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庖丁解牛时“释刀”应对的三维解读

2009-05-13沈永生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庖丁庖丁解牛章法

沈永生

当文惠君赞叹庖丁解牛技艺了得的时候,庖丁“释刀”应对自己追求的理想境界,又使文惠君顿悟养生之道。这催生的精妙的应对内容,日常教学中大家可没少花时间琢磨;只是对“释刀”应对的动作本身往往缺少应有的足够关注,相关教辅资料也多是盲区,人教课标版教参除了“放下刀回答”的翻译之外也并没只言片语的进一步解读。我认为,“释刀”者轻易释(放)不得,三思而解其中味。

其一,礼节

回答人家的问话而放下手里的活计,这是庖丁对对方的一种礼节性尊重。

何况从身份地位上说,文惠君是高高在上的君王,庖丁是身为下贱的庖丁,(中国古代类似以杀牛屠狗为业的人,身份地位都极低下。例如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里有言:“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托他去到那边顺便劝劝先前过去的朋友们现在可以出来做官了,是故意往那些昔日职业屠狗者这样的最低处说,极言现在这边政治清明,不会埋没任何人才)双方势成两极,至低的庖丁更没理由不对那至尊尊重吧。就是比庖丁身份地位高些的人,就算文武大臣又如何,也须如此呀。在今天,平等对话也须如此呀。何况人家好心好意表扬你,你更没有失礼的必要。这是对话时对人家的起码尊重。

本文大旨谈道(养生之道),如果我们对这显而易见的对人礼节性尊重的基本修养都轻易忽视与忽略了,却舍近求远去奢谈其他什么玄而又玄的这道那道——能不能悟得还是个未知数呢,难道不像丢弃现成的西瓜却去苦苦守候那一地蔫秧吗?

其二,习惯

庖丁解牛技术是超一流的好,熟能生巧,他完全可以一边跟人说话一边解牛。可是他偏不这样,非要停下来不可,“释刀”而对,是怕一不小心在牛骨头上碰坏了他的刀吧。他珍爱他的刀,我们琢磨一下他的应对阐释就会明白。

他是这样对比的: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普通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而他,一把刀用了19年,拆解的牛数以千计,可是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这样的师傅不爱刀吗?

他是怎么用刀的?人家是割(当然损得快)与折(自然更不经用),而他是游刃。

怎么游?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从没碰撞过脉络相连、筋骨相结的地方,更何况那些大骨头呢!就是在那些骨节间的缝隙里,游刃还要留有余地。真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则小心谨慎,目光专注,动作迟缓,非找到轻微一刀则哗啦解体的地方才动手。

他爱刀还表现在:牛体如泥一样卸落在地,他该收工了,可是他及时保护刀,提刀而立,然后把刀擦拭干净再收藏起来。

这样爱刀的老师傅怎么会在工作中吊儿郎当跟人瞎搭理呢!“释刀”应对是尊重人也是爱惜刀的一种习惯性动作的自然流露。

其三,章法

上课文也少不了讲章法,而章法是为主旨服务的。本文主旨是什么呢?

冯好杰《“庖丁解牛”杂感》里说,“若能像庖丁用刀一样对待性命,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且于生无损,岂不大妙”,这是庖丁之技隐含着的两个要点之一。我认为,“刀”更应是重中之重。全文故事在谈刀,用刀爱刀;而道以刀生。

开篇的“桑林之舞”似乎并没写刀,只写他神乎其神地在解牛,仿佛当下某些电视台的“舞动奇迹”或是“舞林大会”,是一些大幅度的肢体语言。而事实上并未离刀,解牛怎么不用刀,“奏刀然”是也。只是表面看起来这里的重点似乎不在谈刀,其实只不过暂时还没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罢了,外行看热闹;暂且把它当个引子也未尝不可,好戏还在后头。

接下来“释刀”而对。说“对曰”不就可以了吗?古人写文章向来简洁,试想如果不是大旨谈刀,也许在此处完全可以略去“释刀”二字。应对的内容即是全文的主体。依照牛的生理的天然结构进刀,包括收拾刀,都是用刀爱刀的具体表现,如上文第二点所分析。这才是内行所看到的门道。

再看那“桑林之舞”,正是他庖丁对“天理”把握得相当透彻的结果。大大咧咧而不乱矩,守章法而不损刀,这才是上乘功夫,一般人是轻易做不到的。文惠君正是思前想后,透过热闹看到门道才深有感触的。这是庄子以事喻理的本事。

综观全文,有一个丰富的刀语族。开篇用刀表演,“奏刀騞然”;中间放刀回答,“释刀”而对;对辞更是就刀解说,“批大郤,导大窾”,“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非“割也”“折也”而“游刃”,“提刀而立”“善刀而藏”,诸如此类使人从用刀爱刀中悟得养生之道。也就是说从表演到受赞赏到给人释疑到使人感悟,围绕“刀”起承转合,自然而然。

猜你喜欢

庖丁庖丁解牛章法
当庖丁遇到犟牛
例证段的基本章法
涵养“庖丁”之劲——养的是苦干实干的狠劲钻劲
好的评价如“庖丁解牛”
灶王爷秀逗记(八)
让章法更好看的九个方法
助建脚手架 写作显章法
庖丁解牛:牛和马的较量
行书章法浅析(三) 章法创造完善字形
工匠精神之庖丁解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