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安县畜禽养殖小区(大户)建设的思考
2009-05-13翟诗明
翟诗明
中图分类号:S81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7-273X(2009)12-0016-02
远安县位于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资源十分丰富,交通比较便利,自然条件极为优越,适宜开展畜禽养殖。近年来,在远安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市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全县畜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畜禽养殖小区(大户)发展的较快,为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
1畜禽养殖小区(大户)建设现状及主要特点
1.1基本情况
2008年全县出栏生猪26.46万头,牛0.32万头,羊4.27万只,家禽35.73万只。全县禽蛋总产量1 509t,肉类总产量22 260t。畜牧业总产值3.8亿元,占全县农业生产总值的32%。
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县畜禽养殖小区(大户)初步实现了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型。2008年,畜禽养殖小区已达12个(当年新增5个),其中生猪6个、肉牛2个、山羊2个、家禽2个;畜禽养殖大户520户(当年新增220户),其中生猪330户(含“150”、“250”、“2000”标准化养殖户10户)、肉牛50户、山羊120户、家禽20户。畜禽养殖小区(大户)生猪、山羊、家禽饲养量分别占全县总饲养量的45%、30%、26%。
1.2主要特点
(1)实现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近年来,生猪养殖通过引导养殖户改良生猪品种结构,饲养优质母猪,生猪养殖小区(大户)基本实现了种猪外来良种化、配种人工授精化、育肥杂交三元化。2008年,全县生猪养殖小区(大户)人工授精率达100%,杂交猪育肥出栏率达100%,其中“两外一内”(约克×长白×太湖或荣昌×大约×杜洛克)三元杂交猪达到58%,“三外”(长白×约克×杜洛克)杂交猪达到40%。肉牛养殖通过设立肉牛冻精配种罐点,淘汰处理地方劣质种公牛,实施6项免费服务(免费提供技术资料、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市场信息、配种器械、液氮和冻精),全县肉牛良种化水平、肉牛品质有了较大提升。2008年,实施冻精配种3 000头次,产优质杂交牛1 800头。全县累计产杂交牛7 500余头。
(2)实现了由分散饲养向规模饲养转变。在国家及省、
市、县惠牧政策的扶持下,部分畜禽养殖户发展壮大了养殖规模。2008年,远安县凤翔禽业有限公司10万只蛋鸡养殖小区通过“省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以奖代补项目”扶持,其规模在宜昌市同行业中属第一,宜昌农盛科技有限公司在花林寺建设了万头猪场,享受1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其建设规模在湖北省省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中排列靠前。还有部分养殖户通过组建专业养殖合作社(养殖协会)也发展壮大了养殖规模。如鸣凤镇10户山羊养殖户通过成立专业养殖合作社,统一栏圈建设标准,统一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等,其养殖规模日渐壮大。旧县镇柏家村由村负责人及5名养殖大户共同发起成立了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帮助他们向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产业化养殖方向发展。目前,该合作社发展社员达205户(其中生猪养殖户153户、蛋鸡养殖户52户)。
(3)实现了由污染型向生态型转变。近年来,全县畜禽养殖小区(大户)严格遵循循环经济“三化”(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通过科学制订排泄物治理规划,有效处理小区废弃物,综合利用畜禽排泄物制成有机肥或制成沼气,畜禽养殖小区(大户)逐步走上了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2008年,全县16 000余个农户实施了“畜(禽)—沼—菜、畜(禽)—沼—果、畜(禽)—沼—鱼”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远安县凤翔禽业有限公司在汪家村新建了一座利用畜禽粪便每年可生产5 000t左右标准生物肥的肥料厂。
2畜禽养殖小区(大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场舍选址不科学
早期建设的个别养殖小区(大户)建在主干公路两侧,虽然交通便利,但因人口和车辆流动量大,易导致动物疫病传入。如:双路生猪养殖小区建在主干公路两侧,2007年因仔猪流动商贩贩卖仔猪造成了疫病流行,严重影响了该小区养猪户的经济收入。
2.2场舍建设不规范
个别养殖小区(大户)的场舍建筑没有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落实,少数基础设施、环保设施过于简陋。如:雷电村2个“150”模式猪场建在离河床很近的地方,一旦发生猪场污物处理不及时、不到位,就可能影响周围环境及河流下游群众的生产生活。
2.3管理措施不完善
个别养殖小区(大户)的管理制度没有及时建立健全,没有上墙明示,养殖场所消毒不严格,疫病防疫无计划,养殖档案填写不够规范,少数工作的随意性比较大等。
