steward Limited,1986.

[2]Lakoff 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Sperber D.& 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2nd ed.)[M].Oxford:Blackwell,1986/1995.

[4]Tendahl Markus & Raymond W.Gibbs Jr.Complementary perspectives on metaphor: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relevance theory[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8,(40).

[5]蔡芸.语境与意义推导[J].现代外语,1997,(1).

[6]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7]何自然.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8]冉永平.认知语用学的焦点问题探索[J].现代外语,2002,(1).

[9]孙玉.相关理论中的语用推理[J].外国语,1993,(4).

[10]熊学亮.Sperber 和 Wilson 的语用推理逻辑[J].山东外语教学,1997,(2).

[11]徐盛桓.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J].外国语,2007,(3).

[12]张辉,蔡辉.认知语言学与关联理论的互补性[J].外国语,2005,(3).

[13]周建安.论语用推理机制的认知心理理据[J].外国语,1997,(3).

(陈娟娟 白丽梅 甘肃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730070)

猜你喜欢

关联理论隐喻
爱的隐喻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关联理论探析
基于语用学的虚拟语气研究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