2.4政策扶持力度需加大
主要表现是通往个别养殖小区(大户)的主要路段路况长期未能适时养护,影响养殖小区(大户)进料、出售畜禽等工作,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出台帮扶政策,迅速加以解决。
3发展对策及建议
3.1科学选址,合理布局
养殖小区(大户)选址和布局要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规范管理”的原则,遵循社会公共卫生准则,地势应低于村民居住区,交通便利,有良好的水、电、路等公用设施配套,远离水源保护区、旅游区和环境公害污染严重的地区。布局要分清生产区、饲养人员工作区、管理区和隔离区,各区之间要相对独立,有明确界限。生活区要位于生产区上风,生产区四周要建防疫围墙或防疫隔离带,大门出入口处要设值班室、车辆消毒通道、人员更衣消毒室等。同时,对养殖小区(大户)要进行绿化,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减弱噪声,优化养殖环境。如:洋坪镇的柑橘种植户可以实施“果园养鸡”生态养殖模式,各乡镇的山区农户可以借助山林资源优势饲养山羊、肉牛和“林下洋鸡土养”等,各乡镇的平原村组可以实施宜昌市倡导的新农村建设畜牧“115”(即1户1口沼气池,1年出栏10头三元猪,1户增收500元)工程。
3.2坚持适度,稳步推进
养殖小区(大户)建设速度和规模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须与所在地社会、经济、技术等条件相适应,防止“一哄而上”。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积极推广生态养殖新模式、新技术,执行“六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用料、统一用药、统一防疫、统一管理和统一销售),从而提高畜禽产品质量,促使畜禽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畜禽养殖小区要大力推广“小群体,大规模”养殖模式,以养殖大户(场)为示范,辐射村、组、户,形成整村推进,成片发展,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适度规模养殖产业带。畜禽养殖大户要大力推广“150”、“250”、“500”等养殖模式,转变养殖方式,发展现代畜牧业。同时,要对新建小区(大户)的规划把关和原有小区(大户)的改造提升,整合各种资源,使养殖小区(大户)达到品种优良化、粪便处理无害化、环境生态化、防疫达标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科学化、经营市场化和产品绿色化。
3.3积极扶持,全力服务
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是促进畜禽养殖小区(大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继续实行各种资金奖补政策的同时,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和服务承诺制,创新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方式,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精简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环节,完善建设用地、资金信贷、养殖小区(大户)优先享受政府优惠政策等。要进一步落实县级领导联系乡镇、“一村三员”(驻村干部为疫情督导员,驻村防疫员为疫情报告员,村干部为疫情协调员)、“县校合作”、“请进来”与“送出去”双向培训、畜牧科技入户和“责任到干部、目标到项目、联系到农户、挂牌搞服务”服务工作机制,切实为畜禽养殖小区(大户)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3.4依法防疫,强化管理
防疫工作是做大做强畜牧产业的首要任务。防疫工作不做好,一旦出现疫情,就可能血本无归。所以,养殖小区(大户)要科学制订防疫工作计划,按照免疫程序、正确的操作方法对畜禽实施免疫。如果免疫失败,要科学分析,找出原因,进行有效的补防接种,杜绝发生重大动物疫病。要进一步发挥动物防疫示范村的作用,积极开展“三规范,六达标”(即规范免疫程序、规范技术操作、规范“三位一体”标识制度,注射器器具达标、疫苗质量达标、注射技术达标、防疫消毒达标、免疫标识达标、跟踪服务达标)活动,真正做到人人达标、环环达标、项项达标。通过示范村典型带动作用,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先进经验,提升防疫工作水平。科学饲养管理是养殖小区控制疫病的有效手段,是很重要的一环。只有科学饲养管理,畜禽才会少生病,才能够产生好的效益。在日常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防重于治”的理念和“治病不会产生效益,只会增加成本”的思想,彻底纠正“疫病治疗第一”的错误认识。各养殖小区(大户)要从小事着手,花小钱防疫病。如:严格控制非工作人员随意进场到栏舍,经常变换消毒药,定期进行消毒灭源,适时通风、及时清除粪便等工作,不用花太多的钱就可以减少疫病发生。
3.5壮大组织,共同发展
要进一步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养殖小区(大户)之间进行对接,实行强强联合,使“小区不小、大户更大”,在质量、规模、效益上能够与同行业进行竞争、抗衡。要通过招商引资、股份融资、合作出资等多种手段,重点引进、扶持畜禽精深加工企业,鼓励本地畜禽养殖企业、其他企业从事畜禽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养殖户增收。同时,要积极培育养殖专业合作社、畜禽经纪能人等,解决畜禽养殖小区(大户)品种更新、技术培训、畜禽销售等一些实际困难,充分发挥生产潜力,不断提高畜禽养殖业社会、经济效益。